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感悟最深的一段话
1、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2、由孔子主导并演绎的儒家思想即是儒家的“道”。
3、问道是向有知识,有丰富阅历的人请教道理,向道家请教道术,问询世间一切自己不懂的道义根源。问道不是专指向道家问询,它是一个现代词语,意思很简单,就是问。类似于头条的悟空问答,知乎等都是问道的形式。
4、“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的一个山洞里埋着一大堆被封印起来的宝藏。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决定要找到宝藏,并将所有宝藏据为己有。他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藏宝的山洞。在山洞里,这个人找到了一个宝瓶。宝瓶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打开瓶盖,里面就会冒出金沙。请在取到足量金沙后把盖子盖上。’”
5、弓者有为,事倍功半,则施政目标难以达到,为者必败之。若弓者有执,则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执者必失之,民心必乱,百姓畏势不畏死而重物质享受而多远走他乡他国(远徙)。故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必败之,执者必失之。
6、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背“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
7、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8、对于那些没有名字的“道”,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对于那些时常有所变化已经命名的“道”,人们带着疑惑的想法去领悟它存在的道理,希望从中发现它变化的端倪。《道德经》继续写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9、《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能力。实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道德经》读后感5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界。
10、道德经第八章,用自然界的水来比喻高尚的品格,教育引导大家追寻如水般的大道。道德经第九章感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纯则无友;所有的事物发呢到极端必然会要向反的方向发展。任何事情又都要有个度的掌握,过之则不及。
11、经营幸福人生,人生需要周全的思考
12、亡羊补牢尤未晚,怨天尤人无意义。
13、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14、“道”也在社会中,比如做了坏事,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在一方面有所得,就会在另一方面有所失。“道”来无影去无踪,也许很是虚无,个人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有些人认为对此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不管你信与不信,道始终在这里。
15、“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
16、人离世后,逝者的普遍法师,都是念的金刚经。即使是道士来做法事,也都是佛经。
17、二是悟道的基本方法不同。求学是做加法,由少到多,由薄到厚。即由小学、中学直到博士后。而悟道则是做减法。用老子话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8、同时,“道”不仅仅包含规律,他也包含着人生、世间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所有的现象,他们运行的开始和结果。总之,道很广阔。在世间,春夏秋冬是道,人生老病死也是道,落叶归根、太阳东升西落都是道。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这就是道,但道不仅仅局限于此。
19、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20、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二、道德经感触最深的一段话
1、对其中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印象尤其深刻。因为老子用这两句话相互对照,点明了学习《道德经》的基本方法路径。展开谈悟道与求学对比有较大不同。主要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悟道的基本目的不同,与常态学习知识的目标相反。正常的知识获得,是积少成多,天天都有进步,日日都有增长。而学习《道德经》,体悟大道的目的正好相反。是在现有基础上天天削减。
2、年轻人买完盐之后就回来了,禅师就说:“你放一勺盐到杯中,然后喝一口。”
3、好多的社会现象,让人看起来很无奈,有时你要陪着悲怜几许、愤慨几许,但放下一切,静心而论,大抵是因为看不开所致。看开了就超脱了,就安然了。
4、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5、第7段,继续用例子阐明,别对我如来区别对待。我说的道理很简单,即使我不告诉大家,大家中有慧根的,也会自然知晓,那不就等于我也告诉他一样吗!然而即使你知道了真相,和没知道真相。
6、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下面是《道德经》读后感范文3篇,欢迎阅读。《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7、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8、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7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9、你不能打破这个平衡,因为这个平衡很重要。天地自然是有一个度的。万物都有一个平衡度,不能打破,打破了就出问题。第2个偏离了就是心的偏离。
10、★《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篇)
11、人无言,不可为信,人无信,不可为言。
12、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13、金刚经教你如何能见到真如来,道德经让你参悟天地自然之本性。
14、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15、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悟5篇相关文章:
16、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看到《道德经》,甚至不可能看到它。正如林语堂所说:“我想,读了《道德经》的人,首先会发笑;然后他就那样笑了;最后,他觉得他现在非常需要这个理论。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我希望我能坚持学习《道德经》,修身养性。
17、所以,不和别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
18、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9、;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用已盈,将忍竭;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恐将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大为基。夫是从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20、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我走向另一个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又行不同道。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三、关于道德经的一句话总结
1、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小节:
2、能看到的,显化的,是有形状有色彩的,看不到的,未显化的,是无形状无色彩的。
3、强盛的大国不要总想着兼并那些小的国家,小国也不要过分的顺从大国。这两者都能够实现自身的愿望,强大的一方更应当谦下!第五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4、美丽灵宝欢迎您来悟道交流
5、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6、上礼执者之君高税食于民,损民之不足。民知其恶而畏其势,民畏势而贿,长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权谋利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败。故国君不可用私权使百姓畏(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鱼脱于渊则失水,君使民畏则失民。大国不可恃强使小国畏,大国宜为下。
