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
1、2016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次性推出西西的三部作品:长篇小说《飞毡》,短篇小说集《胡子有脸》《手卷》。在西西已出版的30多部作品中,大陆已出版的有《我城》《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哀悼乳房》《看房子》和《缝熊志》,还有20多部作品有待引进。由西西作品的出版可见内地日益关注香港的精品文学,而不再仅仅只注意畅销的通俗文学。
2、翻译:晴空的庭院游丝如烟,春在飘荡的游丝上呈现。刚迈步又迟延,退而回房理花钿,没想到菱花镜偷照了半个颜面,害得我将发髻梳偏。步出闺阁羞将身姿显现。
3、李浩荣写《男校男生》,为何福仁、刘伟成、罗贵祥、潘国灵、蒲苇刻写剪影,文笔生动有趣。此外,还有卢永昌的《键盘自语》、汎遇的《海》、孔惠瑜的《蛞蝓》、邝国惠的《青花碗》、彭智文的《鞋子》等,无物不可入文,宽广无拘。
4、怎便:怎么能随便……这个……是很含蓄的那啥……日下,就是太阳下面(因为当时不是晚上)胭脂,是比喻没穿衣服的杜丽娘……(联系情节,应该知道他俩做了什么,虽然在梦中……)雨,比喻出了很多汗……呃……于是……这个问题和这个答案不会被当不良内容删除吧……牡丹亭惊梦主要内容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互爱慕,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5、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注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6、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7、内心感受是“闷”与“乱”,是“理还乱,闷无端”,是“春色恼人”,是她对自己“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虚度青春的苦闷,因此她感叹“奈何天”、“谁家院”。游园,激发她青春的苦闷。
8、你说的是“锦屏人话虽及手妒绿读休看得这韶光贱”这里的韶光吗?如果是这里的话,韶光也美王当犯云氢可以理解为春光,春天的景色,充满希望的景色。杜丽娘常年在深闺之中,这次和丫鬟春香借出恭的名义逃课,出来看到这景色,惊叹不已。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残垣。院子里春光无人赏,只能陪着这断井残垣。韶光同时也是指自己的大好青春,她的青春只能在深闺之中,她的命运只能等待安排。
9、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10、(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靡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
11、《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塑造杜丽娘形象的关键情节。是游园惊梦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热烈追求美好爱情的性格特点。游园惊梦细致地刻画了杜丽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启迪下的复杂心理活动。这一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着重写她热爱自然和青春,却因初出绣房而娇羞的复杂心态;后三支曲子将她面对春景的惊喜和由此感发的对青春流失的无奈和不甘,展现得十分委婉动人。杜丽娘的心中情和眼前景巧妙、完全地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充分揭示了杜丽娘复杂微妙的心理波动。
12、(玉交枝)似这等荒凉地面,没多半亭台靠边。敢是咱眯睎色眼寻难见?明放著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梦前。
13、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嚲,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则待去眠。
14、西西研究方面,赵晓彤论述其1968年短篇《港岛•我爱》取法法国电影《广岛之恋》,为空间寻回历史记忆,在看见与不见之间呼应,在个人迁徙与丧亲记忆中坦然面对新空间,在南来都市发展“我城”意向。梁昱坤比较西西与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都善写边缘人物与另类体验,消解男性话语霸权,颠覆传统和历史。廖昱霄分析《我城》中的香港本土意识、港人形象、复杂情感。
15、〔豆叶黄〕他兴心儿紧咽咽呜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这般形现,那般软绵。
16、杨猛论董启章小说《体育时期》的复调特征:在叙事手法上,运用拼凑式文体与零散化情节;在叙述声音方面,弱化叙述者,突出小说人物;在对话性方面,内心独白前后矛盾,结果具有未完成性。解读细致,但小标题最好从正向角度立论。郁佳璐论董启章的《地图集》与《V城繁盛录》的时空脉络,时空错置呈现出“将错就错”的后现代面貌。
