一、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
1、辩证法是无限思维的方法
2、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3、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4、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
5、所以,理性主义要用双重含义去看待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毋宁说是自由的、创造的精神,自由的突破和反抗,从原来的状态进到更高级的状态,从低层次的自由进入到高层次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是很有名的,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非常深。
6、“点赞”“转发”“在看”三连支持一下!
7、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生活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8、关键词:辩证法;内涵逻辑;唯物主义;新辩证法
9、黑格尔简介中主要介绍了他的生平,黑格尔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官吏家庭,1788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1793年黑格尔离开了图宾根,到了瑞士的伯恩,先后给两户贵族人家当家庭教师,他给做家庭教师的人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家里的藏书非常多,黑格尔在此期间可以观看这些藏书,阅读了大量的名人著作,使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大涨,为之后自身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格尔在他第二次做家庭教师时开始对经济和政治进行研究。1799年黑格尔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遗产,为他之后的研究和重拾学术提供了经济基础。
10、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
11、首先,黑格尔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座高峰。他和很多西方思想家、文艺家有承接或扬弃的关系,这通常也会成为考点。其次,黑格尔的美学内容十分丰富,话题范围几乎涵盖了艺术概论的各个章节,便于考查大家的基础理论知识。最后,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体系,黑格尔美学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考查多一点也就不过分啦。
12、那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呢?这个问题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这里其实不太好理解,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13、图5徐悲鸿的马丢勒的兔子
14、对“新辩证法”的批判
15、编辑:Owen,华南师范大学在读,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16、我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形式方法上,而应该深入到内容方法上。辩证法所对应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内涵逻辑,是关于现实的内涵逻辑。
17、至此,马克思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体性批判到对辩证法载体的颠倒置换再到对辩证法肯定与否定面向的融汇,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批判与扬弃,完成了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的、革命的、批判的唯物辩证法的构建,唯物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不同于黑格尔的肯定与辩护,其批判与革命精神在一次又一次无产阶级社会实践的激荡中闪烁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18、所以,我们必须指出,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在一种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颠倒。首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新思想,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以感性现实为基础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方法上的落后性,强调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和辩证法。其次,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新辩证法,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科学的体系(辩证法的体系)时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原则;另一方面又批判了黑格尔思想的“神秘外壳”。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批判地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
19、“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20、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二、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
1、(6)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2、作者:月半小公举,华南师范大学在读,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3、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费尔巴哈、霍布斯、赫拉克利特、培根和马克思等。
4、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认识论和存在论难于统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仅仅是因为人们脱离了实践,直观地抽象地来了解存在、事物或现实而已。为了能够树立起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扬弃传统形而上学中所了解的最根本的存在概念,要把存在了解成为现实无止境地向理想跃进的过程。存在不是某种最终给定的状态,而是永远生成中的不断进步的状态。
5、在以上不完全统计中,虽然我们还没有把名词解释这样的题目算进去,但黑格尔出现的频率已经很吓人了!仔细想想的话,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6、把辩证的思维方式,喻之为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不仅很形象,而且很深刻,它自身中蕴含着他物,在他物中返回到自身。无论是认识还是认识中把握到的存在,都是按照这样的轨迹在前进的。只有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才能真正理解何谓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真理是个过程,不是绝对真理的最后结论;存在是个过程,它不是绝对完满的永恒不变的天国。
7、相对意义上的纯客观规律有没有呢?当然有的。但揭示这种规律不是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为什么存在着客观规律的世界,并没有能束缚住人的活动,或者说,人在客观世界面前仍然是有自由的,为什么?辩证思维方式所要揭示的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抛开了这一核心问题,奢谈什么纯客观规律,那末,我们便倒退到德国古典哲学以前的理论水平上去了。
