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1、"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毛诗》,荀卿子之传也……《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二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汪中《荀卿子通论》
2、和孟子一样,荀子在自己的文章里,言必称孔子。可谓尊重之至,自认为是孔子的传承者。
3、子夏则有一段话,认为能孝悌忠信即是学:
4、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荀子思想过于超前,360问答例如他不信天命、不信鬼神的思想还不被当代人认识,或根本认识不了。再列如历代须听革试始普帝王都认为自已是上天的龙种,而荀子恰恰戳穿了他们的天命观,统治者从骨子里用他的思想治国理置坚农位固坚句缩容政,但表面上决不愿接受这样的“时代超人”。加之李斯的“焚书坑儒”的株连杀算再苗,从统治者到民间,荀子被斥为“异端”,而不得入祀孔庙并不奇怪。
5、你看所谓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尽天下之溺”。这韩愈那开始就是高扬孟子的用西学的酸词叫主体哲学。大丈夫就是要浩然正气,道统,骂独裁者就这一套宋朝以前其实不吃香,在韩愈这里转了一下,接过手的就是宋朝这伙人,欧阳修,范仲淹,他们要重建这个道统,道学家。道学家是他们要建立孔孟之道的道统。他们重新排序,过去是尧、舜、周公、孔孟之道,这是这么排。他们排了以后,他们排孔子、孟子,然后张载、程颢、程颐。所以到了宋儒这里孟子这一派又大行其道,对孟子弘扬的最厉害的是陆九渊。
6、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仁政"学说,包括其中的民本学说、王道学说、德治观念等,时至今日依然在发挥影响。但是实际上,孟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各国国君们的重视。孟子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对那些正疲于应付各种内忧外患的国君而言,无异于是隔靴搔痒,并没有人真正采纳和实践他的主张。直到唐代韩愈提出"道统说",把孟子明确地列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孟子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7、朱元璋想学习元朝,把这个科举考试啥的这套奴化中国人的思想这些东西他把它全盘接过来,结果一看孟子这个“君为轻,民为重”这个民本思想让朱元璋勃然大怒!“这他妈是整个一个反动派!”考试不许考,就把孟子停了。四书里面不让念孟子了,这是广大读书人不干了,好容易我准备考孟子,我都滚瓜烂熟,结果不许考了。呼声呼了好久好久,最后这朱元璋拿起笔来,把孟子里面凡是还是涉及到民为贵,君为轻,凡是涉及到独夫民贼啥的,就骂这个集权的都删掉。所以说明朝这个孟子呢是朱元璋删过的孟子,所以说你就看你怎么看。
8、而荀子呢?明朝弘治年间,大臣张九功上奏《禆补名教疏》,认为荀子不配在孔庙中祭祀。
9、同时,荀子还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也就是说,在荀子看来,遵循仁义道德与逐利求富是人人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这不就是义利双成?
10、在很多人印象中,儒家与法家可以说是“势同水火”。荀子与孔子、孟子并称“先秦儒家三巨子”,是儒家思想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大师之一。而韩非子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两人之间应该是对立关系。
11、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深远,历代帝王到孔庙都要跪拜。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止,孔子游历各国,希望国君能用他提出的仁义思想治国,却屡屡碰壁,只在鲁国为官三个多月。后来,孔子不再对仕途感兴趣,将精力转移到收徒讲学方面。
12、明姚文炤《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13、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存天理灭人欲”以孟子的性善论为立论的基础。作为对立面的荀子的性恶论就成为了批判的对象。
14、尤其要注意的是,《荀子·乐论》中讲得“移风易俗”,是强调人性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同时还论述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显然,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所以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
15、韩愈以道统继承者自居的愿望表露无遗。
16、确实如此,就在荀子入祀的同一时期,他的“性恶论”已经被广为诟病。程子就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扬性已不识,更说甚道?”王安石在《荀卿论》中也说:“荀卿以为人之性恶,则岂非所谓祸仁义哉!”可见荀子因此论而得罪不浅。在这样备受批判的境况下,荀子尚能顺利入祀,确实是万幸。再加上扬雄、韩愈也各有被指摘之处,所以蔡上翔说:“然而四子得配享从祀,不可谓非大幸在此一时也。”
17、我国伟人曾经这样概述过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思想争执和历史过程,叫做“儒法斗争”是主题。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商鞅创立,韩非,李斯等人发扬光大的法家学说,在历史上水火不容;而历代统治者,则以儒家为外衣,以法家为宝典,实行“外儒内法”的政治。
18、在儒家思想中,以孔孟为中心,倡导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倡导人之初,性本恶。一正一反。故有儒学学者反对荀子,认为荀子有违孔子,孟子的原始思想。
19、圣人,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从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20、庄子和惠施的壕水之辩,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虽然输了,但让后人见证了庄子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和思想纬度之清奇!