17、大陆的《文学评论》较少刊发华文文学研究论文,2016专门开辟出“台港澳文学研究专辑”,除赵教授的论文外,还有张重岗教授的《叶荣钟的战后思考》以及马泰祥教授的《“折返日文”——论台湾作家张文环光复后的跨语经验》。
18、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
19、指思念家乡的人。
20、“香港书奖”创办于2007年,奖励前一年首次在香港或非本地出版的中文书籍(包括翻译作品)。2016年入围书目有《乜乜物物——老香港的庶民风情》、《功夫港漫口述历史1960—2014》、《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唐涤生戏曲欣赏:帝女花、牡丹亭惊梦》等。
二、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山桃红
1、创作背景:《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
2、蔡益怀出版评论集《本土内外》,周洁茹出版长篇小说《岛上蔷薇》,围绕这两本新书,2016年3月13日,广州学而优书店举办了一场高端文学对谈,两位香港作家与广东作家王威廉、李德南畅谈创作经验,言说心中香港,比照两地写作现状。蔡益怀认为,很难概括香港文学是种什么状态,因为太多元。接着,他又指出,周洁茹的“香港题材”系列写出了七年港漂的另一种视角,以随笔式、感悟式书写表现海归们的无根漂泊状态。周洁茹则讲述自己在美国到回香港之前断断续续的写作状态。她喜欢写各类鱼,着重思考美人鱼如何逃离龙宫,如何与自己和解。
3、台湾本土的人脱离大陆本土文化的母体,对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多高的欣赏能力,也就没有多少眷恋。人心不古作为一种现实,文化遗民们无力去改变,便只有承认,而他们对昆曲的坚持和喜爱,仅仅是对故旧文化的怀念,也是作者文化乡愁的表现。
4、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5、《烈佬传》一改暴烈血腥风格,采取“白头宫女话当年”式的第一人称回忆叙事,“过去是会返转头找人的”(18)10记忆的选择、叙述的落实都是个人自我追寻的历程。有点类于美国克利福特•萧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少年罪犯的自述故事》。梁文道论其早期的《沉默•暗哑•微小》时认为,读者必须首先越过艰涩的语言门槛,才能领受其中的诗意及哲理。而《烈佬传》却采用平淡有力的话语、简浅的句子,夹杂广东口语,省思以语言写沉默的方法,凸显沉重的境界。
6、《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的一个曲目。作者为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写的宋代故事戏。
7、刘稚亚以散文笔法对香港的双重性格娓娓道来:既有繁华、喧嚣甚至疯狂,也有慢的一面、传统的一面;香港作家们擅长虚实结合,在现实中穿插虚构,在严肃的考据中混入想象;对于奢侈、健康、高端、低端的标准也在不断变换之中。
8、“叠印”系列散文集出版。该书受小思的《香港文学散步》、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文学研究中心的“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计划启发。18位作者各自慢行于香港十八区,感悟该地的人物、风物或故事,以文字写生造景,回应不同作家的地景作品,与前辈对话,展示社区各异的风貌特色,展示历史、文学的厚度。主编为樊善标、马辉洪、邹芷茵,作家有陈德锦、袁兆昌、邓小桦、张婉雯、郑政恒、廖伟棠、唐睿、吕永佳等。
9、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
10、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11、2016年12月22日,第18届《当代》文学拉力赛颁奖,葛亮的《北鸢》获评“《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之另有香港陈冠中《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获专家推荐奖。
12、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13、写作香港文学研究年鉴,实时追踪最新发展状况。凌逾从2013至2016年已做了四年研究。2016年的香港文学出版减少,但是,大陆的香港文学评论日益丰富起来,不再只是几位老作家的研究,研究课题也更加多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港台学界的香港文学研究显得不那么景气。
14、这一出戏通过长期幽居深闺的杜丽娘对美好春色的观赏,以及对春光短暂的感叹,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
15、2016年底,台湾举办“跨越1949:文学与历史国际研讨会”,来自日本、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各抒己见,时间概念展开为空间讨论。赵稀方教授谈绿背文学,评点论文时则将《萧军日记》、1948年“文化报事件”与香港《大众文艺丛刊》联系起来,从南北呼应中窥见端倪,全因他熟悉历史事件,因此能纵横捭阖。
