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72)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141页。
2、(20)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312页。
3、(5)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人们常说,辉煌的背后是苦难。但是,如果你了解王夫之的遭遇,有些苦难还是不经历为好。我们前面提到了很多宋明时代的思想家,不管遭受多大的苦难,最多不过是经受被贬官、仕途不顺,或者其他个人、家庭方面的麻烦。但王夫之不一样,他面对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双重打击:国破家亡。他在年轻时代就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家庭。这种特殊的遭遇,使得王夫之与前代思想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大不一样。
5、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天下之理得,则可以给天下之欲矣。以其欲而公诸人,未有能公者也。即或能之,所谓达道以干天下之誉也,无所往而不称愿人也。(73)
6、(12)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1页。
7、然而,他认为有些欲求却非人之“自然”(natural)欲望,这些非自然的欲求似乎是来自个人过往的经验与反复的习行之中,王夫之列举了一个有关河豚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未吃过河豚,他怎么会特别想吃河豚呢?(55)因为各人的经验和习惯不同,这可以说明不同的人何以会有那些一般自然欲求之外的种种不同的特殊欲求这个现象。
8、(1)中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9、王夫之认为“欲”是人心与可欲之物的互动,他说:“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之可欲而我欲之者,皆谓之欲。”(53)从此形容,似乎可见他把欲与可欲之物归入于同一个动作之中。人活着就难以避免与外物的接触,而一旦相接便难以避免有欲求的产生,因此,“望人欲之净尽,亦必不可得之数也”
10、王夫之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11、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他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12、(49)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74页。
13、意思就是华夏与夷狄之间不能越界,井水不犯河水。这等于说除了汉族外,其他落后民族都没有资格统治中原。王夫之早年写了一篇文章叫《黄书》,就强调这种华夷之辨。他提倡的这种民族爱国主义到了晚清时代,正好适应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代需要,得到那些希望变法维新和革命人士的赞赏。谭嗣同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认为王夫之是一面革命的旗帜,能够唤醒民众走向光明大道。这里的南岳就是指王夫之。
14、(31)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79页。
15、④“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16、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17、(7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91页。
18、(97)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78页。
19、(6)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第168页。
20、王夫之的人性论:性之理
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1、此外,还有一些欲求非但不是自然的,同时也是道德上所不容许的,王夫之曾经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犹人欲也;若兴兵构怨之君,非所恶而亦欲杀之,直是虎狼之欲、蛇蝎之欲”换言之,如果欲求不是出自人的自然情感,而是为其他一些可疑的动机所驱动时,便往往导致不道德的行为。
2、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有朴素辨证法思想,认为“气理相依”,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
3、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1)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5、王夫之认为情有七类(“七情”是中国思想的惯用分类法):喜、怒、哀、乐、爱、恶、欲。他强调说,这些情感起于人与外物之相接,故而“不纯在外,不纯在内”人心本无情,直到与外物相接触才生情,情是必须由外界来启动的,所谓“发而始有、未发则无者谓之情,乃心之动几与物相往来者,虽统于心而与性无与”尽管情与道德本质不尽相同,然而,王夫之仍然认为情对于人的道德教化具有关键作用。情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不道德的根源。王夫之的道德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于情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之上。
6、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7、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培养
8、其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教育与教学、学思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学思结合,以及知行合一的观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李贽:
9、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湖南衡阳市雁峰区)人。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晚年隐居衡阳市石船山附近,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后人辑其著作为《船山全书》。
10、(24)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9页。