二、荀子
1、关注|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2、孟子和荀子要说能跟法家合流,那还是荀子能合流,在这个合流的时候能客观上起作用,就是起到一点儿缓冲压榨,保护平民,能起这么的缓冲作用的也是这个荀子。孟子那个就是不成功则成仁,就非黑即白。他是革命的时候号召是可以,但是你要是在跟这个一个强权势力巧周旋就不大可能。
3、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没能进入孔庙,确切的说他进入了孔庙,又被人搬出了孔庙。是因为他虽说崇奉孔子,对儒家的学说,有所修正和发展,又批判地接受了名家学说精华。因此,荀子有别于正统儒家,是由儒家过渡到法家的桥梁人物。这就是他没能进入孔庙的原因。
4、孔子终年73岁!一生的偶像是西周的周公。
5、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的话,百姓刚开始的时候,会因为畏惧刑罚,当守法良民,但是一有机会,还会铤而走险,造反作乱。
6、所以荀子曾经向秦昭襄王推销过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其并没有被荀子打动,荀子受到冷遇之后,黯然离开了秦国。
7、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其实也是圣人。荀子则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所谓“涂之人”,就是指走在路上的普通人,按荀子的观点,即使路人甲、路人乙,通过良好的教育,都可以成为象大禹那样的圣人。
8、最后,荀子提出“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禁锢,这成为荀子政治思想“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
9、如果是人性争论,找两个人实验,放任不管,看他进入社会是善是恶。其实孟子荀子都不会错,没有人永远不做善事,也没有人永远没有恶心。所以第一种很没有必要。(无忧之国的实验很可能就是与此有关)
10、张九功没有诬陷,任何一句指控都可以在荀子书中找到证据。
11、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设立了五经博土的官职,钦定这些人才能拥有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儒学变成国家意识形态后,儒学就向经学转化。什么叫经学?经学特指西汉以后,作为历朝历代国家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的学说。因而,假如一种学术要称得上经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它曾经支配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第它以当时政府所承认并颁行标准解说的经典作为理论依据;第它具有国定宗教的特征,即在实践领域中,只许信仰,不许怀疑。因此,儒家学派尊崇的、孔子亲授的五经,且得到在位君主认可的解释就成为经学。其范畴较孔子本来的学说一一孔学为宽,但较儒学为窄。所以我们讲国学,不能孔学与儒学不分,或者儒学与经学不分,乃至把三者混为一谈。
12、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诗经》传承者毛亨(弟子)
13、先义后利,是不是不要利呢?不是,孟子主张义利双成,既要得到道义,同样也要得到利益,即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孔子以来历代儒家学者的治学讲学传统,如今这一传统再次得以传承。虽然魏老师是严谨的学院派学者出身,学术功底深厚,学术著作颇丰,但自从上世纪末结缘并师从南怀瑾先生以来,魏老师秉承南老师倡导的“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治学方法,以“自由主义精神,守护中华文化传统”,让传统文化回归其本来面目。学术为人生,自古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不是束之高阁、供奉于学术殿堂的阳春白雪。
15、在战国后期,诸子百家之争主要是儒家和法家之争,也是理想与现实的之争。
16、而第三位和第四位,也就是文圣和亚圣发生了一个学说上的争论,那就是人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其所特指的是刚刚生下来的孩子,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亚圣觉得人之初,性本善,文圣却觉得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
17、法先王是什么呢?尊于三代尧舜禹等人的道统,追求“兴灭继绝”,恢复周制;“法后王”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谁能大一统,谁的拳头嘴硬,我就法谁。
18、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
19、孟子发展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他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得人心者得天下!和孔子一样,他也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但与孔子不同的是,他在各国都受到统治者的优待!
