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与意义
1、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2、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3、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4、至于现在的我们,看看各处的网掐就知道了。平心静气讲自己观点同时尊重别人立场的有多少,不容异己把看法不同者称奸称敌的又有多少。民主,是最美好的东西,但我们离它的确还非常遥远。
5、活着本身毫无意义,生命的所有意义,都是因为内心对超越和挑战的抗争。
6、后世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是惧怕衰老,所以一心求死。而他也明白,彼时的他如果死了,将给后世留下多大的震撼,尤其是在雅典这么饿一个以言论自由为名的地方,他将用自己的死讽刺这个自由之地。
7、显然,作为哲人的苏格拉底早已经意识到,像如今的辞典一样给正义下个简单的定义,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正义而又幸福的人那样难(不知颜回能不能算?)。
8、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9、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之口对于这套价值体系的追寻,就是从追问何为正义这个概念入手的。有人说,正义的表现之一是归还债务,这似乎是个听起来不错的常识。但是,苏格拉底继续设问,如果你在一个朋友疯了的时候归还以前借走的一把刀,显然是不正义的;同样,借了敌人的刀不还,就如同对敌人行骗一样,也可以视为是正义的。凡此种种,这般诡辩术式的争论,是不会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10、“狐狸和狮子”的政治隐喻
11、苏格拉底求真的精神vs雅典人逃避现实的行为
12、民主派将“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这两顶大帽带在苏格拉底头上在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能服众(庸众)的,毕竟苏格拉底出于对其时雅典民主制的不满确实不信奉雅典城邦专有的神祇——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此二神祇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城邦专有的神祇,还在任何可能的场合向任何人宣称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苏格拉底也确实吸引了一批富家子弟投靠自己,无所顾忌地揭示其时民主制的弊端。
13、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14、人类文化传统中存在相当丰富的艺术图像。19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正是从古老的艺术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画、金银器、钱币等——猜想、推论和解读古文明的密码和讯息。这些艺术图像与文字文献一样,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以这些艺术图像为主体,通过借鉴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艺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图像中的法律主题及其蕴含的历史和思想,是“法律思想与艺术图像”专栏的初心。
15、于是,就有了后世雅克·路易·大卫的那幅画,苏格拉底喝下了毒芹。
16、从现在的角度看去,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玄虚、宿命与牵强。但是,你一旦联想到中国人所说的“气数”,联想到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周期率”,你又不得不佩服2500年前先哲的洞见眼光。但是,这种佩服不能行之过远,否则,就会囿于在《周易》中寻求当今之修齐治平之策而不能自拔。
17、等所有的灵魂都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后,再给他们安排一个命运之神,作为他一生生活的守护者和命运实现者,使它们的选择不可逆转。然后,再让他们通过遗忘女神的河流,忘掉这所有的一切之后,投生来到人间。
18、文章会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这幅画,诠释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心灵的震撼。
19、令人羞怒交加,以及后来可能导致他被审判并被处死的一点是苏格拉底永远自称无知,言必称“请有以教我”。不过,如果“牛虻”苏格拉底是伯拉图杜撰的形象,我们也很容易明白这杜撰何以必要。那是因为,一切过时的学说教条必须清除,真正的哲学工作才能开始,苏格拉底充当了披荆斩棘清除这些教条思想的无上利器。
20、像特拉需玛科这样看到了事实所在,但却不喜欢问何以如此的人,是不难驳倒的。在现实城邦中,强者是统治者,弱者是被统治者,就如同牧羊人之于羊。那么,牧羊人不也在维护羊的利益吗?就如同表面上统治者经常挂在口头上的那样。苏格拉底又进一步追问,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是不是就是按照统治者的命令去执行?因为统治者们所制定的命令通常者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继而追问:统治者会不会犯错误而制订出对自己有害的政策让被统治者执行呢?基于人之常情,谁能说不呢?如此一来,统治者已经做出了有损自己利益的事了,“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之说,自然从这样简单的逻辑推理上都是不成立的,且不管它实际上是不是如此,它已经被苏格拉底驳倒了。
二、苏格拉底之死表明了什么
1、第一个层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是力量和抗争,画中苏格拉里拷问雅典人的灵魂,最后遭到审判。本来可以苟且偷生,结果他却选择了饮鸩而亡。画面用舞台剧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场景,光线从画的上方照下,人物悉数登场。画面中央是苏格拉底,他一只手高举,另一只手接过行刑人送来的毒酒。周围人物惊慌的表现和苏格拉底的神态形成巨大反差,他满是伶俐线条的肌肉充满着力量感,相反周围那些垂落的松软的衣物却显得柔弱不堪。