16、凌逾和朱莹的《饮食香港:论梁秉钧的饮食文化诗学》探讨也斯自创的饮食诗文书写,如何既继承传统思想,又有新突破,从四个方面立论:农耕文化的港式诠释、腌煮日常生活诗学、盆菜和鸳鸯的混拌式哲学、蔬菜水果中的斑斓香港,也斯因此构建出和合无为的饮食文化诗学。三文可参照阅读。
17、《香港文学》的动物专栏刊载世界各地作家们细描宠物猫、狗、鹧鸪、鹦鹉、花狮、鸭氏孤儿等文章,意趣纷呈,触动人心。如美籍华人施玮云:“温柔的爱是医治的良药,是调制和平的膏油。”居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陈瑞琳、陈河、张欣等都写了对宠物的缠绵相思,委实是动物带人类修行。马来西亚华人朵拉讲猫鼠大战,为了驱赶露露小姐,养了个咪咪小姐,写来诙谐幽默。瑞士籍华人朱颂瑜写《蛙声善引》,思念的是渐行渐远的岭南水乡自然。
18、香港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变化。凌逾和曾晓虹的《蝶变:港版梁祝的前世今生》认为,现当代香港文坛对梁祝千年传说多有演绎、重塑,女扮男装、同冢、化蝶等元素改写的流变史显示了港版梁祝的本土性与创新性,它们强化祝英台的男性气质,弱化梁山伯的伟岸形象,省思男女平等意识;以亲密戏祛除梁祝爱情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性光辉,反思复杂易变的人性;注入琐屑生活、同性恋、情杀、禽流感等现实因素,消解原作的纯美性、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解构梁祝传统的父系色彩,建构男女平等、女性意识等新话题,呈现新思想。
19、出自《牡丹亭惊梦》,原文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意思是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20、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
三、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汤显祖
1、他捏这眼,奈烦也天。咱歆这口待酬言。
2、从心理空间来看,香港作家刻画“门、窗”符号,再现因拥挤而生的窥伺、逃离主题,重觅“我城”精神。从社会空间来看,作家们呈现挤感空间,剖析由围城走向逃城,各有方式:从西西、罗启锐、许鞍华的“乌托邦”笔调到王家卫、潘国灵、韩丽珠的“异托邦”色彩,显示出港人的内心状态。
3、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更多的是在心理情感上对故国的眷恋。在这里,故国不仅仅是祖国大陆、旧时家园,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旧时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故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情感,而祖国大陆、旧时家园只是承载这种情愫的载体。这种情愫,以乡愁的形式表现出来。
4、马辉洪、杜嘉兴、麦乐文介绍“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自2012年起,香港每年都实施这项计划,这始于卢玮銮教授提出的“文学散步”概念,即实地考察认识香港文学、文化面貌,让读者亲历其境,直观感受文学、文化现场。文学散步与文学阅读关联,活动包括文学景点考察、学校经验分享会及文学夏令营,以推广文学阅读。各项活动成果结集为《走进香港文学风景》卷一和卷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出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图书馆主管马辉洪先生2016年还编有《舒巷城书信集》,由花千树出版。
5、DOI:16217/j.cnki.szxbsk.200005
6、2016年,香港新品文学虽然见少,但是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却很兴盛。中国社科院赵稀方研究员是知名的香港文学研究专家。关于香港文学的起点,过去国内学者基本认定为《循环日报》,而赵教授在2003年的论著《小说香港》中指出,香港第一份中文期刊为《遐迩贯珍》,将香港文学的起点提早到1853—1856年,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发现。
7、《岛上蔷薇》讲述纽约、香港等岛屿故事,体现岛屿气质,讲述每一个寻找自己理想生活的女子,好像野蔷薇。王威廉说,每个人都孤独,都像岛屿,写作则像野蔷薇。在大陆人心中,香港曾代表高度繁华,如刘醒龙长篇《我们去香港》就写此向往。后来,香港成为复杂而纠结的问题场域。蔡益怀说,因为很多规则在变,裂隙由此产生,其中含藏着很多新的研究领域。黎必信、穗强论《本土内外》的书评见香港《文学评论》第46期。蔡益怀另有一文,分析香港的在地书写谱系及张爱玲、舒巷城、黄碧云等人的恋地情结。
8、此外,白先勇在戏曲上贡献也很大,一直致力于推广昆曲,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B站上就有资源,值得一看!
