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美女诗神)0秦观《鹊桥仙》
2、诗的前两句侧重于写究范林杆业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娇艳的般写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福度应青夫运略鱼角通直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职还针助某兰获界,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后两句侧重于写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3、《采莲曲》描绘了采莲姑娘在莲池里若隐若现的美丽形象,荷花盛开时的娇艳姿态与采莲姑娘的脸庞交相掩映,由此愈发显示出采莲姑娘充满朝气的美丽形象,也展现了采莲姑娘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4、(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5、芙 fú 蓉 róng 向 xiàng 脸 liǎn 两 liǎng 边 biān 开 kāi。
6、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7、(美女诗神)韦庄《菩萨蛮》
8、王昌龄的《采莲曲》刻画出采莲女纯朴、自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场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9、▊酒好,菜多,人少,速来—不不,文人当然不这样说
10、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跟荷花塘里荷叶的颜色一样,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少女的脸庞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身边歌声四起才发现有人过来了。
11、荷 hé 叶 yè 罗 luó 裙 qún 一 yī 色 sè 裁 cái,
12、(美女诗神)0翁森《四时读书乐》
13、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4、江讴(ōu)越吹:泛指南方民歌。讴,徒歌。吹,有乐器伴奏的歌。
15、女子从来都是这个世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极具审美眼光的诗人笔下,女性美更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无论是民间少女的俏皮可爱,还是贵族女子的端庄矜持,无论是知识女性的优雅智慧,还是劳动女子的率真朴实,得体的打扮,得体的谈吐,当然都会成为女性美的加分项。
16、(美女诗神)张可久《人月圆》
17、明·顾璘《批点唐音》:繁词急节,收尽前意。
18、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19、荷花(Lotusflower)属山龙眼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菡萏、藕花、芙蕖等。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荷花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20、产地:产于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南方各地。
二、王昌龄的诗采莲曲简介
1、采莲少⼥的绿罗裙融⼊到⽥⽥荷叶中,仿佛⼀⾊,采莲⼥的脸与盛开的莲花相映成趣。
2、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3、竞拍周期:自发布起至2019年8月31日23:18)出价方式:文末留言区留言,价高者得。所有出价均上墙公示。
4、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呈现这幅动态画面的。
5、《采莲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6、王昌龄(698—757年)
7、“绿水”句:意谓绿水上面长满了莲花。
8、《采莲曲》唐代:白居易
9、丝:谐“思”,喻情思相连。
10、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和翻译
11、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12、《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13、但除了这两个身份标签之外,我们都能没有太注意,其实王昌龄还有一绝,是什么呢?写女子形象就是他的一绝。甚至还有学者就将王昌龄的诗大致分为三类:一类边塞诗,一类送别诗,第三类就是闺怨诗。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就是王昌龄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女子题材的诗歌《采莲曲》,这是王昌龄两首《采莲曲》中的一首:
14、(美女诗神)王维《终南别业》
15、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16、反衬手法。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穿场道朝然融为一体,像一幅美妙显川供斤雨扩时的采莲图画,写出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满意请点右下角的采纳谢,不满意请追问,您的支持是我奋斗的动力
17、王勃的这首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代表着初唐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气。
18、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
19、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20、《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本文整理了《采莲曲》原诗及注释,欢迎阅读。《采莲曲》原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王昌龄的诗采莲曲为我们刻画了一
1、 釆莲少女的罗裙与荷叶好像是用同一颜色的布料剪裁的,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映成趣。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才知道是有人来了。
2、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3、(美女诗神)0李清照《如梦令》
4、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5、(参考尺寸136✘34cm;作者:周桂华;参考价:2000元;起拍价:500元;竞拍加价:+200元/次。
6、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7、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8、“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9、渠:伊,她。娼(chāng)家:乐妓之家。
10、诗词经典往往为书家所青睐,是书家书写的主要内容。本频道拍卖所得盈余用于支持传统经典学堂公益读书会。特别鸣谢著名书法家周桂华先生的鼎力支持!