2、chinalawreview@lawpress.com.cn
3、据说,在他被判处死刑之后,有人策划过让他出逃雅典,但被他拒绝了。他虽然有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但对骨子却是个坚定的法律捍卫者。“雅典法律必须被尊重”苏格拉底用这么一句话让想帮助他的人闭上了嘴。
4、老师死后,悲伤的柏拉图游历了环地中海半岛,最后他选择继承老师的信念。穿过磨难穿过命运的暴风雨,他写下了《理想国》,并且和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雅典学院。
5、(8)同上书,第38页。
6、这位先哲正是苏格拉底。
7、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8、至此,法庭已别无他法,只好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按雅典法律规定,每年一度前往提洛岛朝拜的圣船还没返航前不能行刑,于是苏格拉底被缓刑三十天。整整一个月里,苏格拉底没表现出丝毫焦虑,只一心钻研改进他的逻辑体系。他本有机会逃跑,但最终还是选择笑着留下。他说他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含辛茹苦;现在他累了,只想静静地等待属于他的归宿。临刑时,他还在和友人交谈,教导他们分明是非,劝诫他们莫要沉迷于物质享受,要重视精神修养。
9、有第一个,就会有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个,尽管事实如此,但却无法保证接下来的所有人不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表示的法律不公正,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的法律秩序遭到破坏。
10、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
11、这是一幅能够从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看的画,方向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一样。
12、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13、法国大革命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大卫(雅克·路易·达维特),以他的死创作了名作《苏格拉底之死》。
14、作者在柏拉图的位置又签下了名。
15、实际上,苏格拉底的思想远不止不于此。苏格拉底有个招牌式动作,他的手指总是指向天空的。读罢《理想国》便可知道,苏格拉底的所指,指向天空,指向太阳所代表的光明,指向人人都在追求的正义,指向人性之中的永恒的善,指向让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毕竟,如果没有一套令人信服的价值观作为依托和牵引,人生将会如无头苍蝇一般毫无意义。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16、到了公元前403年,贵族失势,民主派控制了希腊全境,苏格拉底便大难临头了。他的朋友预见到了他的结局,纷纷劝他尽早逃离。苏格拉底平生树敌众多,同时也交友广阔。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以丰富的学识针砭时弊。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社会支柱的,苏格拉底热衷于撕下他们的伪装,并将其思想骗术公诸于世。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在希腊家喻户晓,甚至于他在上午才说到的一些趣事,晚上就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还有人把他的经历编成了戏剧。直至他被捕入狱,关于他的一切全希腊上下已是无人不知。那些在审判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例如那个不识字却因为通晓神意而卖力叫嚣的粮油贩子—深信他们是在为社会尽职,为城市除掉一个只会教给奴隶懒惰、罪孽和不满的“学术界”的危险分子。
17、在如今,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柏拉图的师傅,是亚里士多德的师祖。但实际上,苏格拉底从不直接的传授知识,也不收一分钱。
18、(11)同上书,第26—32页、第155—161页。
19、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
20、苏格拉底之死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
三、苏格拉底之死为什么意义重大
1、(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创作)
2、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3、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58年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之后于1766年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4、集体的选择并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往往是错误的选择,享乐主义者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非常可惜的。
5、柏拉图之所以认为民主政体只是不得已而求其次,那是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如何统驭自己的七情六欲,与一个国家怎样统治他的人民,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的灵魂当中,如果理性、良知成为统驭者,使欲望与激情永远听命于理性,他必将成为一个正义、善良之人。而如果欲望占领了统治地位,他必将成为一个贪婪的恶人。而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当正义所至,各人依其天性各归其位,它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度。相反,总以强者的利益为正义,放任欲望无穷增长,则会坠入极权政治的深渊。而民主政体,就好像是人的七性六欲轮番跳出来投票决定哪一个成为统治者,但正义却不一定在每一次投票中都能获胜。