8、内容提要: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9、所以,那种以为联系实践与能动性来看辩证法,便是对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否定的观点,是十分幼稚的。这幼稚病就是通常所说的泼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也一起泼掉了。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就是主体,所以辩证法是能动的方法便不证自明了。但我们不同意把实体理解为精神,而主张实体应为物质。这样,我们就用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鲜明地对立了起来。不过精神的能动性当然也一起被抛弃了。于是辩证法也就成了纯客观的自然规律。
10、大家好,我是雨木学长。很高兴又能跟大家分享书籍了!本期名著解读栏目要聊的是大哲学家黑格尔特别受欢迎的作品《美学》(Aesthetics)。仔细看看,天呐,这部书足足有4大册。语言并不浅白,甚至可以说有些晦涩难懂。
11、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12、研讯|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的“辩证法研究”项目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绝对精神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黑格尔与柏拉图进行对比。
14、斯宾诺莎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那又何来自由可言呢?所谓自由,即“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这种定义,我看只能适用于他所谓的“实体”。在实践上离真正的自由还很远。因为真正的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服从,同时也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而且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其行为一说,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对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根本没有)才可以如此说,现实存在着的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相互作用中。也就是说,斯宾诺莎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所以,他没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走上辩证思维方式的道路。
15、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认为,黑格尔原本打算从主体性哲学当中寻找突破康德哲学疑难的途径,从而寄希望于在概念中认识、确证真理,然而这条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致,即更深层次的主体性形而上学。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逻辑和辩证法,当黑格尔把现实的内容“向上”导入绝对理念和抽象思辨时,马克思却“向下”扎入现实生活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而这恰好是抽象思辨终止的地方。总的说来,在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之间,从“逻辑”上看,形成了一条依次超越的链条:内涵逻辑(辩证逻辑)对形式逻辑(先验逻辑)的超越,历史的内涵逻辑对理念的内涵逻辑的超越。
16、而就在只言片语中,黑格尔的思想也往往能直透事物的本质。
17、总结起来说,黑格尔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给定的;黑格尔认为不然,认识的对象是认识者主动设定的。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关系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不然,两者是直接与间接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的形而上学认为,绝对真理是能够最终完成的(或最终实现的),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绝对真理体现在相对真理的无限发展的长河中。而且,由于黑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思维,所以,认识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存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的,同时,存在发展的过程也是辩证的。
18、马克思还在《神圣家族》中肯定了费尔巴哈将精神倒置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人类”的成就,并且在钻研了国民经济学后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辩证法”发展为“劳动的辩证法”,以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作为辩证法的载体,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扬弃与超越。
19、再看黑格尔。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很相似,也都认为是先有床的理念,再有实体的床。只不过黑格尔更加明确地指出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绝对精神是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并且它自身的矛盾推动着它不断变化、发展。其次,绝对精神是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来发展的,从正到反再到合。再次,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的发展分为三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最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将美看作是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的对立统从而弥补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先天缺陷。就是说,柏拉图的“理念”仍是抽象的,与现象对立;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是概念与现象的统一。
20、1805年黑格尔顺利的拿到了耶拿大学的正式教授学位,1807年黑格尔写出《精神现象》,惊动世界,主从辩证关系也是从这本著作中表现出来。黑格尔的思想被世人所认可,19世纪将德国的唯心主义带向了顶峰,对后世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黑格尔于1829年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长,并于1831年在柏林大学去世。黑格尔是近代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是当时唯心主义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三、黑格尔是客观唯心吗
1、(4)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3、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4、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5、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现代量子物理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小到一个微粒、大到一颗星球、整个宇宙都是在不停运动的。当然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以及精神,这些都是在不停运动不断变化的。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是人主观心理上的感受,主观感觉世界共同遵循一个“绝对不变”的规则,是唯心的。其实我还是喜欢《易经》,万物都是在不停变化的,规则看似不变,但规则却是伴随着万物变化的全程的,它是相对的不变。