11、在王夫之看来,在物体的存在方式之外再去假定一种独立的、逻辑上优先的气的存在方式的做法是错误的,而认理为体、认气为用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在他的本体论系统下,理和气互为体用,是以现实世界背后并没有任何隐藏的“体”,实有世界只不过是“气”以及其用:“器”。
12、“形而上”者,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逾之天则,天以之化,而人以为心之作用,形之所自生,隐而未见者也。及其形之既成而形可见,形之所可用以效其当然之能者,如车之所以可载,器之所以可盛,乃至父子之有孝慈,君臣之有忠礼,皆隐于形之中而不显。二者则所谓当然之道也,形而上者也。“形而下”,即形之已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形而上之道隐矣,乃必有其形.而后前乎所以成之者之良能著,后乎所以用之者之功效定,故谓之“形而上”,而不离乎形。(34)
13、(2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324页。
14、宗师张载,纠正程朱
15、唯物思想:“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16、构成世界的唯一成分:气
17、太极最初一〇,混沦齐固不得名之为理,殆其继之者善,为四象,为八卦,同异彰而条理现,而后理之名以起焉。(29)
18、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他提出“乾坤并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肯定矛盾的普遍性。任何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必相反而相为仇”,这是排斥关系;另一方面“相反而固会其通”,这是同一关系。这两重关系,不可分割,“合二以一者,就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19、王夫之认为,一个人只有先成为豪杰,而后才能成为圣贤。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豪杰精神、堪称真豪杰的人才能成为圣贤。圣贤必须是豪杰,没有豪杰精神的人是不能称为圣贤的。豪杰能卓然兴起,有非凡的气概,有一独立的人格。与庸人不同。庸人拖沓委顺,随顺流俗,谄媚权势,惟知跟风走,而豪杰则能自拔于流俗之中,卓然独立。
20、第王夫之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王夫之认为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观点阐释: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三、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84)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77页。
2、(94)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556页。
3、王夫之言:“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思也。”(43)天在人初生时所赋予人的叫做“命”,因为这是人所无法控制的。一切皆来源于天,并且是纯净的、质朴的。而出生之后,人便获得了掌控命运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取自用。王夫之强调说,人之所取所用取决于日常之时习践行,在这个过程中,纯粹的禀赋掺入了杂质。然而,他仍旧称这个受到习染的性为“天命”,他说:“乃其所取者与所用者,非他取别用,而于二殊五实之外亦无所取用,一禀受于天地之施生,则又可不谓之命哉?”(44)人的曰常行为构成了本质的一部分,而人正是在其日常的思考与行为中日益成熟,因此,不仅天命日生,而且人亦负有日新其德、日成其性的责任,这正是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
4、在有些语境中,道所指的是特殊的道——众多事物中的道,正是在这里,王夫之引入了有关道器关系的理论——其著名的“道器合一论”。
5、治国公法,法贵统一
6、这里顺便提一下王夫之与佛教的关系。王夫之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佛教和禅学,而且与很多宋明理学家一样,批判佛教和道家道教是异端邪说,“辟佛老而正人心”。但是,实际上王夫之并没有骂过那一位和尚,而且他还与很多的和尚有交往。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要搞清楚,王夫之之所以批判佛教,是因为他不满陆王心学,认为陆王心学就是禅学,他反对文人士大夫不问国事,背离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所以,王夫之对佛教的批判,只是出于亡国之痛而对陆王心学流于“狂禅”的批判。也就是说,王夫之批判的佛教是“士大夫佛教”而不是“寺院佛教”。
7、论王夫之“理在气中”的哲学思想(1)
8、(51)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75页。
9、(99)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1页。
10、(43)王夫之:《尚书引义》,第55页。
11、王夫之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抛弃了(周易)八卦以乾为首的观点,认为乾与坤、阴与阳没有先后之分,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还认为,矛盾的双方没有固定的主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为主的一方在另一条件下就会转变成为辅的一方,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为辅的一方也会在另一条件下转变成为主的一方,矛盾双方的地位可以转化,人们不应当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对立面。
12、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25)
13、治理国家侧重任法还是任人,是封建政治发展史上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王夫之反对单纯任法,也反对单纯任人,主张良法与贤人相结合,任法兼任人。他说:任法不任人,“未足以治天下”,是“治之弊也”。因为“律令繁,而狱吏得以缘饰以文其滥。……律之设也多门,于彼于此而皆可坐。意为轻重,贿为出入,……辨莫能折,威莫能制也。”而且“法之立也有限,而人之犯也无方。以有限之法,尽无方之慝,是诚有所不能该矣。”因此,他认为立法之后慎选贤吏以执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如果随便“委之人而使之操法”,“舍大巨而任小臣,舍旧臣而任新进,舍敦厚宽恕之士,而任徼幸乐祸之小人”,势必造成“国事大乱......小人进而君子危,不可挽矣”的危局。