9、施幸子有两文发表于《名作欣赏》:一文分析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盛世恋》,写情爱,流露暗涌的欲望、诱惑、绝望;一文分析《失城》写三个“我”—救护员詹克明、杀妻者陈路远、总督伊云思,三个悲剧故事暴烈呈现,一切轮转、重复、生死都沾染着宿命式的无意义,“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10、或许这梦正呼应歌词中“黄粱一梦二十年”
11、曲里,作者将四梦分别穿插于曲句中,处处提醒人们,其实一切恩爱以及一切名利无非虚妄
12、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13、烜赫与没落,构成刺激性的对照。对于没落,是无奈的现实,钱夫人无力去改变,于是就只剩下追忆与怀恋,自己并不能超脱出来,把这一切视若浮云。窦公馆门前两旁的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黑色小汽车,“钱夫人坐的计程车开到门口她便命令司机停了下来”。
14、《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塑造可包绝降民财家看杜丽娘形象的关键情节。是游园惊梦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热烈追求美好爱情的性格特点。游园惊梦细致地刻画了杜丽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启迪下的复杂来自心理活动。这一部分由六支360问答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着重写她热爱自然和青春,却因初出绣房而娇羞的复杂心态;后三支曲子将她面对春景的惊喜和好医境燃给乱物线矛加由此感发的对青春流失的无奈和不甘,展现得十分委婉动人。杜丽娘的心中情和眼前景巧妙、完全地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充分揭示了杜丽娘复杂微袁费妙的心理波动。
15、刘俊教授在《暨南学报》专栏主持人语《空间:华文文学的表现形态与寄存载体》中指出,凌逾、薛亚聪的《挤感空间:香港城市文化》探讨显在空间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压迫感通过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传导到文学中,形成了香港文学特有的文化表现;刘俊教授的《“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视野下的“新华文学”:以〈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为中心》,则从认识华文文学的全球形态入手,探讨不同的文学界定导致不同的文学生态对区域性文学归属产生空间寄存和当下定位的影响。空间是论述世界性的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关键维度和要素。
16、肖喜学的《香港城市探微》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2016年7月20日香港书展首发。全书分“香港城市观察”与“香港地名笔记”两个板块,不仅宏观梳理香港城市特质、发展脉络,比较内地与香港城市经济、城市规划、格局密度、生存方式,而且深入旧城窄巷;不仅考察繁华的商业区,也去离岛郊野,考察那四分之三的香港,微观观察,省思“城市病”的病因,思考取舍。文章话题非常有趣,如香港为何盛产“牙签楼”、如何在超高密度的城市生存、茶餐厅的奥妙、香港坐地铁的体验与逻辑、有趣地名、地名历史、香港房屋政策为何学不了新加坡等。
17、晴丝:蚕类所吐的、在空中飘荡的游丝。这里还有谐音代指“情思”之意。
18、白舒荣主编和刘红林主编主持分论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华人故事”,香港新锐作家葛亮演讲《片墙看破尽——历史的在场与重现》,凌逾作小组汇报。除了论坛研讨,还举行了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和第二届“文化中国,四海文馨”散文大赛的颁奖仪式。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香港参会代表有潘耀明、陶然、蔡益怀、张诗剑、葛亮、江扬。
19、(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
20、该刊关注香港的老中青作家,尤其扶持新锐作家。葛亮的散文《巫问》注重诡异氛围的营造,不同寻常,这源于赴越南采风时,偶遇华人通灵师,根据其传奇故事写就,相关作品还有小说《问米》,可以对读。
四、牡丹亭·惊梦原文翻译
1、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
2、霎时间有如活现,打方旋再得俄延,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三月海棠)怎赚骗?依稀想像人儿见。
3、本文主人公游了什么园,惊了什么梦?守寡多年而已丧失青春年华与富贵社会地位的钱夫人,远离旧日的相知朋友,独自居住在台湾的南部。《游园惊梦》的小说情节动作,便是钱夫人应邀来台北参加桂枝香(窦夫人)所开宴会的始末。游园醉酒时回忆起了她以前和郑参谋的一次偷会。
4、舒巷城研究方面,王宇平教授重读《太阳下山了》,考察其对白居易、巴尔扎克抒情法的借鉴,以回忆性叙事作为抒情载体,自觉完成越轨的笔致,与中国抒情传统、新文学传统及香港左翼文学传统构成承继与对话关系。张佳丽也以《太阳下山了》为例,探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对照穷街陋巷与都市景观,比较传统的贸易转口港如何转为制造业中心,造就了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交融争斗的文化场域。
5、名句:1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6、曹霞认为,《北鸢》关注民国人物的气度风华,在家族史中寻觅隐藏于民间的侠义、诚信、忠诚、宽厚、仁爱等传统精神的流脉。赵振杰认为《北鸢》中政客、军阀、商贾、文人、名伶、禅师等人物的命运无不像风筝一般,飘浮无着却又挣脱不得,经过血与火的侵蚀,面目全非。
