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必信行必果
1、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2、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党称他弟(悌)。”
3、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即可(或者:只要做到“合义”即可)。
4、孟子所犯的一个最低级错误,就是没有精确地确认谈话的对象和范围(孔子这里的“士”的含义,类似于今“公务员”群体)问题,所以最终才稀里糊涂地扯上了毫不相干的“大人”和“义”的问题。简单来说,“做人”和“人际交往”中的“信(诚实无欺)”与履行政策和完成使命时的“信(墨守陈规)”是“两码事”。
5、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6、孔子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7、指,出言必不让人怀疑,行为必定不弄虚作假,言行一致的,就如古代兵符相合一样。没有出言而不实行的。
8、全部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解释: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这半句名言被人误解了
9、·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2、出处: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子路》
13、也许你会说,我们就不要去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就算了,怎么还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说成「大人」?前后不出尔反尔,一听就是水平不高的人的作为,孟子这样说,未免夸张了吧?
14、我们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即把孔子讨论“士”的命题(言必信,行必果)转换成了“大人”,想用“大人”的概念代替“士”去论证为什么可以“不必‘言信行果’”。这与我们往期辨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时指出的朱子(朱熹)将“民”的概念“偷换”成“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15、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周本纪》:“背惠怨邻;弃信忘义。”
16、显然,这里的“学”并不是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而是指人生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修炼(学习)”。这是与孔子“学而时习之”之说一脉相承的(详见往期《被误读两千多年的“学而时习之”原来不是说“学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不能做“快乐”来理解》和《“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不能做“学习”解的终极释义》)。
17、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8、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19、“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最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20、至于「言必信」中的言,指的不仅是对他人的承诺,也包括自己说过的任何话(莽撞的气话、吹牛的大话、违心的假话也属于「言」)。总之,只要我说过我要做,我就会做。这里要指出的是,发言人也是在同样的意义上用「言必信」这个说法的:我国要制裁相关美国企业,这件事不需要别国配合,也不是向别国做的任何承诺,纯粹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未来行动的宣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必」字。「必」使得「言」成为了对于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说过的,100%都要做;去做的,100%要做成。显然,这已经不再关乎是否讲信用的问题,而变成了「人的行动取决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而不是取决于别的原则」。
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接着,孩子们喜滋滋地挑选人手一张精美的新学年心愿卡——他们将写下新一年的奋斗目标,并放在最显眼之处,时刻提醒与激励自己努力朝着目标迈进。
2、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4、可见,不仅普通的“诺言”,即便是“盟誓”,由于这是一种受到胁迫的“信”,所以,是完全可以不遵守的,因为“神不听”。
5、那么是不是说“言必信,行必果”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不然,孔子还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可以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品德,但是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懂得变通,“唯义所在”。
6、释义:不守信用,不讲道义。
7、言而有信(yánéryǒuxìn)
8、白话释义:从此以后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内外互相应合,遇到事情坦诚自然,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9、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10、白话释义:颠倒五德之要,违背仁义之根。
11、言必信,行必果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12、·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3、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指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原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5、·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6、言必信,行必果的反义词
17、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18、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
19、此外,“小人士”也不具备“权变”的能力,即便是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无法达到随机应变而“不辱君命”的层次和水平。所以,只能墨守成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辱”了君命,充其量,也仅仅是能力与水平问题,没有原则性的可挑剔之处。
20、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做到“惟义所在”,那么,每个“人”就都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那么,孟子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只有“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
三、言必信行必果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的
1、当然,以上例子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但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可能都做过或做着这样类似的事,信口开河,轻易许下承诺,事后才醒悟是不对的,但又纠结于自己应该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想落得一个背信弃义的评价,所以就勉强自己去做了,结果当然是害人害己。
2、孔子、儒家的确是将信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子贡曾经跟孔子讨论一个国家的治理什么最重要,孔子认为是粮食、军队和信用。如果只能留下一样,孔子宁可不要粮食和军队,而只留下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大学》也认为,信是止于至善的其中一个最高境界:与国人交止于信。
3、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言必信,行必果。信: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恪守信用。果:光明正大,不色饶不目逃.该突然袭击的时候事先通告对手,平日不搞小动作..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言必信,行必果,指说出的话一定足以信任;既然行动就一定要有结果。