14、整体言之,在王夫之看来,道德情感构成了人之“性”,这四种道德情感能够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它们同时是构成道德的基础。因此,道德之所以可能来自人自身、是人的存在与努力使得道德成为人类现实。道德是内在于人的,并且是人类本质所自然发展而成的。王夫之的这种人性论也通向了其道德心理学,也就是研究道德情感之发展的理论。
15、(73)王夫之:《思问录内篇》,第6页。
16、刘纪璐(JeeLooLiu),台湾大学哲学硕士,罗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洛杉矶科罗拉多大学。现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教授,国际中国国哲学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ChinesePhilosophy)执行长(2017)。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形而上学、儒家道德-心理学,宋明理学的美德伦理学等。代表作有《宋明理学:形而上学、思想与道德》(2017)、《中国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到中国佛教》(2006),编选《亚洲哲学中的“无”》(2014)、《意识与自我》(2011)等。
17、这12个字实际上就是对宋明理学的一个大致回应,说明王夫之的思想主要还是对宋明理学而总结和发挥。如果我们结合王夫之的人生遭遇,就明白他为什么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宋明理学,因为宋明时代的思想对明朝灭亡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前面提到,宋明理学最核心的概念有4个字,叫“理气心性”。为了简化,我们也可以围绕这4个字来分析王夫之。
18、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19、王夫之对佛教的真实态度
20、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四、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王夫之将“志”界定为“吾心之虚灵不昧以有所发而善于所往者”“志”具有主导性,它引导着人的思想和行动。据王夫之的诠释,“志”还为人体内的树一“气”所伴随,只要心做出一个决定,气便被调动起来按照心所设定的方向去追求。不过一个前提是这个方向必须与道一致。要是志有了道这个先在的导引,气便能被引向正确的方向激动,要是没有,人便可能盲目行事,为一时之欲求或嗜好而分心。王夫之说:“道者,所以正吾志者也,志于道而以道正其志,则志有所持也。”(60)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说,志是人所独有的:“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61)
2、人苟有志,生死以之,性亦自定。
3、其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4、(3)持这个观点的学者主要有萧*父、许苏民、陈赟以及章启辉。
5、有关道与理两个概念的第三种可信的区分是,将道认定为具有一种“应然”(whatshouldbethecase)的合乎规范性的含义,而理则代表“实然”(whatis)或是“必然”(whatisnecessarilyso)。我们同样也可以说,道是规范性的而理是描述性的。理指的是事物本来如何或气本来如何。万物皆有其内在之理,气的所有运行过程也必具有内在的逻辑,然而,道却为人类所独有。王夫之所说的“应然”不是本体存在上的必然(如“理”则是),而是道德上的必然。道界定了人类行为的规范准则:
6、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7、王夫之出身于日趋没落的地主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一方面眷恋着科举考试的旧路,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等,立志改革社会。农民革命的风暴打破了他“学而优则仕”的梦幻。但他拒绝张献忠农民军的礼聘。明亡后,他于1648年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退至肇庆,后任南明桂王府行人司小官,又到湘南一带过了几年流浪生活。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从事学术研究。
8、(10)王夫之:《周易内传》,见《船山易传》,台北:夏学社,1980年,第478页。
9、(87)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570页。
10、公元1644年,旧历叫做“甲申”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了。也就在这一年,25岁的青年王夫之,正准备进京赶考。在得知崇祯皇帝的死讯后,王夫之痛哭不已,他的科举梦从此破碎。他来到南岳深山之中,搭了一个茅棚,取名为“续梦庵”,他要续人生之梦、家国之梦。
11、根据王夫之的看法,自然情感虽然是道德的基础,但同时也是罪恶的根源。(84)他如此诠释孟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告子上》的诠释是:“情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也。”(85)人的情感能够自然地随外物而生,而且在根本上与道德情感协调一致。然而,如果一味逐物而不加省察,则易误人歧途。道德情感内在于人心,而外物则反之,若逐物而不思道德情感,那么,终将窒息此情感。这正是王夫之所以阐发孟子的“求其放心”的思想。道德情感必须始终伴随自然情感。
12、(1)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13、王夫之的主要贡献在哲学思想和历史观方面、在哲学上,反对理学家“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认识论,并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了“行”即实践在认识上的作用。并提出了运动变化的辨证法思想,反对理学主静的思想,提出了“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的命题。
14、王夫之不仅探讨气之理,还讨论天理。天理之“理”具有道德的维度,正是此“理”为人在自然界中划出一席之地,并将道德或善与自然关联起来。在当代论语境中,“理”或可翻译为道德之规范,而“天理”便是世界的道德规范。
15、D解析材料中王夫之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极大批判;他还提出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的要求,是对“重农抑商”观念的否定,主张“重商”或“工商皆本”。这些思想主张的经济基础是明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市民阶层的要求,因此D项符合题意。