7、〔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8、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5323533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9、《烈女图》是黄碧云中期小说,韩旭东分析该作如何讲香港底层女性的生存,用白描与散点透视法勾勒香港百年史,摒弃建构传统“历史—地域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法,揭开大历史背后的暗角,探究书写策略背后隐藏的国族政治观。
10、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11、该刊关注国际文坛热点,如设置“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歌手、诗人卜戴伦特辑”,包括戴天译歌词,许荣辉译自传,王家伟译综述“诺贝尔文学奖顺应时代在变”,王樽《说不尽的卜戴伦》,郑政恒《也斯笔下的卜戴伦》,何礼杰的《卜戴伦的成就》,各篇文章有远见洞见。还有安徒生奖首位华人得主曹文轩谈阅读的意义,让人成为高尚、富有、有境界、心境淡泊的人。
12、白先勇是一名同性恋者,他的散文《树犹如此》讲述的就是他与他的爱人之间的故事,非常感人,值得一读。此外,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同性题材作品,《孽子》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同性恋文学,《台北人》《纽约客》中也有相关题材的短篇小说。
13、这一段极具“诙谐史诗”效果,如余光中云“白以为常,文以应变,俚以见真,西以求新”,“四合语文体”可谓“鸡尾酒语言”“什锦式散文”“语言交响”“语言嘉年华”等,香港散文家梁锡华、陈耀南、林山木、董桥、潘铭燊、陶杰等均有此特色,但以黄国彬为最,非积学储宝、贯通中西的学者型散文家不能为。
14、在推介香港文学作家与新作、探讨香港文学传统性与跨界性方面,凌逾做了一些工作,2016年发表香港文学研究论文若干。其论著《跨媒介香港》关注香港跨媒介作家,2015年11月出版,2017年3月再次印刷。王瑛教授、古远清教授、徐诗颖博士以及彭瑞瑶、廖靖弘对该书在探索建构跨媒介叙事学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肯定。
15、美国杜克大学罗鹏教授从翻译角度考察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重点分析阎连科、阿来、董启章、黄锦树、郭小橹的文学语言。董启章不断描述香港、香港文学如何被制造,文学语言反映出社群的差异,社群在跨越文化、意识等的差异中才存在,就像文学在跨越语言差异时才能出现,因此,地域文学一定是跨地域的文学,作家利用地域与语言来探索个人与群体的身份。
16、也斯文好,因有诗意。黄梵认为,诗是也斯散文中看不见的灵魂,他善于同时打开事物的正反两面,找到悖论妙趣。若无比常人深的诗心,若无主观凝视,万物的另一面就会雁过无痕。王鼎钧散文以深思取胜,也斯散文则以语言的敏感取胜,将观察和思考用意味幽远的诗意锁牢。
17、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18、香港李仕芬教授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烈佬传》的回忆叙述。1998年,黄碧云与人合撰《又喊又笑——阿婆口述历史》,记录香港历史。1999年,黄碧云出版三代女性故事小说《烈女图》,而2012年出版的《烈佬传》则为弱势男性发声—数年搜集资料,用心写作,走入吸毒者的世界。
19、她的难以排遣的春闷,她的满腹的幽怨,她内心深处对自己青春与爱情的渴望、幽思,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就只能向“幽梦”中寻求。杜丽娘的世间处境,展现了明清妇女共同经历的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的憧憬。
20、2016年7月刘以鬯的《香港居》由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为单行本,这是1960年7月17日起连载于《星岛晚报》的长篇。东瑞的编后记见香港《文学评论》第45期。刘以鬯自称:“……现代现实主义,我许多小说就是如此……”他确实在现代派与现实派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五、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全部
1、来自《牡丹亭·惊梦》戏词“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2、《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环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
3、马辉洪和麦乐文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香港文学活动数据的搜集整理,包括文学社团、讲座、征文比赛、较重要剧团的演出项目、外国学人、作家、逝世学人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三年后梦中书生柳梦梅使其复活结为夫妇
5、曾丽琴教授指出,陶然的爱情小说,一是写男女之情的纯净,痴情忧郁的男主人公的浪漫主义本性;二是充满隐喻,借爱情的书写来表达对老香港旧景观消逝的怅惘,对都市高速发展的批判,对古典、前现代中国的向往。意识流叙述与爱情隐喻的怀旧、记忆与感伤契合。
6、(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译文:莺的悠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站在一个又小又深的院子里,我觉得整个地方都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春天。琼脂的香味被烧掉了,未完成的针线活被扔到一边。你为什么比去年更关心和向往春天?