4、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5、言必诺行必果的意思是:说出的话一定要信守承诺,行动一定要有必要的果敢。这里的信意思是:守信用。这里的果意思是:有结果。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七十列传·游侠列传》一书,原文如下: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6、·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7、我们先来看孟子的第二段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9、用另外一位圣人孟子,他说的更加直接,《孟子离娄章句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10、这个彻底颠覆普通人“三观”的命题,也令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大儒们头痛不已,并试图从各种角度去加以解释和“掩饰”。但是,由于并没有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的精髓,所有的解释和解说,让人听上去和思考下来,都在逻辑上感到“不合常理”。
11、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12、释义:说话算数,守信用。
13、“言必信,行必果”这一句话的出处是《论语·子路》,紧接着的下一句是“硁硁然小人哉。”现在多用来形容人们做事讲究诚信,讲究文明,也用来赞扬那些有素质,有诚信,做事善始善终的人。
14、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15、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都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有孟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涉及”,并力图进行一下“修正补偏”。
18、所以,不管是知错不改还是知错就改的“言必信,行必果”都是不可取的,这句话的约束力应该体现在言和行之前要深思熟虑,确认之后言了、行了就要向着言必信,行必果的目标前进,不消费自己的信任度,也不让他人失望。
19、ConfuciusbyPatrick,Dribbble
20、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四、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一句是什么
1、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注意,这里孟子是不管齐国的民悦不悦的,只看燕民悦不悦。如果你问,怎样能让别人「悦」呢?每当君王问孟子自己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总是告诉他:先发挥「仁」的精神,把自己已经统治的人照顾好。若你已经统治的地方本身就矛盾重重,还想着要统治更多人,犹如缘木而求鱼。当自己已经统治的人有很高的幸福感时,别人自然也想被你统治。这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统一」,说到底不是国家有多强大的问题,而是内部政治是否清明的问题。
3、在《论语》中,孔子对与此处所谈之信有关的言论如下(为减少篇幅,省略了所出篇章的加注和“子曰”字样):
4、硁硁然的意思是浅薄固执,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这样的人,其实不过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并不可取。这里的小人是见识肤浅的意思,并非是如今所指的人格低下的卑鄙小人。
5、所谓“赤子”,按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古时“尺”与“赤”通用,幼儿仅有“尺把”高,故称“尺子”,即“赤子(成人以“丈”测量,故称“丈”夫)。
6、·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7、当时,我自己在想,言必信,行必果,还只小人哉!那我很多时候,言也没有信,行也没有果,那不是小人不如,禽兽不如,猪狗不如了吗?所以对孔子这句话是不理解的,甚至是误解的。
8、·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9、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10、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1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2、所谓的上士就是国家级的士,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怀有羞耻之心、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的人。而中士就是指宗族级的士。这种人时刻铭记孝悌之义,关爱父母兄弟,在宗族和乡里为人称道。
13、·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4、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15、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6、(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7、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
18、实际上,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子路》里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9、·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20、应为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出的话就要算数,承诺的事就要做到,人要讲信用,守承诺。同时做事一定坚持到底,直到得到想要的结果。出自《论语·子路》。
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什么意思
1、孔子学堂编辑整理自网络
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违信背约(wéixìnbèiyuē)
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意思是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的固执己见,简直就是个顽固不化的小人。
6、“言必信,行必果”出自出自《论语子路》。这句话出自孔子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论的《孔子子路》,具体原文为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7、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8、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9、“赤子之心”一般用于指代纯真善良、自然质朴的婴幼儿心灵,或者是一种充满德性的婴幼儿的心。这大概是源于《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等说法。
10、子贡问:“现在从政的那些人呢?”孔子说:“唉!都是些器量狭小之辈,何足挂齿呀!”
11、言归正传。有子的解释比孟子的要合情合理而且合乎逻辑。相比之下,孟子的解释反而是越说越乱,而且,这种解释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孔子的原义与原意。
12、不过,即使是已经答应他人的事情,如果事后发现这样做不符合我更重视的伦理价值,也完全可能以不履行承诺的代价来避免更大的恶,例如柏拉图很爱用的,「如果朋友精神不正常,你还把他的武器还给他吗?」的例子。
13、在《论语》中,我们知道,孔子只谈了“学(及‘好学’)”和“怎么学”和“学的意义与作用”,但从来不谈“什么是学”。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反复指出过,这是孔子谨守哲学上“不能言说”者就不言说原则的“智慧”,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言说就不懂,也不明白。所以,在《学而》篇中,就有了关于子夏的一段话:
14、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植润文化
15、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6、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17、示例: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18、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是我们这所学校师生言行的基本准则。
19、如果仅仅是为了“言必信,行必果”,这只是属于,在比较低的等级上,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
20、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