20、但是刚开始李斯并没有得志,他的主张没有机会向秦始皇推销。
三、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荀子是哪里人
1、儒学家苟子,在继承发扬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立的观点曰,人之初,性本恶。好象和孔子,孟子的儒学相冲,其实,荀子对儒学思想,是很执着的,有自己独特的知见。他强烈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是观点不同,并不是反对儒家思想。
2、其实,是荀子思想给了李斯、韩非子成为法家的土壤和勇气!
3、公元前497年,不得志的孔子开始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一路颠沛流离,然而诸侯各国的内部权力博弈如火如荼,政治格局混乱不堪,孔子提倡重振君威,德政爱民,轻瑶薄赋,无人愿意接纳。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从此专注于教育。
4、明初,学者宋濂对荀子的“性恶”展开批判,意欲将荀子取消从祀资格。翰林王袆,亦在上奏建请增列董仲舒从祀时呼吁取消荀子从祀资格。至英宗时期,知府王罃、通判曹铭亦上奏表达对荀子列于孔庙的不满。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礼部右给事中张九功上奏:“臣尝观国学及郡县学,从祀儒先有当黜者……若兰陵伯荀况,言或近于黄老,术实杂于申韩……以性为恶,以礼为伪……学失大本……岂宜列诸从祀哉?”直言要将荀子等人赶出孔庙。但秉着本朝祖制,不宜更改,“前代之所去取,盖必有深意存焉”的原则,明孝宗并未批准张九功的奏折,并下诏“是从祀诸贤都照旧不动”。于是,罢祀之议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5、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今安徽省蒙城市人!
6、韩愈评价:孟子尊崇礼法,与孔子一脉相承,而荀子过于事功,虽然也尊崇礼法,却在人性上有小的瑕疵。
7、首先,他把往日儒家敬畏的“天”和人一刀两断。孔孟那里一脉相传的“天命”在荀子这里毫无权威可言,成为了纯粹的自然事物。要知道,儒家的“礼制”可是“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啊。这样一来,儒家的宗教色彩消失,儒生也失去了天生我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8、推崇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只能称霸一时;而不能成"王",建立千秋霸业。
9、荀子这一派留下一个传统,叫做什么缘饰吏制,这缘就是因缘的缘,饰是粉饰的饰,装饰的饰。缘饰吏制,吏是官吏的吏,就是给政治运作提供借口和理由和说辞。我为什么杀你啊?就是我给你找出一个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把这个理由标出来以后别人就不敢再这么做了,那叫缘饰吏制。
10、孔门贤人弟子众多,可是孔子却独许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再次证明了孔子的确把“好学”看成非常重要而难得的品质(德性)。《论语》另一则也记述:
11、这一点和孔孟确实不在一个路径了,孔孟提倡仁德政治,是“王道”,荀子强调强力政治,接近“霸道”,这让后世儒生很不屑。
12、孟子作为亚圣,主要发明了孔子的“仁”义。一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性方面进一步做了自己的论证,比如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辞让(智)等四心,并提出“性善”论。二是明确提出了政权更替的标准是人心向背。当人心不在统治者身上时,造反是合理的。比如说商汤诛桀、武王伐纣。
13、法今还是法古?这是后世儒家与法家争论的另一个重点,儒家认为法古,模仿三代圣王治国,但法家认为与时俱进的法今。荀子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先王”时代久远,事迹简略难以模仿,不如近世的后王(最近的圣王明君)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14、在孟、荀身后,他们各自弟子的作为,对老师的社会影响很有作用。据赵岐《孟子注》,孟子弟子有:乐正子、公孙丑、陈臻、公都子等15人,另外还有:孟仲子、告子、滕更、盆成括四人学于孟子。相比之下,荀子弟子目前知其名者只有几人::韩非子、李斯、浮丘伯、张苍、毛亨、陈嚣。就目前史料而言,孟子的弟子要多于荀子。但据司马迁所说,战国末年,“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韩非有《韩非子》,浮邱伯、毛亨等在传经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相较而言,孟子的弟子于著书立说上便明显不如荀子了。而在社会影响上,孟子的弟子相较于李斯与韩非子,则显得更弱了。从战国末年到汉初,荀子的影响要大于孟子的影响。