6、《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与苏格拉底相处的日子》、《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蝉》、《巫师苏格拉底》。
7、71幅房龙亲笔插图重新上色,全彩印刷震撼呈现
8、出版时间:2017年8月
9、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10、伟大的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一部传世巨典《理想国》,重新让他及他的思想得以复活。
11、第二层看的是画中的人物关系。这是一幅能够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看的画,方向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同。根据《斐多篇》的描述,从右往左看分别是:前来探望的悲痛惶恐的亲友;中间泰然自若的苏格拉底;最后是舞台纵深后远远逃离的人群。他们三个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间的苏格拉底如此淡定,因为他无所畏惧的坚定来自他内心对真理的追求,临死一刻还在和大家探讨死亡。他说:“倘若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长眠,你们又何必悲伤。看淡那些污蔑你、诋毁你最终又终将成为你的人。”
12、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13、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雕刻匠,他子女众多却收入菲薄。因为没有办法负担两千元一节的课程,苏格拉底从小没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年少的苏格拉底看来,追求纯粹的真理和研究无用的科学现象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培育自我的信念:不懂几何学没关系,叫不出彗星或行星的名字也不碍事,反正这些外在的东西于个人灵魂的提升无益。
14、“倘若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长眠,你们又何必悲伤呢?看淡那些污蔑你诋毁你最终又将成为你的人。”
15、按理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被驱逐总比接受死刑要好。可是,这回却轮到苏格拉底不干了。他对众人说:“不管我在哪里,不提出质疑,我就活不下去,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们也可以对我处以罚款,可是我什么也拿不出来,我不是有钱人。”
16、但哲学家本人腰杆笔挺,上身和胳膊如运动员般健壮,神情并无畏惧和悔意。众多的雅典人骂他是笨蛋,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仰,他泰然伸手拿起将要结束他生命的毒杯,另一只手指向天空,这是他招牌式的动作,既表示他对超验世界的一贯关注与思考,又代表灵魂即将回归天国的毅然决然;既象征着对雅典法律的服从,又昭示着对自己内心召唤的始终不渝。我们所看到的,正是生命完成升华的那一时刻。
1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18、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权威的干预。”
19、中间的苏格拉底为什么那么淡定?因为他无畏。无所畏惧的坚定来自他内心对真理的追求。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临死一刻他还和大家讨论死亡。他说“倘若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长眠,你们又何必悲伤呢?看淡那些污蔑你诋毁你最终又将成为你的人。”苏格拉底的左和右,表现了人生中两种脆弱的常态。也就是左手边的逃离和右手边的扭曲。生活中的恐惧和慌张,都是因为没有鉴定的信念,没有需要捍卫的理想。没有热爱的支撑,那你就会害怕消失依赖的不确定性。被命运反复羞辱,毫无还手之力。
20、苏格拉底继续问道:“什么原因呢?”
四、谈谈你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与评价
1、这幅画中70多岁的苏格拉底强壮如青年,而身边20多岁的青年却垂垂老矣,甚至画面中还有一个本不该出现的人。画中充满着对生命复杂的思辨:勇于承担还是逃避现实;坚持信念还是随波逐流。
2、辩证法到他手里,成为了无往不利的武器。他用一次又一次打碎认知告诉学生,这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任何事物在前提条件的改变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柏拉图在文集里有收入过苏格拉底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3、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4、(费城制宪会议的成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的胜利,同时也是理性与利益的一次妥协)
5、从中获得利益的人说它公平,而被剥夺利益的人则会觉得不公正,因此正如刘星老师所说:价值判断这东西,有时就是见仁见智。这也导致了某些西方人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的慎重,以维护理性和秩序。
6、作品尺寸:高:15厘米.宽:12厘米.
7、入选新华网、香港大学必读书单
8、他当众要求雅典政府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并且余生可以享受雅典市政厅提供的一日三餐。而对于自己的“罪责”他认为一点金钱就可以完全抵过。
9、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10、他也总有办法将你给出的答案进行否定,然后以吊打的方式动摇你的认知。比如你说,偷窃是恶,这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式的回答。但苏格拉底会说:那我偷盗了一个准备自杀者用来自杀的武器也是恶吗?
