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伦凯勒简介
1、在老师的帮助下海伦越来越优秀,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
2、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3、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其共创作14本著作。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4、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5、0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
6、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梦想,不管这个梦想是否能够实现,我们大概是需要用尽毕生的心血,来想这样一个梦想靠近,却不触及。海伦是、我是、那个可爱的小女孩也是。我相信上帝把她带到我眼前是有原因的。我必须要做点什么,即使力量多么的微不足道。
7、1938年春,出版自传《海伦·凯勒日记》。
8、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
9、1903年3月,创作自传《我的一生》。
10、诵读者:2016级汉语言文学一班黄飞燕
11、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之
12、她专门去学了两年绘画。画得最用心的是一只猫头鹰:最动人的是那对眼睛——又圆又大,仿佛能看穿一切黑暗。
13、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4、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5、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
16、海伦·凯勒出生于1880年6月27日。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就因生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作为盲聋人,她所取得的成就鼓励了无数的人们。她相信:“虽然世间多磨难,但是总能战胜它”。在与她相伴一生的老助手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凯勒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她和她老师之间的故事—安妮·莎莉文如何帮助海伦·凯勒摆脱与世隔绝的那道屏障,使她走出毫无语言能力的困境,学会交流,最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奇迹的缔造者》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
17、而我呢?做事总是拖泥带水,只想着今天快点过完。记得有一次,我在完成暑假作业时,笔虽在写,可心飘到了十万八千里以外了,导致作业质量极差。即使几次做完了,也就只是在那里发呆、睡觉、玩电脑,整天昏昏沉沉的,做事也慢慢吞吞的,本来10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我却用了1个小时。做着做着,我就会突然发现,一个上午的作业,我竟然到晚饭时间还没做完……
18、1880年6月,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其父亚瑟·凯勒上尉是当地军队的最高长官。失聪与失明后,家人给她找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她不仅教会了海伦识字,还教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以此来识别语言发音。在莎莉文的辅助下,18岁的海伦考入剑桥女子学院,随后进入哈佛大学,从此一生致力于教育、慈善、文学事业。
19、海伦于1968年6月1日去世,终年87岁,安葬在华盛顿国家公墓。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悼念她。
20、安妮去世后第二年,海伦又到日本讲演。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她成了世界闻名的人物。
二、海伦凯勒简介150字
1、“感谢上帝让你看不到他,他帅得令人不敢正视。”一句玩笑把海伦逗笑了。海伦有点儿紧张地捋了捋头发,坐直了身子——她总希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3、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像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
4、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5、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
6、她希望看到的全是一些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不起眼的东西,却可以让她如此激动万分。
7、事实上,海伦·凯勒是一个激进的社会主义者。1909年,她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社会d。早在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之前,她就是一位社会激进分子。她本人强调,这并非由于在那里所受的任何教育。
8、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
9、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用,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10、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1、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李汉昭译。
12、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3、Duringherlifetimeshegraduatedfromcollege,shewasthefirstdeafblindpersontoearnaBachelorofArtsdegree.Shebecameabestsellingauthor,traveledaroundtheworld:metwithPresidents,worldleaders,celebritiesandordinarypeople:andserveasanadvocateforsocialjusticeandforpeoplewithdisabilities.
