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1、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4、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5、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6、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7、子zǐ贡gòng曰yuē:贫pín而ér无wú谄chǎn,富fù而ér无wú骄jiāo,何hé如rú?子zǐ曰yuē:可kě也yě,未wèi若ruò贫pín而ér乐lè,富fù而ér好hào礼lǐ者zhě也yě。子zǐ贡gòng曰yuē:诗shī云yún:如rú切qiē如rú磋cuō,如rú琢zhuó如rú磨mó,其qí斯sī之zhī谓wèi欤yú?子zǐ曰yuē:赐cì也yě,始shǐ可kě与yǔ言yán诗shī已yǐ矣yǐ;告gào诸zhū往wǎng而ér知zhī来lái者zhě。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9、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10、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11、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学而》在《论语》中排在了第一篇,有两个意思。第一皮劳教使张受架就是学习非常重要,它是《论语》展开其他论述的基础。第二就是对来自个人来说,进入我们这个社会,360问答首先就要学习。学习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各种劳动技能,这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传次武止剂上立足的基础,重要性是排在第一位的。
14、《论语注疏·学而》#2:
15、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6、(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
17、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8、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19、(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20、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
1、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6、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7、”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0、(译文解读)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1、参看书目:《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论语全解》等
12、Thesuperiormanbendshisattentiontowhatisradical.
13、子zǐ禽qín问wèn于yú子zǐ贡gòng曰yuē:夫fū子zǐ至zhì于yú是shì邦bāng也yě,必bì闻wén其qí政zhèng;求qiú之zhī欤yú,抑yì与yǔ之zhī欤yú?子zǐ贡gòng曰yuē:夫fū子zǐ温wēn、良liáng、恭gōng、俭jiǎn、让ràng以yǐ得dé之zhī;夫fū子zǐ之zhī求qiú之zhī也yě,其qí诸zhū异yì乎hū人rén之zhī求qiú之zhī欤yú。
14、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5、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7、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1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9、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0、子zǐ曰yuē:弟dì子zǐ入rù则zé孝xiào,出chū则zé悌tì,谨jǐn而ér信xìn,泛fàn爱ài众zhòng,而ér亲qīn仁rén;行xíng有yǒu余yú力lì,则zé以yǐ学xué文wén。
三、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拼音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十六章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译文解读)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6、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7、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8、曾zēng子zǐ曰yuē:慎shèn终zhōng追zhuī远yuǎn,民mín德dé归guī厚hòu矣yǐ。
9、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2、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1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6、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17、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8、这里有一方小院,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19、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20、不bù好hào犯fàn上shàng,而ér好hào作zuò乱luàn者zhě,未wèi之zhī有yǒu也yě。
四、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带拼音
1、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2、曾zēng子zǐ曰yuē:吾wú日rì三sān省xǐng吾wú身shēn:为wèi人rén谋móu而ér不bú忠zhōng乎hū,与yǔ朋péng友yǒu交jiāo而ér不bú信xìn乎hū,传chuán不bù习xí乎hū。
3、“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4、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5、学优秀传统文化,从诵读经典开始
6、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7、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9、本章讲了三件事情,学习与方法;交友之道;处事之道。
10、诵读:黑过夜色·周达校对:于天琳
11、有子认为,只有全面彻底推行礼制,也就是各项制度,才能达到社会大治的目的。推行礼制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和谐,但是不可以为了和谐而破坏制度。
12、(译文解读)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道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兑现;待人恭敬要符合礼节规矩,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亲近那些可靠的人,办事也就有所依靠了。”
13、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
14、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15、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1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1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译文解读)孔子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乃至于父母去世了,都要言行一致、诚信做人,说到做到。经过三年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如果做好人就做到底,这就是孝子了。(南怀瑾)
五、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音版
1、有yǒu子zǐ曰yuē:礼lǐ之zhī用yòng,和hé为wéi贵guì。先xiān王wáng之zhī道dào,斯sī为wéi美měi。小xiǎo大dà由yóu之zhī,有yǒu所suǒ不bù行xíng。知zhī和hé而ér和hé,不bù以yǐ礼lǐ节jié之zhī,亦yì不bù可kě行xíng也yě。
2、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与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5、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不bú重zhòng则zé不bù威wēi,学xué则zé不bú固gù;主zhǔ忠zhōng信xìn,无wú友yǒu不bù如rú己jǐ者zhě,过guò则zé勿wù惮dàn改gǎi。
6、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8、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9、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10、*朗读:叶子,《论语》爱好者,朗读爱好者,感谢您关注慈怀书院,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经典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11、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5、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6、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8、(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河水。意思是,在指导别人的时候,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畅游、远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译文: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4、(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
5、(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
6、(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五章(2)
7、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9、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0、《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后在2006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11、点击上方绿标收听叶子领读
1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3、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
14、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15、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8、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9、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0、贤xián贤xián易yì色sè,
1、(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赏析)正在的孝顺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经得起时间的磨砺!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译文解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6、进群共同学习健康读经及健康育儿理念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8、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0、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13、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1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5、《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
16、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17、《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来自学而第为政第八佾第三等等并没有先后顺序,而且《映统许红回再马学而》篇也并非只是说如何学习。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360问答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门质外切文语集注
18、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19、该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20、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1、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
2、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
3、(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4、这里是“小戏骨国学院”,欢迎关注我们。
5、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6、(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五章(1)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9、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