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1、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但道也有相应的稳定性,这个稳定,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现实中就是法。法就是依着道而建立的。法必须随时代变化,法必须人人遵守。因为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韩非同老子一样,也是反传统的。韩非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
2、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李银辉,深圳作家协会会员
4、学成归国无人问,退而著书十万言
5、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6、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少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7、(2)据材料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8、韩非据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9、 农家:主创人许衍,河北人。
10、政治: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1、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
12、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13、同时,要“废先王之教”
14、有时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15、“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16、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17、韩非子与商鞅思想一脉相承。皆是捍卫君权,奴役臣民。皆是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钳制刑罚,宁枉勿纵,夷族连坐。无论是商鞅还是韩非,皆是法治的头号死敌。
1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位旷世奇才,他的著作能够让秦王嬴政拍案叫绝,并且直言只要能和他见一面就死而无憾了,他就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对秦朝的影响
1、 小说家:主创人宋钘,河南人。
2、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申不害、荀子
3、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4、对于该书的学术贡献,通过以上的内容简介可知其要。以下就其特点做一述评。
5、为其“威势”,所以要“消灭”奴隶主贵族
6、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庄子》
7、韩非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与法家的思想精华。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系统的阐述了法家的治国理论,
8、横跨政治、经济、艺术等
9、主要思想: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10、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不利于君王统治
11、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
12、要“散其党”“夺其辅”
13、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4、公元前的某一日,惠风和畅,清风徐徐
15、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韩非无法在韩国施展他的抱负。他作为王族公子,愿意奉献一切,于是才有了出使秦国、死在他乡。
16、术就是帝王之术,帝王权术就是驾驭群臣,平衡国内各方的势力;
17、其次,立论诚恳,视野开阔。虽然“批判”之风的学术研究已成历史,但贯彻历史主义的态度于思想史研究之中却非易事。令人欣喜的是,该书很好地做到了这点。作者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采取了“同情之理解”,比如第四章最后谈到韩非子的“法治”体系中,存在着最高权力(君权)没有受到法律有效的约束和限制。作者以为若一味地以此批判法家的“法治”,“势必抹杀掉韩非子在君主政治时代想方设法约束、限制君权滥用、实行理性政治的那份良苦用心和理论努力”,“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实在难以称之为‘了解之同情’”(第189页)。
18、主要观点: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19、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20、初看“名头”二字的直接反应是
三、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哪一需求
1、后人把韩非的文章编纂成册,就有了《韩非子》一书。韩非的学术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2、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在“法”、“术”、“势”三者之间,“法”是根本,“势”是基本前提,“术”是执行“法”的必要方法。他列举“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说明“势”的重要,又列举“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无庆赏之功,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不能治三家”作例子,说明“法”的重要,“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相辅为用。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4、《韩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5、《韩非子》一书,主要阐述作者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政治上,提出以法为中心之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提倡奖励耕战,厉行赏罚,以谋富国强兵。其将法治理论系统化,奠定了秦王朝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哲学上,批判并改造老子主“道”的学说,认为“道”是自然界本身及其运动总规律,肯定了“道”的物质性。其文锋芒锐利,说理透辟,分析毫芒,切中要害。
6、韩非子的学说,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它能够帮助古代君王快速树立权威,促进社会稳定,在大一统和集权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从何而来?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又是什么呢?
7、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恶,所以韩非子也继承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是他却否定了儒家的礼教说法。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法”、“术”、“势”。法就是治理国家的法,韩非认为治理国家要通过法律制度来施行;
8、让韩非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文采
9、而道家則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
10、韩非子法治公正观念要求君主和官员划清公与私之间的界限,杜绝私情、私人关系干预公共事务。韩非子一再强调“法”是“公法”,是跟“私”相对立的,反复指出,要“去私曲,就公法……去私行,行公法……奉公法,废私术”(《有度》)。他在《诡使》一篇中指出:“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
11、黄忠燕,晴耕雨读书房传统文化讲师
12、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
13、坚决而全面地推行以法治国
14、单纯的“法治”,排斥了“德治”,将引发“暴政”,秦王朝二世而亡,即是一例。
15、韩非肯定了商鞅的“刑重而必”、“法不阿贵”“任法不任智”、“修耕战”及“告奸连坐之法”,但却批评他“无术于上”在“术治”方面的不足。
16、韩非的法家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秦国的教育制度,便为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17、 道学:老庄,皆河南人。
18、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19、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20、韩非又坐着马车晃晃悠悠地回到韩国
四、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
1、韩非是怎么死的?韩非子故居在哪里?