7、注释:晴空的庭院游丝如烟
8、出自《牡丹亭》.主要情节:杜丽娘背著爹娘去后花园游赏春天的美景,引起了她的春情.于园中小憩.睡梦中见一书生持柳枝请她题诗,牡丹亭畔,芍药栏前,紧靠湖山石边,杜丽娘与秀才柳梦梅两情缱绻. 概括为“游园惊梦”.
9、在比较《香港三部曲》与《扶桑》的妓女身体书写后,林曼曼等指出,两作都将妓女视作东方被奴役的象征,呈现颠覆或消解殖民/被殖民等权力关系的意图。但是施叔青笔下黄得云的身体强势,颠覆白人男性,暗示殖民者的没落;而严歌苓笔下扶桑的身体有宽恕性,是摒弃文明规约的隐喻,也是在省思现代欲望形态。
10、2016年,作家作品论的文章特别多,越来越多的香港作家进入大陆学界的研究视野,如葛亮、潘国灵、黄碧云、陶然、董启章、也斯、李碧华、刘以鬯、金庸、梁羽生、倪匡、亦舒、舒巷城等。
11、2016年12月8—9日,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疾病志——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由蔡元丰教授、林幸谦教授、葛亮副教授等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30人济济一堂,畅谈文艺。主题演讲方面,有文棣(WendyLarson)教授的《不乐之症——中国的高尔基与乐观主义之时间性》、黄子平教授的《香港文学中的都市与疾病》。
12、王珂教授认为,香港新诗的文体生态特点在于学院派诗歌繁荣,“都市诗歌”多见。“诗歌的一国两制”体现于:建构“自我意识”及“主体意识”的参照体通常是大陆和台湾新诗,但也受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学院派诗人的诗体观并不极端。香港文化的多元性和诗体资源的丰富性,促成香港新诗文体的多样性。
13、《北鸢》是葛亮的长篇新著。凌逾指出,该书开拓的新古韵小说样式在“一带一路”大战略语境中,走向世界和复兴传统都具有重要意义。《北鸢》激活传统文化符号,复现古典文学的雅致神韵,精雕细刻,重扬孟子的儒家伦理文化精髓,同时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让雅文传统、史传传统、“五四”新文化传统、儒商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作者在香港回望中原,省思挖掘传统文化的神髓之处,表现香港特性,如描写传统儒商与香港经济特色结合的新商业文化精神。
14、(译文)思念远行的人在暗暗的抱怨
15、这些人在白先勇认为都是一群“流浪的中国人”,他们退走大陆,在台湾又不能融入和归属,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园,在心理情感上处于漂泊状态,所以对故国怀有强烈的眷念。白先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认同感的,在《游园惊梦》这部小说里择取昆曲票友聚会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16、为作家拍摄纪录片,这在香港是罕见的事情。文影打通,跨媒介传播,借由影像声画传播香港文学文化,使之真正走向世界,这项事业值得大力宣传,值得继续推广坚持,功德无量。
17、讲述的是女主角杜丽娘游园怀春
18、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19、韩国金惠俊教授认为刘以鬯《酒徒》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还在于它巧妙结合深刻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手法。作为韩文翻译家,金教授解读作品特别细致。
20、梁秉钧笔名也斯。张松建教授的《“亚洲的滋味”:梁秉钧的食馔诗学与文化政治》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这是6篇获奖论文中唯一一篇华文文学研究文章。该文主论也斯的饮食诗歌和散文,侧重点在政治文化话语,探讨饮食书写与离散族裔、亚洲想象与革命叙事、文化交往与认同政治。也斯通过食物这个视角,碰触食馔诗学的文化认同与种族维度,而较少涉及饮食消费文化中的“阶级意识”与“性别政治”批判问题。
1、出自:《牡丹亭·惊梦·步步娇》——汤显祖
2、分明是良辰美景在我口中一说成空
3、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4、2016年10月22—23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9届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特设“境外华文文学”分组讨论。古远清教授赞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不仅研究大陆文学,也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纳入视野,不禁令人思考,世界华文文学是否也要研究大陆境内文学?2016年11月14日,凌逾的《开拓新古韵小说——论葛亮〈北鸢〉的复古与新变》获“2016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