15、荀子讲学图(网络配图)
16、大家谈|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17、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以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18、荀子性恶论的事功性,他的弟子李斯的焚书坑儒,还有荀子对于孔子的评议和对孟子学派的性善论的辩驳。
19、荀子进一步阐释,“保利弃义谓之至贼”,那些为保全利益而违背道义的,可以称作大贼。
20、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四、建国后曾经提议荀子入孔庙吗
1、解释下就是,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荀子说,路人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按照他们的理论去实践,大家都能成为"圣人"。
2、郭沫若认为,荀子是一位大师,不仅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且集诸子百家之大成。
3、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4、教出来李斯这个焚书坑儒的大坏蛋——劣徒乱世
5、先看孔子的观点。《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君子的德行像风一样,小人的德行像草一样,草一旦遇到风,它必定会伏倒下来。另外,《孝经》里面记载了孔子的另一句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句话也非常有名。
6、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7、还有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和李斯两人历史地位尊崇,韩非子将法家思想柔和,形成了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李斯是暴秦帝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两人本该成为荀子和儒门的荣耀,但问题在于这两人却都是法家代表,而法家又是儒家生死大敌,后世儒家如果突出荀子,那么必然要提及韩非子与李斯,这让儒家情何以堪!
8、在诸子纷起的百家学说中,"性善论"为当时被普遍认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的孔子学说提供哲学上支持。孔子认为礼的精神源自人的内心,孟子则将它进一步归结到人性上。礼既是人的内在本性和情感生发出来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唤醒人生而俱有的良知良能的有效方式。
9、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10、韩非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他融合众家之长,但抛弃了荀子的礼仪,宣传法制,成为宣传法家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没有法令,圣君也治理不好国家,法家的政治思想逐渐发展为治国之术!
11、此段与上例相同,不论哀公所问与季康子所问同时与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
12、对于在那个历史阶段谁的重视大小,我看没有多大的厚非。这也充分证明在那个历史阶段,我们民族的祖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13、若从现象去找原因,我们往往能总结出一堆缘由:孟子“性善论”更符合教化,荀子的“性恶论”不符合主流,孟子的仁义更符合统治,荀子的理论太赤裸裸……但分析来分析去,似乎也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似乎这也有道理,那也有道理,但就是无法说服你,众口纷呶,却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你只好和稀泥,取“中庸”之道来解决所有问题。
14、六艺虽得荀子而不绝,并在汉代大逢其时,备受推崇,但是作为传授者的荀子,其地位影响并未因此而与其他诸子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逊色于孟子。这种并不明显的差距到了中唐以后,突然间就被拉大了,孟子的学术地位直线上升,荀子的学术地位则逐步走低。造成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来自韩愈,他的相关评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5、同是孔子死后儒学的集大成者,为什么荀子与孟子的地位如此悬殊呢?