16、天之理数非人类所克备也。天地之广大,风雷之变动,日月之运行,山泽之流峙,固有人所不可知而所不与谋者。(18)
17、王夫之一生都在反思,反思明朝为什么亡于农民起义军和外族之手,他的反思是痛彻而深刻的。王夫之的思想几乎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横跨文史哲,贯通儒佛道”是一个基本的界定。他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宋论》、《读通鉴论》,哲学著作主要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还有诗歌辞赋,甚至还有关于佛教的著作如《相宗络索》。有人问:王夫之著作太多了,能不能概括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其实,这个框架早就有人总结出来了,只有12个字:“宗师张载,纠正程朱,批判陆王。”
18、D此题主要考查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了解。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主要向西方学习是清朝末年开始出现的。因此案为D。
19、(91)王失之:《读四书大全说》,第703页。
20、哲凡言体用?初非二致。有是体则必有是用,有是用必固有是体,是言体而用固在,言用而体固存矣。(9)
五、王夫之的思想主张高中历史
1、(32)王夫之:《周易外传》,第170页。
2、其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3、从这句引言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分。
4、在当代,王夫之的形而上学思想通常被视为某种一元论,在中国又进一步被描述成唯物论,或朴素唯物论的一元论,另一个常见、但更为恰当的标签是实在论,(3)这些标签突出了王船山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气。
5、有人说,明清易代,天命转移,时代大势不可逆转,王夫之坚持与清朝不共戴天,似乎有些太固执了?这其实是站在现代国家的观念误解王夫之。爱国主义总是有时代性的,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爱国主义。今天的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但是,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却存在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那么不同国家政权的人民就应该有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6、(1)“理在气中”这形容是来自台湾学者刘又铭。他的著作《理在气中》阐释罗钦顺,王廷相,顾炎武,戴震的气本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7、(78)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520页。
8、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批判
9、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从天下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人,一定会遵循天下的公理,那么天下就不是夷狄蛮夷盗匪篡逆所能够私自夺取的,这才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利的解释)”。
10、(83)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73页。
11、然而,如果没有气的协助,志便一无所成。(62)变化气质依赖于“集义”。王夫之将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解释为“集义”的效验。(63)正如前面所说,是非或者羞恶之情是人自然而然的道德情感,如果人能够避免不合义理的行为,那么,人便能增强其内在的力量来行其所志,来坚固其最初根据道所设定的方向。
12、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13、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14、(16)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60页。
15、基本上说,王夫之相信人性中有内在的善,人之性并没有与构成人之存在的“气”相分离,而“纯然一气,无有不善”至于恶,它只是源于对欲求的缺乏节制以及对他人鲜有顾及。换言之,恶不在于情感本身,亦无关所欲之物。致使情感和欲求变成“恶”的正是缺少了“思”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失“礼”。当外物唤起人的欲求来追求它,或当事物激起人的感情投入时,这里并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然而,当欲求之满足和感情之流淌过其分寸、失其时机、错其情景时,便成为“不当”的、非礼的,从而成为“不道德”的了。(87)当情感和欲求都恰如其分时,便与人本有的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共同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并且这个结合是必须伴以心之反思。
16、(14)“Dangler”意为无挂钩的“悬宕”。J.J.C.Smart用“nomologicaldangler”来指心理事件对行为无法提供任何解释作用的空荡地位。此处“形而上的悬宕”(metaphysicaldangler)指的是朱熹哲学中的“理”只占有对实在世界没有任何影响的空荡地位。
17、换言之,作为心的功能之“志”便是走这一条路或那一条路的决心,就其本身来说,志可能走向善,也可能走向恶,然而,如果人志于道,并且积善集义以充浩然之气,那么坚守道德之途便轻而易举。意志薄弱是来自习行的匮乏。如果人不习于善思或不日为善行,那就会导致其体内的浩然之气日衰一日作为一种决心(resolve),“志”需要由每天的善行来维持。
18、(30)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70页。
19、清朝康熙年间,在湖南衡阳县石船山下的一间茅房里,住着一位年逾古稀而饱经风霜的清瘦老人。每次出门,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他都会打着雨伞,穿着木屐,表示他是明朝的遗民,不顶清朝的天、不踩清朝的地。这位老人就是王夫之,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住的那间茅棚叫做“湘西草堂”。
20、(48)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16页。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