2、快默默掏出小本本记上!
3、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4、先放一张韩sir的照片
5、背景:根据所学,从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分析。
6、韩虮虱丨点击展开绝密档案丨展开阅读
7、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8、韩非的书在国外(秦国)都有名了,韩王是有多么的眼瞎耳聋看不到自己侄子的优秀?
9、改革图强: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10、也不是看够了韩国的美女想瞅瞅齐国的
11、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基础,韩非子在其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12、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13、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往圣学的老师应以此为准则,不以和学生关系亲疏而好恶,不接受学生礼物,不计较学生家庭背景进行全身心教育。
14、韩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面对战国末年新旧势力激烈斗争和诸侯割据的局面,总结了天子弱小而诸侯强大的历史教训,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他的著作中,出现像“新圣”“严天子”“王资”“帝王之资”“兼天下”之类的词句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愿望。
15、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为后世留下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思想著作。
16、以法为教: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出处《韩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17、韩国荒凉的景象反而深深刺痛了韩非的心
18、严刑治罪,为了使人民顺从,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韩非认为必须实行严刑重罚。减轻徭役和赋税,韩非子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19、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悔矣!
20、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统治方式崩溃,新的还未形成。战火遍地,黎民处于苦难之中。对于这种情形,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孔子主张重建过去的旧统治方式。这就表现在他对周礼的推崇,和恢复周礼的理想。老子主张把大国分割成小国寡民,国家之间不相往来,国家内部国君修生养息。这其实类似于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存在方式。韩非子主张尊君、明赏罚等等。三者中前两者都是保守落后的,只有韩非子是先进的。当然因为先进的东西刚刚出现,人们的认识还不清楚,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缺点。因此韩非子的东西又是偏颇的。
五、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1、韩非出身儒家,但他的思想体系却是法家。他多次上书韩废王用法家思想治国,却没有受到韩废王重视。
2、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现在的河南禹州,不是泡菜国嗷)法家思想的巨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韩非这一生都充满着传奇色彩,有人说韩非是一个带有悲剧性色彩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这一生并没有所谓的“生逢其时”,更没有“大展作为”,典型的郁郁不得志。虽幸得秦王赏识,却终究死于非命,空留秦王抱着那些孤本独自惋惜。
3、至于慎到则仅仅言及“势”而没有涉及“法”和“术”。
4、对于我们往圣学的学子和老师应该统一以法度与界限,任何人不得违反。从小培养孩子的规范,小信诚则大信立!
5、⁄(⁄⁄•⁄ω⁄•⁄⁄)⁄?
6、韩非子曰:“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所以我们治学必须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不谈人情只讲学术。
7、主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8、用韩非子的思想依法“治”学
9、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0、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法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军主专制,秦始皇就是采用他的学说,统一了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1、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12、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好奇,韩非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为什么不知道避祸?他可以看清历史的走向,也能进行准确的分析,为什么还要去秦国送命?
13、欢迎大家关注: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图书馆
14、韩非子所著的《韩非子》是他的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韩非子的学说主要宣扬的有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念。提出了君权神授,君主专制主义的思想,正是在他的思想的影响下秦朝建立了中国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韩非子的学说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渊源之一。(中华法系自秦汉产生到明清时期消亡)
15、韩非子师承荀子,但却提出许多超越儒家的新观点,写下不少伟大著作,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韩非子》通过许多寓言故事,系统地阐明法、术、势的法制理论。他的著作总结了古代国君的得失,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主张,例如:《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其中《自相矛盾》和《守株待兔》便是有趣的寓言故事。法家思想:天不能决定人事吉凶,人定胜天。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而要把天当作物类来利用。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是加强战备。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法治讲求法术、法令,要让人人皆知,坚决执行。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方法,是国君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势。
16、以上所述很显然,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在社会关糸中的体现。“兼爱”就是统治国家“德政”体系基础。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思想。为广大老百姓办实事,树立和谐社会理念。
17、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8、辅修了当时比较时髦的课程
19、韩非子认为国家以“法”规范国家体制,“法”由皇帝制定;“术”用以监察群臣,辨明奸邪;“势”是皇帝治理国家臣民的权力。因此韩非子的学说也就形成了“尊君、驭臣、治民”的治世理念。
20、韩非子的思想属于法家学派的代表人,他们的思想主张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他的缺点就是不利于儒家学派的宣扬。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