16、首先,孔子主张仁义,当政七天就杀了人,这不就是不仁义吗?你荀子作为孔子的学生,记录老师的污点居心何在?连点尊师重道都不讲?
17、杨海文认为,上述《荀子·乐论》篇里的话,在《礼记·乐记》中也有几乎一样的记载,只是偶尔有一些字不一样。所以,谈到荀子“人性论”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跟《礼记·乐记》应该是存在某种关联的。对于《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古今众多学者作过深入研究,成果浩繁。在这里特别说明的一点,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把“仁”和“礼”很好地结合起来,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荀子发展了孔子的“礼”,可以说,礼学是荀子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孔孟思想扬弃之后的重大创新。
18、从观点和论证方式上看,孟子、荀子的话是相差不大的。
19、我上回讲过一回,伪善是没有边界的,伪善没有边界的它里面的那个核心的东西,就是这种乡愿哲学。乡愿哲学它的欺骗性特别强,其貌谨厚,很严谨,很朴厚的样子,你说什么他也绝对不狂者就说你不对,狷者就说我不跟你玩,只有乡愿说好,好好,最后你到坑里去了。
20、但正像荀子说的,只讲法不注重思想教育的秦国只称霸一时,就被推翻。秦始皇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后悔没有重用荀子。
五、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呢
1、原先可能只是地名,后来附会的人在今日杏坛种植了杏树。
2、荀子的性恶论看似与孟子针锋相对,但正如笔者在如何准确把握诸子百家的思想分野?了解他们的共同出发点就可以了中所说,诸子百家,甚至一家内部的各种学说,都是出于同一目的而提出的。孟子的性善论专注于人心积极的自我反省,由内在反省出发,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约束,使之合乎"礼"的规范,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治理,强调的是"向善"的可能性;荀子则着重从人可能产生的"恶"出发,强调"礼"作为外在规范的必要性,要约束恶的行为,就必须要有礼和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外在的制约,强调的是"制恶"的必要性。
3、最后,我只想套用老子的一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而韩非的老师,则是如今被认为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荀子既然是儒家宗师,为何他的弟子都成了法家门徒呢?荀子真的是儒家吗?从他的思想上来看,他和历代中国王朝的统治者一样,都是表面“儒表”,实则“法里”的人物。
5、看到人心之恶的荀子提出“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使人向善,所以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
6、孟子 山东邹城市,生于战国中期。
7、杨海文表示,“义利之辨”也是儒家实践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8、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学家孟子的观点,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观点,故称之为亚圣。
9、此人叫荀子,对诸子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于是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个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却是法家名士,即李斯与韩非子。
10、这里引出下面的问题,究竟孔子所好的学、所谓的学是指什么范围的知识和活动?无疑,学首先是学文:
11、明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12、那么礼法又以什么为标准呢?以古圣先贤的礼法去治理现在的人,还是根据现实的情况去治理。荀子认为事物是发展的,礼法也应该发展,批判复古倒退的治理,而应该着眼于现在。
13、荀子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把"礼治"称作"道德之威"。
14、但是李斯是实用主义者,不拘泥于所学知识,喜欢活学活用,他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跟荀子的主张恰恰相反。
15、最后来看孔子说为学的目的:
16、对于当时的情况而言,各国期望统一其他国家,崇尚武力。儒家的“仁政”、礼仪教化与事功性更强的法家相比,一个相对务虚,一个相对务实。
17、所以荀子在秦国受到冷遇,李斯在秦国非常吃香。
18、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9、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孔子最精通礼,提倡礼。孔子的家乡鲁国是周公旦长子的封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唯鲁国保持得最为完备,成为西周文明的文化中心。
20、其次,孔子讲的学不止于知识的摄取,也包含着在哲学上的抽象与思维上的提升。
1、同时,为了表彰对儒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国家会把他们的塑像一起放在孔子左右,随同孔子被天下祭祀。在古代中国,如果能入祀孔庙,那简直是无上的荣耀。
2、荀子对孔子的评议主要是记述了孔子的一件事情。
3、其实,在汉唐时期,孟子、荀子是并列齐名的,比如在《史记》中,孟子、荀子的列传是放在一起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就是孟子、荀子的合传,当然该篇并非仅记孟子、荀子二人事迹,还记载了道、墨、法、阴阳等各家代表人物12人。
4、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5、墨子开始时学儒,学爱,仁,发现有问题,他认为对人的爱是由血缘关系来决定远近亲疏的态度是不对的!为了制止兼并战争,他带着弟子奔走各国,劝说阻止战争,墨子一行就是苦行僧团体,过着简朴,风尘仆仆的生活!
