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名句精选
1、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4、(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5、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7、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陶渊明
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9、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别宴情景却独具异域风情:“,”。
10、译文: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11、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3、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14、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1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16、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8、贞脆由人,祸福无门。匪道曷依,匪善奚敦!陶渊明
19、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20、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二、陶渊明名句名篇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
6、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7、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8、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9、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10、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十二首其四》
11、《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13、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1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16、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8、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19、(解读)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比喻人很难忘记故土。胡: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越:百越,我国古代对南部和东南部各民族的统称。
20、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炎帝大将,在头颅被砍的情况下,以两乳为双目,以肚脐为嘴巴,依然挥舞斧头,奋战不已。
三、陶渊明的经典名句精选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陶渊明总是让人联想到菊花。他的诗也符合菊花淡然的风格。这首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3、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古代诗人常常借用动物的啼叫来渲染某种意境,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也用此来方法表现迷蒙凄异的意境让人倍增伤感的句子是:“,”。
5、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9、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0、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陶渊明
11、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3、(解读)(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如不做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萁(qí):指豆茎。
14、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5、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1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0、统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8月整理)
四、陶渊明的名句佳篇
1、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2、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3、福不虚至,祸不易来陶渊明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6、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8、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9、桑妇宵兴,农夫野宿。陶渊明
10、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11、本句出自陶渊明《杂诗》八首之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12、答题时应按规定默写,要求默几句就写几句,不要多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这道题目千万注意不要自己生造诗句,一来不可能造对,二来可能会留给阅卷老师不好的印象,使一些可能的分数失去。另外在答题时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
13、巍然傲骨出凡尘,岂向权门折此身。
14、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15、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6、《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援疑质理”时“”,“”时“色愈恭,礼愈至”,表现了作者对知识渴求和对老师的恭敬。
17、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陶渊明
18、陶渊明的名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9、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20、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五、陶渊明名句精选及出处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5、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6、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7、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何。
8、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0、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梅经>》
11、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汉•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名诗言,也是其内心的写照,淡泊平平的生活,无忧无虑的心情。在东晋偏安江南,有心报国无路可投,对百姓的困苦有深深感触,但上层的腐朽没落无力拯救,愤然辞官的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可能否,桃花源记可梦现否?
1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14、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5、最新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汇总(2020秋)
16、退隐东篱寻菊友,躬耕南亩接芳邻。
1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凡尘之外风流士,且笑世人在梦中。
1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0、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