6、阅读全文请点击文末左下角
7、然而,这种“颠倒”观却很难“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如果我们以是否关注社会现实客观性和物质第一性为判定唯物与唯心的标准,进而认为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唯物主义”的,因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我们必须以“直接的或者现存着东西”为研究的起点,在《小逻辑》中指出思想必须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对象和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前提。就此而言,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颠倒问题无从谈起。
8、(3)(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5页。
9、辩证法是实践的能动的方法
10、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11、于是人们把自然也人格化,产生了最原始的神的观念。随着各种宗教的发展,神的观念也越来越具有超世界的形象,在西方世界很长时间里面,神或者说上帝就是一个全知全能完满的存在。
12、黑格尔是属唯心或唯物,不是由谁说了算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很多是粘附了别人的观点,终究不过是有偏见的评说。受马克思所谓的学说熏陶长大的人,往往认为黑格尔是唯心的,自小便受那一套学说灌输的人,很少有真实理解、真实体悟的见解。在我看来,所有的“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都有唯心的成分,黑格尔当然也不例外。主观的感情在马克思那里反而比黑格尔强烈了很多,谁比谁更“唯心”其实更无定论。黑格尔在其创立的“历史辩证法”中,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有更客观更理性的分析,在这一点上,他比谁都更唯物。不能用一句话一个词去概括一个人,给他贴上历史的标签,这都是不明智的。
13、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这就要从黑格尔讲起。之前我们讲了,早年马克思其实黑格尔的信徒,但黑格尔的哲学其实是唯心主义哲学,在大学的时候还加入了青年黑格尔学派,不过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系统,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14、培根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秘。
15、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16、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由于思辨的笼罩,辩证法的否定面向实际上只是虚假的、抽象的否定,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否定是对现存事物不合理因素的真正否定。同时,在黑格尔方法论中肯定的面向只体现在知性与思辨二者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讲,肯定是外化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因此被马克思称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而马克思则将肯定的面向同样寓于辩证法中,兼顾了肯定与否定。在《资本论》中他写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17、第思想和对象的关系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有中介的,是通过间接性而达到直接性的关系,说得确切些,即是间接性与直接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过程。黑格尔说,思维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但思维的本质恰恰又是对直接经验的否定。正如我们的生命全靠有食物,但生命之为生命恰恰又要消灭这些食物。“在这个意义下,思维对于感官经验也可以说是一样地不知感恩。(因为思维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材料,而且全靠消化、否定感官材料。)”(注:同上书,第53页。)
18、“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三者同这里的“逻辑”是内涵逻辑。内涵逻辑是事物如其所是的逻辑,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逻辑,是历时性与同时性相统一的逻辑。吴晓明认为,力求思想深入到现实的本质一度当中去,是黑格尔与马克思“最为本质也最为切近的联系线索”。所谓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批判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主观先验哲学,对真正客观性(必然性)的建构是黑格尔哲学最根本的初衷,也是“最基本的积极成果”。他还进一步指出,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去”表达了与黑格尔哲学相同的含义。历史事件是表象、现象层面的事情,历史事实是包含本质的现实层面的事情。内涵逻辑是关于历史事实的逻辑,是现实性真理的内在原理。
19、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20、内涵逻辑是内容自己展开自己,形式从属于内容的逻辑,是关于现实的逻辑。黑格尔反复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如何确立和论证“理性的”和“现实的”这两者之间的必然性关联,是内涵逻辑自我确证的首要任务。
四、黑格尔是唯心的吗
1、黑格尔全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去世前一直担任柏林大学的校长。
2、通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作品可以得知,费尔巴哈的一部分理论是出自黑格尔的,但是费尔巴对于黑格尔的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曾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通过批判唯心主义,逐步恢复了唯物主义的主导地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客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其实黑格尔可以说是费尔巴哈的老师,黑格尔的哲学可以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保守的黑格尔派,一个是青年黑格尔派。而年轻时的费尔巴哈就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年轻的费尔巴哈曾经追随黑格尔到处听他的讲座。
3、1818年,黑格尔如愿以偿成为了大学教授。正是在柏林,他获得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据说他在演讲时说话结巴,举止生硬。不过!黑格尔还是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并经常举办关于美学、哲学史、宗教学的演讲,并受到了热烈欢迎。学生们勤奋记录笔记,为著作集的出版帮了大忙。黑格尔的最终去世,可能是由于感染霍乱或是患有胃肠疾病。
4、这样,黑格尔也就把康德关于认识的两个源泉变成了一个,即仅仅留下了一个自我。但是,在感性直观中,一提起认识,当然意味着一要有认识对象,二要有认识者,现在把物自体抛弃了,只有一个认识者了。人们一定会问,没有认识对象的认识能成立吗?它去认识谁呢?或者说它去认识什么?认识者的对象就是他自己一说能成立吗?