14、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5、1903年3月,创作自传《我的一生》。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传颂久远的励志经典。以翔实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盲聋人的奋斗历程,这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海伦·凯勒成为历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人物之一。
16、海伦凯勒,之所以这么出名,就在于她克服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她从小就听不见,自然也不会说话,小时候好像还可以看到一些东西,慢慢的也看不到东西了。直到她的家庭教师出现,她才有了生命的曙光。
17、海伦凯勒的身高是170CM。
18、凯勒回忆说,她曾经见过这位编辑。“当时,他对我的恭维是如此慷慨,我都不好意思再提。但是现在,我站出来支持社会主义,他就提醒我和大众,我是一个又聋又瞎、特别容易出错的人。大概,自从见过他以后,我的大脑就缩水了。”她接着说:“哦,《布鲁克林鹰报》太滑稽了,它在社会问题上又聋又瞎,它维护着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制度。我们努力预防盲聋病症,而这个制度正是造成多数盲聋的根源。”
19、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刘芳不止一次收到这样的留言:“是您,在我心里点亮了一盏灯。”
20、一些学生大胆地说,凯勒成为“公众人物”和“人道主义者”,或许是由于代表了盲人和聋哑人。凯勒生于1880年,1904年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卒于1968年。忽略她64年的成年生活,或者只用一个“人道主义者”对她进行概括,那是以一种省略来说谎。
三、海伦凯勒简介100字
1、《海伦·凯勒》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我捧着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回味无穷。
2、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3、看到海伦如此伤心,彼得心有不忍,常常想办法陪她散心。他们有时漫步树林,感受风的轻抚,有时泛舟湖上,体会阳光的温馨。当彼得知道海伦喜欢骑自行车时,还特地找来自行车载着她驶过大街小巷……形影不离的陪伴,让爱情之花在两人心里静静绽放。
4、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着作。
5、在二次大战之前,海伦已是一位激烈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战争期间,她支持美国介入战场,并且常常受邀到军事医院探访。战后,她与汤普森代表海外的盲人环游世界。
6、也许,只有盲人。才能够体会看见事物的乐趣
7、父母苦苦寻觅为海伦找到了一位老师——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成为了海伦新生活的引导者,使海伦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
8、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9、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
10、第二天,海伦在给莎莉文的信中写道:“我们向车站走去时,我突然感到非常孤寂,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
11、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12、刘芳的另一个遗憾是儿子。她最后一次看清儿子阿牛的脸,他才七八岁,在他3岁的时候,阿牛就会说:“妈妈不抱,宝宝自己走。”从五六岁起,他每天早上都是先送妈妈上班,自己再上学,风雨无阻。自打刘芳坚持站在讲台上,就非议不断:“一个盲人,还教什么书啊?”而来自身边的爱和支持,则是她的力量源泉。
13、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
14、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了全世界。
15、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16、http://baike.baidu.com/view/37htm这应该还蛮详细的,我预习的时候都用过..
17、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18、后来父母亲给小海伦·凯勒请来了一位教聋哑孩子非常有经验的安妮·莎莉文小姐。第一次见面,安妮·莎莉文便给小海伦·凯勒带来了一个布娃娃,小海伦·凯勒抱着布娃娃高兴极了,莎莉文看着高兴的小海伦·凯勒,便把她的手拿过来,写了“娃娃”这个单词。但小海伦·凯勒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莎莉文便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地让他摸布娃娃,然后再在她的手心上写这个单词。
19、游览帝国大厦的顶端,第五大街散步,随意看看,看看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环城游览。
20、海伦的老师、挚友安妮,由于过度劳累和长期的病痛去世了。是她把一个盲女童培养成了一位有用的人,这盏明灯在海伦心中照耀半个世纪之久。
四、海伦凯勒简介30字
1、美国著名的盲聋作家海伦·凯勒,是多重残疾人。有记者问海伦·凯勒,如果有来生,你愿意成为盲人,还是愿意成为聋人。海伦·凯勒的回答令很多人都意想不到。她的回答是,成为盲人。很多人都会认为,聋人四肢健全,而盲人行动不便。为什么海伦·凯勒选择盲人呢?海伦·凯勒说,盲,是人和物之间的距离被隔断了,聋,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隔断了。人和物之间的距离能通过言语沟通描述,或是把物体带到人身边去消除距离,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怎么办?
2、她是生活在黑暗中的弱女子,
3、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4、1880年6月27日,在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市常春藤巷出生。1882年2月,因突发的疾病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1887年3月3日,开始学习美式手语。
5、0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
6、过去20年间,我问过很多大学生,海伦·凯勒是谁,她做过什么。他们都知道她是一个盲聋女孩。大多数人还都知道她有一位良师益友,叫安妮·沙利文,她教她读书、写字甚至说话。
7、“这时,海伦才9岁。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他紧紧关闭。
8、1965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9、海伦凯勒品质:刻苦努力,自强不息,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永不言败,身残志坚,坚持不懈热爱生活,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为残障人士奉献一生。
10、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
11、//表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12、这是一个缔造生命奇迹的女性,她的故事,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生动感人的人生必修课,教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用勇气、信心和智慧战胜种种困难和挫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13、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写“我”发脾气,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说明“我”的学习过程是如此艰难,每一点进步都需付出很多的努力,从侧面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工作细致、耐心。
14、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
15、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6、妈妈便每天带着小海伦·凯勒熟悉家里每一件家具所放的位置,一个月下来以后,小海伦·凯勒便能在家里自如地走来走去了。
17、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18、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19、凯勒获得过许多奖项。她出版了12本图书,发表过几篇文章,包括《我的生活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黑暗中的光明》等。
20、“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再是仅仅限于模仿学习,而是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人间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五、海伦凯勒简介及代表作品
1、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2、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3、0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1897年,哈佛大学的盲人学生海伦·凯勒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生活的故事》一书。小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海伦也因此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尊崇。
5、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在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市常春藤巷出生。美国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曾获得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
6、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其共创作14本著作。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7、那年她26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刚工作四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8个月大的儿子在襁褓中咿呀学语……
8、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9、直抒胸臆,写出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说明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学会很多文字后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到了世界的美好。
10、我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内心一定要比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更绚丽斑斓!
