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刚经精髓100句
1、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3、“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4、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5、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诸佛菩萨的看法是这样的,它像闪电,它像露水,它不是真的,存在的时间很短。
6、“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7、唐咸通九年刊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由卷首画﹑经文及施刻人组成。其卷首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石窟中发现,骗掠回英国。此卷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8、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
9、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0、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11、金刚经是属于大乘佛法中的一本经书,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一种很是坚硬的金属,这段意思是非常的坚固勇猛的突破每个困难。
12、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南怀瑾讲《金刚经》
13、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4、「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5、南怀瑾: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16、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之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17、“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18、不管人类怎么变,道没有增加一分有没有减少一分,人类没有多一个有没有减少一个。
19、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20、「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金刚经最精髓一段最有名十句
1、第一句:佛说有一个世界。
2、在佛陀看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梦中、在虚幻中“演戏”。到了梦醒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什么都不会存在。但是人还会继续吃苦。
3、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4、《金刚经》的精来自髓是什,实在没法总结。建议你看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先生著述的《金刚经说什么》。
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6、「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7、甚至只是用四句偈语来为他人解释说明,他的福德要胜过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典出生的。
8、金刚经蕴含太多人生哲理,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若人人都心存善念,少点利欲之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9、波罗密多也是为梵文音译,这里的意思是到达对岸,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的汉意是,就是像是金刚一样坚硬突破种种困难然后使智慧到达对岸的诀窍。
10、佛说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实际是说,这个世界的现象是这样的,即“有”。但,物质世界的“本源”,“自性”。不是这样的。物质世界是一种镜像,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能量”。
11、赖声川:生命只有一次,谁有把握完美演出
12、「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13、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14、《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15、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16、如果你不给自我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正因你自我的内心,你放不下。
17、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18、第二句: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9、“有为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逃脱不了“成,住,坏,空”。如,一辆汽车露天放上2000年,也就烂没有了。即便是宇宙也会最终灭亡。
20、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
三、金刚经精华四十句
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是佛教中第二阶段的成果。
2、第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5、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质特性或规律的事物。
6、关注后可获得奇门简介,老师简介,预测案例,开课情况等
7、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8、《金刚经》经典名句有那些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的,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1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诵读金刚经能够我们能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等,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佛经名句先来欣赏金刚经的经典名句吧。
11、八万四千法门并没有最好,只有适不适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持之以恒,最后的结果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境界!
12、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13、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4、如来只是一个名号,他的本性是慈悲。当他看到众生苦,慈悲众生,就要想办法普度众生。
15、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16、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才豁然大悟。
17、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等等。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
18、日本寺庙的文案,字字珠玑!
19、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
2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四、金刚经经典100句
1、金刚经的精髓四句话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3、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这个“应”字,世尊说得很坚决,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不管是在因地还是果地,都应当无所住。“无所住”的是什么?是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里的“无所住”,并不是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而是不执着六尘境界,因为一执着,心就被染污了,心就被妄想占领了。
5、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文化”有很大的曲解,他们认为所谓的文化不过是一个人的学识经历和阅历。判断一个人文化的高低,似乎只看他学历的高低,人生经历的丰富以及对生活阅历的感悟。
6、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即可读通此经,开悟人生!