11、重点看柏拉图。苏格拉底去世时,柏拉图只有29岁,他并不在场。画家却把他置身于这个画面中,并且以一个老者的形象出现。他所在的位置是一个门洞,对应着画面中唯一一个有纵深感的时空。这里代表着时间。这个舞台剧般的场景是在他的脑后迸发出来的映射。如果从左往右看,可以理解为:在那很长很长的时间以后,柏拉图都在还原和勾勒这个他错过的场景。这是他这辈子逃过的最重要的一课。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世界是由向外张望的,缺乏信念扭曲的人们和向内审视充满了勇气抗争的老师苏格拉底这两种人构成的。
12、所以70多岁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强壮的、有力的形象。老师死后,柏拉图游历了环地中海半岛。最后决定继承老师的信念,穿过磨难、穿过命运的暴风雨,他写下了《理想国》。并且和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雅典学院。
13、(14)否则,苏格拉底就不会在信仰的指引下走向死亡。
14、相反,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述中,苏格拉底常常献祭,常常说是神明指教了他,说人是神预想的对象,人应当了解自己认识的局限,不要夸耀,因为最有智慧的当属神。苏格拉底说,他不曾是任何人的老师,不曾传授任何人知识,他只是像马虻粘在马上,刺激懒惰、迟钝、肥大的马,就像唤醒昏昏沉沉生活中的人,而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是神赋予自己的使命。
15、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16、挑战现实、勤于哲学思考、追求真知的苏格拉底,最终被污以“污染青年人思想”的罪名审判并处以死刑,不免让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然而,更让人唏嘘不已经的是,他死得那样从容不迫,以一个勇者、一个哲学家所特有的方式。
17、这个老人就是柏拉图,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当时唯一不在现场的人。他就是解开这幅画的线索之一。
18、这个故事也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慎重,苏格拉底逃走会导致当时雅典法律的权威性受到破坏。因为自身认为法律不公正,就有合理的理由逃走这是不应该发生的。
19、在差不多与文艺复兴同一时代,在千年压抑得快要窒息的空气中,当阳明先生大声呼唤以至善致良知,发出“人人皆可做圣贤”的呐喊时,我们几乎看到了一缕新思想、新时代的曙光!但遗憾的是,仍有太多的人,还被捆绑在柏拉图的黑暗洞穴里。
20、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五、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与意义是什么
1、所以70岁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强壮的有力的形象。
2、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3、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4、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5、第三层,也是这幅画真正的内核。画中的人数类比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面的12个人。但是多出来一个,这个坐在床尾沉思的人——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是当时唯一不在场的人,他也是解释画中哲理的关键。
6、根据柏拉图《斐多篇》的描述,从右往左看,分别是前来探望的悲痛惶恐的亲友团,然后是中间泰然自若的苏格拉底,最后是舞台纵深后面远远逃离的人群。他们三个群体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8、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
9、活着本身毫无意义,生命的所有意义都是因为内心对于超越和挑战的抗争所赋予的。
10、(7)同上书,第49页。
11、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城邦的正义是城邦内在的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优化组合构成的秩序。一个人的正义,也是人的内在秩序,即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就是个人的正义的状态。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有对称性。个人的正义得益于理性的控制,城邦的正义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不会天然地认识自我,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
12、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得以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回到法国后,他接受了狄德罗的思想,反对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
13、这种“粗糙”的画风颠覆了当时主流的描述软绵绵的宫廷生活的洛可可(ROCOCO)画派。这种颠覆分为三个层次:
14、至于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罪名实际出于政治目的。公元前406年,雅典对没有出手援救生还者的海战指挥官予以审判,苏格拉底作为元老委员会成员,是唯一坚决反对不依法律而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集体审判的人。受他影响的朋友,有一些是反对民主政体的人,这些人参与了公元前404年推翻雅典民主政体的运动,其中包括克里底亚和阿尔西比亚德。但事实上,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参与三十僭主的任何政治活动。柏拉图和色诺芬也在多处文献中(包括《会饮》、《斐德罗》),向世人说明,阿尔西比亚德的妄为与苏格拉底没有关系。
15、因为苏格拉底只想说真话,他不愿意用雄辩去获得无罪判决。他一直无偿地教导年轻人,没有收入,生活贫穷,可能连罚金都交不起。
16、苏格拉底的生计是石匠,但世传最讨喜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他每天都会在雅典的广场上来回走动,然后随机地拦下人询问。拦下来的可能是一个出名的政客、辩士,或者出名的大言欺人之徙。他请教他们认为人生应如何,连串问题令他们无法招架,他们被逼入死角,承认自己看法荒谬。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