5、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6、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
7、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载体的置换
8、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有一个很精彩的论断,即辩证法的提出,永远结束了哲学是绝对真理总和的幻想。以往的哲学理论,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总是认为绝对真理是能够最终把握到的,而且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即在于把握绝对真理。18世纪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对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一种充满自信的形象化的描述。他说,自然就像一个爱穿时装的少女;今天穿时装时,她把双臂露在外面,明天换了一套时装,却又把胸部露了出来。……如此这般,总有一天,人们将发觉自己已经窥其全豹。这就是因为,他们把认识的对象看成是已经完成了的、给定的结果。
9、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10、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来学习。不过,恩格斯也强调,阅读黑格尔的著作更为重要的是:“从不正确的形式和人为的联系中找出正确和天才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其理论大厦的内部,发掘其中的思想珍宝。
11、(5)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12、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做尽善尽美的,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反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注: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13、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
14、他越是努力,越莫名其妙。他去听黑格尔的讲座,却连上课的笔记都看不懂。于是他又去找黑格尔诉苦,哲学家耐心倾听,劝他先自修代数、自然科学、地理和拉丁文。
15、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16、不能在旧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
17、如果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归结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质,是绝对精神。所谓感性显现,就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创造和表达。这也符合我们对艺术的一般认知: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18、到此为止,如果我们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暂时存而不论的话,那末,我想谁也无法否认,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19、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
20、4⃣️“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美学》中最核心的观点。
五、黑格尔哲学是唯物还是唯心
1、本文共4656字,阅读大致需要16分钟?
2、对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将其划分成八个主题内容,涵盖了他美学思想的要点,并结合考试方向有侧重地讲述。细心的花生可能会发现,以下这八个主题彼此环环相扣,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3、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在远古的时候,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的构造,并且受到梦中景象的影响,产生了一种观念:我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我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只是依附于身体,但是在人死亡之后就会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并且认为,灵魂在身体死亡之后还依然活着,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开始猜想,身体有一个对应的灵魂,那自然界是不是也对应有一个灵魂呢?
4、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5、所以,也可以说,有没有一个现成的、给定的起点,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分水岭。没有现成的起点,当然也就无所谓最后的终点,永恒的发展即是无限生命力之所在。
6、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
7、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8、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
9、不知各位读者大大在高中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什么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学说就是错误的,而马克思的学说就是科学的呢?虽然高中政治的教科书中有宽泛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等一笔带过,但是始终缺乏具体的与详细的对比说理。特别是在论述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仅仅将其简单地作为客观唯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机械地对比,不免蒙蔽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性也遮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落入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窠臼之中。
10、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充分自觉到以往哲学的本体规定实质是纯粹的思想规定。但他不满足于康德对哲学理念辩证幻想的揭示,而要让纯粹思想自己运动起来,在自己的运动中从抽象走向具体,建设一种非知性、非独断的思辨形而上学,亦即思维过程为主体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显然,这种已经包含着对旧唯物主义原则的扬弃的唯心辩证法,是旧唯物主义无法理解也无法颠倒和超越的辩证法。以自然态度思维、以朴素实在论的信念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倒退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从而也不能懂得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11、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12、辩证法是关于现实的内涵逻辑
13、在第一部分的历史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了,辩证思维方式的发现是与对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内在地联系着的。当然,黑格尔所了解的能动性仅仅是精神的能动性。但是我们知道精神的能动性其实是来源于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没有实践,精神什么也实现不了,哪来能动性可言。正如上面已经指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永远是通过肯定来达到否定,也即通过否定来达到新的肯定。正是实践教育人们应如此这般去认识现实,否则实践便不可能成功。
1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24页。
15、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16、辩证法是永不满足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17、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王阳明最起码的,应该是思想家。王阳明的思想,主要是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强调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核心是“绝对精神”,也称为“绝对理性”。黑格尔认为,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世界其实就是绝对精神某个方面的表现,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由于这种精神独立于人之外,不是人产生绝对精神,相反是绝对精神产生了人,因而这种唯心主义是客观的唯心主义。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由如下:
18、“知性”的概念来源于康德,但“知性”在康德那里仅囿于认识过程中
19、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从历史联系上说,它当然来之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实事求是地来考察一下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他又是如何去认定辩证法的基本规定性的,所有这些工作,对我国的哲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20、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