11、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12、—————我们都是读书人————
13、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14、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15、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玉腕(wàn):洁白温润的手腕。橹(lǔ):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这里可理解为船桨。
16、这是一首清新、自然、纯净的小诗。
17、再来一首,王昌龄著名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18、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的场景。
19、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
20、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
四、王昌龄的诗采莲曲cai
1、每一节课程都是精心挑选
2、采莲女与荷叶荷花为融而为互衬互托。“罗裙荷叶一色裁”,裙与荷叶相融;“芙蓉向脸两边开”,脸与荷花相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形、色与歌声相融。
3、更重要的是,少女们穿绿色裙子的场合是荷花丛。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荷叶延伸到水天一色的地方,而近处,采莲少女们的衣裙也渐渐融入到了荷花丛中。还记得杨万里的那首诗吧?“接天莲叶无穷碧”,再融入少女们迎风飘扬的碧绿色裙子,“荷叶罗裙一色裁”,莲叶配荷裙,这是多和谐的景色啊!
4、“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
5、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6、同为描写采莲女的诗词,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形象是这样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首诗写出了采莲女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喜悦而羞涩的神态,碧玉簪子在女孩低头时落入水中的细节,也写出了江南女子欲语还休的神情。在诗仙李白的笔下,采莲女是这样的:“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用近乎白描的方式,写出了越女采莲的水墨风景。对比来看,王昌龄笔下的采莲女,不同于温婉多情的吴越女孩,虽然同样的青春靓丽,却更加生动明媚、活泼动人,别有一番风趣。
7、“花红”句:谓双颊透红,荷花难比此娇艳。
8、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9、故情:旧日的欢情。无处所:无所寻觅。
10、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3、王昌龄还有两大身份标签,一个是边塞诗人的代表,和高适、岑参、王之涣并列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我们最熟悉的诗句,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都是他非常有名的代表作。王昌龄第二个身份标签是“七绝圣手”,说明他的七言绝句写得特别好,甚至具有了标杆、典范的意义。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诗句的确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
14、授课老师:陈殿嘉刘航军
15、《采莲曲》唐代:王昌龄
16、在王昌龄《采莲曲》第一首中,他用“吴姬越艳楚王妃”,来形容采莲女子的美貌——江南吴越国色天香的女子、楚国皇宫美艳绝色的妃嫔,那是多么美丽呀!第二首《采莲曲》在第一首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美女采莲放歌的美景。让我们想像一下,夏日荷塘中,有这样几位美貌的女子,她们身着像荷叶一样的绿罗裙,娇美的面庞与盛开的荷花相互映衬,简直分不清哪个是娇艳的荷花,哪个是明艳动人的采荷女子,只有阵阵歌声传来,才依稀看到她们的身影在莲池中忽隐忽现……
17、独家:英文故事、诗词讲解分享:育儿经验、育儿资源
18、诗中大量地运用重复句式与文字,文风朴实自然,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看到采莲的时候人们欢乐热闹的景象:无边无际的荷塘,人们采莲时的欢声笑语引得水下的鱼儿纷纷穿梭在莲叶之间。
19、采莲歌有节拍,采莲整夜没有停歇。
20、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混入杂人。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莲少女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描写了伫立凝望者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变化莫测的惊奇与惆怅。 就在惆怅之际,莲塘中飘起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仍然在这片荷塘间。这一细腻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诗境的蕴藉。
五、王昌龄的诗采莲曲诗是什么
1、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
2、我将这美好而清新的荷塘“一帘幽梦”送给你,将采莲女的温柔明丽送给你,愿朋友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拥有这样逍遥、畅快的美好时刻。朋友们,晚安。
3、你可能差点忘了哈,我们是观众,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所以这个“乱”字只是诗人的观感,并不是采莲少女不认识路,乱划一气,这个“乱”字恰恰说明采莲少女们很敬业,因为她们争先恐后地划着船、采着莲,唯恐落在了别人后面,这样一种热烈的劳动场面,反而给袖手旁观的观众造成了一种“乱入”的错觉了。既然已经“乱入池中看不见”,作为游客、观众的我们也不要失望啊,因为高明的导演——王昌龄是不会让我们就这样失望而归的,因为采莲少女刚刚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更美的一幕却紧跟着出现了——“闻歌始觉有人来”。
4、▉有没有一座城,一听到它的名字就使你顿感豪迈《夜上受降城闻笛》
5、最美的自己是处于本性,归于自然
6、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7、▉生命中不能忽视之“轻”《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8、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9、首先是远景。想象一下吧,假设我们自己就是观众,正在岸边欣赏盛开的荷花,还不停地变换角度和姿势自拍,或者被人拍。正在自我陶醉的时候呢,忽然发现我们的镜头里抢入了几艘小船,我们不由得停下自拍,好奇地想看看船上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准备要干什么。
10、如您喜欢听请关注(爱读古诗)频道!