8、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9、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10、三毛: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11、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4、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
15、“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16、紫雨晴天,来源于喜欢信手收集一些美好的思想的温暖的。
17、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杯子,杯子里面,装满了我们所学到的各种东西。对于佛所说法的理解,也是其中一种。为什么“法尚应舍”?就是因为,如果要想让自己在《金刚经》中明白,就要抛弃掉自己之前学到的东西,否则,杯子已经满了,再装也就装不进去了。所以只有舍弃杯子里的东西,才能装得。
18、愿以此文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众生
19、纪连海老师讲解《西游记》,基本还在被故事绑架,不能深入其精髓。最有意思的是在探讨孙悟空的母亲是谁。袁洪和石矶娘娘本是师兄妹,感情密切。恰好袁洪也会七十二般变化,袁洪使用的武器也是大铁棒子,后来梅山六兄弟死后全部跟了二郎神,唯独少了袁洪。据推测袁洪去找石矶娘娘,看心爱的人被困,无法解救,干脆以死殉情,生生死死在一起了。 因此,他说,孙悟空的父母,大概就是石矶娘娘和袁洪。
20、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似乎就是噱头,为了增加知名度,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呢?说到这里我再吐槽一下易中天老师,禅是注重实修的,不是理论能解释清楚的。佛法和佛学是两回事,没有实证,没有身体上起码的一些气脉变化,那你谈禅就是口头禅,野狐禅。
五、金刚经精华十句
1、《金刚经》,全名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佛教思想的经典。人们常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2、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意为“上而正”,三菩提则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最高最圆满的智慧觉悟。
3、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4、海德格尔: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5、“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6、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7、“佛非佛,是名佛”,又或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8、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9、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0、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
11、当你愉悦时,你要想,这愉悦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2、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3、(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像这种福德只是虚幻相,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福德实相,所以如来只能说福德多。如果有人,实践此经中的义理。
14、永远不要给背叛过自己的朋友第二次的背叛的机会。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6、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7、《如来坐像》北魏云冈石窟,资料|网络
18、若进一步解释我想可以借用宋代禅宗法师青原行思谈修行的境界的看法:修行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19、应该无任何执着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缘来则应,去则不留。
20、认识自我,降伏自我,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别人。
1、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2、人世间的有些东西,通过等价交换可以得到,但是对于果位,无论你用金钱,或者是地位、名声,都无法换得,你只有去修才能得到。
3、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
4、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5、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
6、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7、“法”在佛经中有很多解释。
8、经:真经不在语言文字间。无字真经无为路,无量虚空大彻大悟用觉参。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心能观。法语无为开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笔就是假,全凭心感神能觉悟彻透无量观。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身心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9、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是让人不执著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在修行的时候,也不能执著于任何东西,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
10、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1、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12、真正的文化包含了四个层面。
13、但实际上这东西很容易解释。
14、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15、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6、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7、人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个人,要想跳出相的束缚,就只有远离诸相。远离诸相的办法,不是远离红尘,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让心,从各种事物中,跳出来。
18、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19、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1、为什么说纪连海老师这样的学者看不懂佛法,因为他们可能穷其一生只看书做学问,研究经典,在字里行间修行,其实是被文字迷惑住了。所以禅宗讲: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很多人用意识和身体来修道,但经典恰恰告诉你,这两个东西是最靠不住的。记住《金刚经》的那四句话: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2、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4、“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5、无所住,无所相,非法,非非法。不要执著,不要把心固定在某一个时间,空间,要向流否进很水一样,过而不留,抛开时西必鱼牛间观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我们普通我觉得只要避开五惑就可以了,贪,嗔,痴,慢,来自疑。如果对金刚经有兴趣,推荐你读一本南怀瑾老师写的《金刚经说什么》。
6、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7、 (阿罗汉):即得道者、圣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净,了脱生死。
8、从现代物理学可知,物质向下分解最终是能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实际是“能量态”。所谓的物质是能量在震荡(能量“弦”在振动)。人的眼睛被骗了。物质世界是一种幻影。
9、波罗蜜:华语到彼岸。当今社会,业海茫茫,灯红酒绿,酒色财气,声名货利,醉生梦死。智者仁人,觉醒南柯,顿悟人生如幻,看破名利恩爱牵缠,不甘心灵根觉性流浪飘泊沉泥河,寻求上路,得遇明师,晓喻真理,始知人海有慈航,红尘非故乡,登上大觉路,复我真天良。忆原古,想炎黄,尧舜之风,中华民族鼎盛春秋,仁德至善永流长。天无绝人路,生从何来死何去?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