11、不久,莎莉文老师得了肺结核,海伦不得不让她去波多黎各休养一段时日。送老师走的那天,海伦很忐忑。这是莎莉文老师第一次离开她,从6岁开始,海伦的生命中便时时刻刻都有她的陪伴。离开莎莉文,她将重新陷入孤独失落的寂静海洋……
12、她小时候患病致盲致聋,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13、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14、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15、于是,凯勒认识到,社会阶级制度控制着人一生的命运,有时甚至决定他们是否会失明。凯勒的研究并非书斋式的:“我参观过糖果店、工厂、棚户区。就算我看不见,我也闻得到。”
16、1924年,海伦开始为刚萌芽的美国盲人基金会募集基金,这项工作成为她生命的重点。1927年,她出版《我的宗教》(MyRiligion),叙说她皈依斯维登堡教派的过程,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Midstream)。
17、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
18、坚强的海伦凯勒励志故事
19、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20、那些穷孩子,那点滴的爱
1、1968年,海伦87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莉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2、这本书其实所有人都不陌生,中小学时代的必读书物。是那个小朋友让我重新翻阅,大概是我急切的想要帮助一个人,其实有时候这样的心情虽然不错,但我真的无能为力,我不是医生,即使是,我也没办法保证我能让她重见光明。甚至不会像莎莉文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带给她内心些许光明。我只能学习盲文,我想和她交流,我想我至少要把海伦凯勒的书翻译成盲文点字送给她。我能做的少之又少,但我还是愿意去做。
3、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4、“他穿着白色衬衣,将夹克随意地搭在肩上,他的眼睛是棕色的……”莎莉文老师继续在海伦手中写道。海伦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了彼得的轮廓。
5、海伦·凯勒,美国社会教育家。从小因病成为集盲、聋、哑三种痛苦于一身的残疾人。但在父母和一位优秀启蒙老师的帮助下,她凭着坚强卓绝的毅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障碍,学会写字和表达思想,并接受教育,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受举世敬佩。
6、叫她“妈妈”的学生不止一个两个。一个孤儿在日记里写道:“刘老师,我好想为您做点什么,但是我一个孤儿想做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为您祈祷,希望有朝一日,您能复明。”
7、1882年2月的一天,年仅两岁的小海伦·凯勒突然病倒了,这把凯特·凯勒夫妇急得要命,他们立即把小海伦·凯勒送到了医院里。在医院里,小海伦·凯勒仍然是高烧不退,后来经过医生诊断,小海伦·凯勒患上了“猩红热”病,这种病很可能危及生命。
8、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9、后来通过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10、统编教材本着“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重视,新增了大量古诗文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11、本书是以图画书形式讲述的名人故事。书中散文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轻抚读者的心灵;大气的特写画面,具有直抵人心的震撼效果。……
12、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13、0“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这篇文章记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生。她一岁时因病丧失人视觉和听力,可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讲话。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和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
15、我只看我拥有,不看我没有的。
16、今日“遇见”时代楷模——
17、这是一个爱与期拉普检军间勇气的故事。讲诉海伦凯勒从不满两周岁的时候就挑起了世间所有不大被船论鸡维创良幸的人。她既不能看,又不能听,而且无法开口说话,完全沉浸在无色、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中。然而,她也是一个无论走过的道路如何的坎坷不平都会永远长子西取九代例农危充满信心,充满热情的人。对于阴暗沉没的世界她曾经失望、愤怒、挣扎,终于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她的身旁,以无比的爱心和智慧开启了她心灵的眼睛,引导她从黑暗一步步走向光明,使她不仅成医江为历史上第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的盲、聋残障学生,而且成为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慈善家。
18、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1880年6月27日,在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市常春藤巷出生。1882年2月,因突发疾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病因不明。1887年3月3日,开始学习美式手语。
20、忘却自我中有着快乐。——因而,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1、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
2、经过三年紧张刻苦的学习,海伦以各科90分的好成绩,被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录取。
3、海伦:儿时十分孤僻、暴躁,是由每天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引起的。后来因为有个莎莉文老师的陪伴逐渐开朗、活泼起来。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坚强、乐观、正直、勇敢、善良,用平常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不幸……
4、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成为一个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