11、这是一首描写少女们采莲的诗,看似浅易,却韵味悠长。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即荷花,将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比作荷花并不算新鲜。
12、馆藏位置:1保存本室2中图法二库
13、这首诗像一幅美360问答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导城跟车审脱伟探即护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
14、原来,最美的风景怎么可能没有最美的声音呢!采莲少女的倩影虽然隐没在了田田的荷叶丛中,但她们此起彼伏的歌声却从荷叶深处传来过来,那么清亮甜美,天籁般的歌声,仿佛清风拂过水面、拂过无边的荷叶,好像亭亭玉立的荷花也随着节奏轻轻地舞蹈起来。纯视觉的画面,忽然加入了听觉的享受,这才是一次完美的旅游体验吧?
15、《采莲曲》一诗中描绘了一个采莲姑娘腼腆羞涩、多情纯真、情窦初开的形象。
16、等到小船划近了,我们也看清楚了,原来船上是几位少女,她们年纪大约在十几岁,身上穿的正是荷叶般碧绿色的裙子,这样的穿搭放到平时多少容易显得俗气。但是穿衣服不就是要讲究得体嘛,在什么样的场合搭配什么样的着装,那是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与审美品位的。比如明星走红地毯一定会精心挑选礼服,而外出旅游当然要选择舒适轻便的休闲服。绿色的裙子一般人不好驾驭,可是青春少女穿起来却显得那么朝气蓬勃。
17、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18、小学课本中有近百首经典古诗词,要求小朋友们朗读、背诵。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是必背篇目。本期童声诵读嘉宾:长沙市砂子塘小学三年级学生曹昊然。
19、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20、▉我不讲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我只有真实伤感的小情绪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
2、(美声·诗词)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美女诗神)0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4、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
5、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6、《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江南风光、采莲女子的生活场景以及她们的爱情追求等。王昌龄的《采莲曲》共有两首,这首诗是第二首,都是他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的时候创作的。龙标在现在的湖南省怀化一带,地处湖南、广西、贵州相邻之地,在南梁时设县,唐朝时曾名为沅州、巫州,是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据记载,当时王昌龄闲来无事,到城外的一片荷池游玩,偶遇当地酋长的公主在莲池嬉戏唱歌,王昌龄被美人、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两首七言绝句。
7、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8、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芙蓉:指荷花。④乱入:杂入、混入。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⑥闻歌:听到歌声。⑦始觉:才知道。
9、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酋长女儿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10、全诗围绕着采莲少女们展开,可诗人却没对少女们进行任何正面描摹,而是始终将她们置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间,若隐若现,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采莲者们的风姿以及她们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其艺术构思十分巧妙,让人读之余味无穷。
11、采 cǎi 莲 lián 曲 qǔ
12、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
13、意思: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14、节目顾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
15、我觉得啊,有两大原因让王昌龄的这首诗在众多的《采莲曲》里脱颖而出。第一个原因,是他的描写线索很清晰很有画面感,并且视觉形象与听觉感受互相作用,让整个画面更加的活泼灵动。
16、《经典学堂》从杨万里的《小池》开始是有深意的。杨万里的一生非常圆满,做人做事做学问都非常成功,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廉洁奉公,坚持真理。他情商很高,做人低调,从他拜师来看,他在品德上高标准;从他写诗劝林子方不要去福州来看,委婉含蓄,又有大智慧;一生写诗上万首,创“诚斋体”,被誉为“一代诗宗”,和李白杜甫白居易一样名垂青史。“诗魔”白居易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杨万里一样得以善终,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李白和王昌龄的才华都不亚于白居易和杨万里,但他们的人生却因为“不护细行”而与理想失之交臂,且人生结局都比较悲惨,未免令人嗟叹唏嘘!
17、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18、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于出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19、我想,这话糙理不糙。就像王昌龄笔下,无论是采莲少女“荷叶罗裙”那样朴实天然的美,还是贵族少妇那样春日凝妆的端庄之美,出于本性,归于自然,那就是最美的自己。
2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李白无情,杜甫无趣,凸显稼轩别样词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2、来源:睡莲科草本植物荷花的叶片。
3、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上期节目说过,李白的七绝无人能够超越,而李白的好朋友王昌龄的七绝却可与之媲美。本期赏析王昌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莲诗——《采莲曲》。这首诗入选小学课本四年级语文教材。(请点播置顶音频欣赏)
4、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5、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闺怨》: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7、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8、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9、█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表达孤寂、飘零、失意之感的诗吗?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