6、其实,关于荀子被逐,与春申君为伍、教出李斯这些原因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还是要去荀子思想里去找。
7、《荀子》中有一篇《非十二子》,把当时的各大学派12个学者全部怼了一遍,说他们“邪说奸言乱天下”,特别是孟子。
8、荀子主要活动在战国末期。那时候,曾经数以百计的国家,已经只剩下实力最为雄厚的几个,而且秦国已经遥遥领先。在荀子去世十多年后,秦始皇就统一了各国,建立了全新的帝国体系。
9、儒家学宫的排名应当是至圣先师,礼圣,亚圣以及最终的文圣,这是很严肃的顺序之别,当然最高等级的还是至圣先师,这个人有着最终的话语权。
10、他的这一思想,造就了他的两个弟子。他的弟子并没有成为儒家,而是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11、荀子对春秋战国各家的主张都有所批评,唯独对孔子的思想非常推崇,认为是最符合各国国情的治国理念。
12、韩非子说,孔子死后(至他的年代),儒家分化成了八派:
13、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的人,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甚至连尧舜那样的大圣人都做不到,而君子要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做这样一个君子就可以了。
14、尊荀的声音也很多。汪中认为,荀子对于儒家的传承至关重要,“六经”都是荀子传下来的。编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严可均,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主张恢复荀子进文庙的资格。章太炎认为,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荀子就是后圣。
15、荀子的门徒对历史的影响很大,这一点不需要我多说,荀子本人也毫不逊色。就儒家学派发展而言,没有荀子,恐怕儒家文脉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将一断了之。
16、韩非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年轻时就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看到弱小的韩国经常被其他诸侯国欺负,内心相当着急,运用平生所学,主动向国君献上不少计策,却弄得个热脸贴冷屁股。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法家思想的表述,比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17、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说,人的天性本属于恶,后来所以会有善的一面,只是人为所致,荀子的立论基础建立维持天下安定局面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上,他同样继承了孔子学说,他对于政治方面的主张,受当时新兴时代背景的影响,大都是以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他将,理,视为外在的规范,否定天命,认为人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所以,后人觉得荀子的这些政治主张,正是秦统一天下所持的最好根据。???
18、荀子的被逐,只是说了实话的错。
19、关于荀子故乡是哪里现在还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荀子出生于山西,葬于山东.
20、他在楚国应用防御术成功化解两国战争!