7、这也导致很多人不知收敛,喜欢恶语相向。
8、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10、说实话为什么有些人身入深山避世修行感觉开悟的快,我想说那是因为没有遇到考验,不信的话可以让他来人世间走上一遭、练上一练,被众生刺激一下我估计不疯了的人才算是真正有修为的真人。
11、小屈总结:金刚经虽然看起来很多字句,仔细看,就是为了向众人解释一个对万物的无差别心。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13、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14、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15、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16、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7、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自满和失望,有时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使他们被毁灭,不能被拯救。因此,当我们感到满足或沮丧时,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呢?我们的头脑是否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这需要生命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启迪。
18、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19、常忆儿时夏夜,天气炎热,又被蚊虫叮咬,睡不着觉时,便缠着正在书桌前看书的爸爸,要他给我讲个童话故事才肯入睡。
20、《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四、道德经最有深度的一句话
1、第9段,如来说。即使你得到了我的真传,但是理解不同,对世界的真相领会就不同(佛法,即非佛法。)
2、治国无执无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来阐述。弓身(天子)制定执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虽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实则手(百姓)在执弓,故弓身攘无臂,执无执。
3、他说: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什么都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什么都不做,还是主观的作意是刻意的,什么都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是随顺自然。
4、打个比方,你困了是不是要睡觉?累了是不是要休息?这些是不需要学习的,从生出来你就懂,可是当你精神很足的时候,你觉得不困,所以你不睡觉。
5、我是小屈穹庐,超喜欢古文化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别忘记俗事三连:点赞,评论,加关注。当然更欢迎大家私信来交流,或者是指点。一起探讨古文化中那些难解的经典。谢大圣邀。细查《道德经》21930篇(未必准确),句句谶言领教,我喜欢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天地之始。…终身难忘:善行,无辙进。
6、牢骚多了,朋友就少了。
7、曾国藩常常在家书中告诫子女,做人要厚道,话不要说死,事不要做绝。
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七十九章》
9、道不尽的道,说的头头是道,不如《道德经》一句话概括。
10、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经验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11、我明白《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个体修行之道,即修身养性之道;“德”不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或德性,而且是实践者应有的特殊世界观、方法论和处世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他们能结合成一个,他们将成功的“栽培”。
12、《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13、“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14、《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3
15、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16、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17、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18、这就是不合时序。就是颠倒,反其道而行之。
19、说的人事后可能完全没印象,但是对听的人确实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20、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五、道德经第一段理解感悟
1、谢大圣邀。我认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不能简单从字面抽象理解,大象无形,道如风,风无形,道法自然。面对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对我有了新启示:道可道,非常道,中国和美国都在道上走,但绝不是同路人,必然分道扬镳,各从其志,道不同不相为谋。非常道,在于悟道。中国的道路是马克思、列宁规划过的理想之路,遥远且不平坦,光明彼岸是国梦醒来的地方。
2、做人来说,不被环境搅动心绪,这个人就是有清静心。就是不刻意,不多余。做人做事不多此一举,心里面不刻意去干什么,
3、所以反过来提出要我们效法天地自然。
4、所以人一辈子都在碰壁,都在纠结烦恼。就是因为你用一个不变的东西去对应千变万化的东西。
5、《道德经》是先秦时期道教的基本书籍。据说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老丹写的。老子的话语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它由“道”和“德”两部分组成。
6、他笑笑:喝喝咖啡,没啥。我出家前挺喜欢喝咖啡的。现在我偶尔经过一些咖啡馆,也会进来坐坐。
7、《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8、★道德经观后心得体会五篇
9、你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将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10、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11、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12、所以除非你那个不变的价值观也能随变化而变化。否则你就会沦入痛苦中,不可自拔。
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4、金刚经讲因缘际会,道德经讲一气三清。
15、老子在文章中有些以治国为例,但我想到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会出现鸡飞狗跳、水火不容的局面。我们只“以德报怨”用德行影响孩子,只是一方面,还要制定规则。《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坚定”,对孩子的行为要用和善的态度,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一起制定规则,这个规则就如“左契”。孩子在做事时,我们应本着“有德司契”的态度,而不是指责、催促。要用坚定的信任的态度和执行力与孩子相处。这样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吧。
16、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17、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18、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
19、圣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藏富于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购买力不足而产生的难得之货(不贵难得之货)。
20、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