1、《荀子·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为什么?因为它可以善民心,让民心朝着善良的方向发展,而且音乐感人深刻,能够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圣王都是建立良好的礼乐文明制度,让百姓和睦地生活。
2、曾经花费了二十多年时间作《王荆公年谱考略》的蔡上翔,在书中就总结过自唐以来的批荀倾向:“自唐陆鲁望作《大儒评》,以李斯焚书坑儒大为荀卿罪,苏子瞻继之,及以性恶相攻者,抑又甚焉。”他还敏锐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即此次荀子成功入祀孔庙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在他看来:“元丰七年,再逾年为元祐改元,故曰危。”即从历史节点上来看,在神宗朝、哲宗朝交接之际,改革派与反对派间的势力正在悄然发生翻转,政治形势、大政举措也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动,而世易时移,错过这个机缘,可能荀子入祀就不会如此顺利。
3、正是因为以上种种问题,所以荀子虽然入祀了孔庙两庑,却一直备受争议。后来,随着明儒对孔庙从祀经师出处细节的普遍苛求,最终在嘉靖年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洗运动,荀子也在此次清洗中遭到罢黜。自入祀到罢黜,总共在孔庙驻留了四百多年的时间。自此以后,荀子再未获得入祀机会。此前洪武年间,扬雄已因为臣事王莽而被罢祀。因此清人范家相叹到:“古儒者之名盛于始而替于后者,在汉莫如扬雄,在周莫如荀子,实则荀非扬比也。”这是为荀子遭罢祀而感到惋惜。
4、总体来说,荀子是入祀诸子中最具争议的人物。早在唐代,陆龟蒙就已经开启了批判荀子的模式,他在《大儒评》中曾言:“世以孟轲氏、荀卿子为大儒。……然李斯尝学于荀卿,入秦干始皇帝。……反焚灭诗书,坑杀儒士,为不仁也甚矣……荀卿得称大儒乎?吾以为不如孟轲。”苏轼又接着这个话题继续批评:“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继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警,小人之所喜也。”可见批荀之风在当时已经暗含了愈演愈烈的势头。
5、孟子是理想主义,孔子讲的是礼,孔子这个礼是大全的。孟子他讲的是仁,仁政的仁,仁政包括什么呢?包括义,大义,民族大义,人格的价值,这套大义。这面旗就是让孟子从仁义这个角度来发展下去的。
6、他还想不到,因为和孟子思想路径不同,他会被扣上离经叛道的帽子,一千五百年后被永远逐出孔庙。
7、韩愈为什么要捧孟子,而将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呢?因为印度传入的佛教思想是谈玄说妙的,必须找到与其契合的才能打擂台。不然,人家谈天,你说地,擂台是打不起来的。孟子学说谈玄说妙天马行空,和佛教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而荀子思想和孟子相比,则更接地气,偏向于人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这和当时思想界的风气显得格格不入。不过,韩愈还没有完全抹煞荀子的地位,只是说荀子“大醇而小疵”,有点小小的不足而已。
8、荀子,名荀况,赵国人,出身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荀子却心向儒学,但他的儒学有了法制的色彩。
9、所以荀子就把自己当成了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推崇孔子的"外王学",认为礼高于法,礼应该是法的基础。
10、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有《六十代赠衍圣公题杏坛》诗曰:“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珑、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11、再分析荀子,他虽然继承了儒家思想,却又有独到见解,也汲取了包括法家在内的其他学说,在《荀子·正论》写道:“刑称罪责治,不称罪则乱。”所以,可以大胆推测,他在传授韩非子和李斯知识时,并未让他们学习儒家学说,而是更偏向于法家学说和帝王之术,所以李斯和韩非子才成为法家思想的实践者。
12、有意思的是,根据史书记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正是儒家先秦三巨子之一荀子的学生,也是荀子最有影响力,思想成就最高的学生。那么儒家大师荀子为什么会教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呢?
13、仔细体味《论语》中以上三段话,我们就可知,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全书之首,应非偶然。因为孔子对“学”、对“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
14、提出性恶论、指出礼是人为——离经叛道
15、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功不可没,被任命为丞相,权倾一时。荀子虽然是李斯的老师,但是他的主张是彻头彻尾的儒家学说,跟秦始皇的理念不符合。
16、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人天天给你打鸡血,诉说着各种美好,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还有许多的不美好甚至是残酷,这个点破美好的人,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为了异端。
17、今孔庙杏坛有《杏坛赞碑》,正面为清乾隆帝手书之《杏坛》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18、孔子在儒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将西周以来的王官学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发挥——援"仁"入"礼",将原本作为外在规范的"礼"成为人内心的精神性指引;而且在剥离王官学贵族性质的基础上,创立了"有教无类"的儒家传统。儒家子弟在孔子有生之年就桃李满天下,使新生的儒家思想广为传布,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