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1、追本溯源,看来还真有必要全面回忆一下柏拉图的这个名篇。
2、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3、可以说,判断主体的判断行为决定了契约条件的走向,也决定着契约执行的最终结果。因此我们也可以论定,判断主体也是社会契约的契约执行主体。
4、两个看起来相等的东西(由于回忆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并不相等(74B)。因此,“等”有时并不完全相等(74C)。正是这些相等的事物唤醒了一个人关于“等”的知识,虽然它们并不是“等”本身(74C-D)。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已经有“等”的知识(74E)。因为这“等”的知识,要通过感官感觉到后才能和它比较并发现大不及它,而感觉是在一个人出世后才获得的,所以“等”的知识,以及美、好、公正和虔诚等关于一切的绝对存在(thenameofabsolutebeing)是在一个人出世前就获得了(75A-D)。因此,灵魂在获得人形之前就已存在,还具有智能(76C-E)。
5、灵魂占有一个形体时(生命的型)带来了生命,生命的反面是死亡,灵魂绝不会容纳死亡,所以灵魂是不死的(105D)。
6、为什么?原来是是苏格拉底并不急着正面回应辛弥亚和格贝的质疑,而是借题发挥,说了一通对如何避免厌恶论证(misology)和愤世嫉俗者(misanthropy)的看法。更妙的是,苏格拉底借自我批评,“此刻我还很担心自己对这个特殊问题是不是持哲学的看法,而是挑挑剔剔,跟没有教养的人一样”(91A),很迂回曲折地批评了两个人。
7、柏同学知道如果老师只要口头上认个错,死刑是完全可以免的,大不了象征性的交点罚款,而人人都知道苏老师家的苏师娘是一个“悍妇+泼妇”,想让她出一个大子都是痴心妄想,最后罚款也会不了了之,但苏老师断然拒绝柏同学的请求。
8、为了维护契约的稳定性,如苏格拉底这样的人常常牺牲自己。这对他自己是合理的,因为他的牺牲是为了成全他更大的利益:教育民众,维护法理。
9、苏格拉底曰(敲黑板、划重点)
10、先来看另一个案例:岳飞。
11、苏格拉底:为信念选择死亡
12、于是,苏格拉底被带到了五百名法官面前,这五百名法官都是雅典的普通公民,他们是通过抽签产生的,以无计名的投票来判决鞋匠对老苏的指控,而老苏则要为自己所受到的指控进行反驳。
13、苏格拉底得知此话后便多了一句口头禅:我什么都不知道呀。
14、必须得承认,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种如雷贯耳的感觉。
15、更荒唐的是,我连这些控告者的名字都说不出来,除了一位喜剧作家。这些人恶意地用谣言说服你们,而被说服的人又去说服别人相信那些谣言,所有这些人都是最难对付的。这些人,都无法将其中一位带到法庭上来让我跟他对质,因而我不得不像是在跟影子做斗争、做辩护,不会得到回应。
16、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把两次论述合起来看,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就已经获得了证明:“一切生物都是从死物里生出来的。如果灵魂存在于出世以前,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不能从他处、只能从死亡和死亡状态中出世的,那它既然必须再生,就必定也在死后存在了。”(77D)
17、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18、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一路北上,所向披靡,就在快要收复河朔的时候,却被宋高宗一连十二道金牌召回,最终兵权被释,自身也被污构为叛贼而处死。
19、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苏格拉底故乡的安德鲁律师,为我们解读这位号称“西方圣人”的伟大先哲从容赴死的殉道壮举!
20、先生们,请不要打断我,即使你们觉得我在吹嘘,因为这些话并不是我编的,而是有一个权威的来源。我的智慧,究竟是哪一种智慧,我要请德尔菲的神来见证。你们都认识凯勒丰,他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朋友,也是你们中很多人的朋友,和你们一起经历了流放,又一起回来。你们应该知道他是怎样的人,做任何事都热情洋溢。他曾去过德尔菲,大胆地求一个神谕——先生们,在我讲话的时候,请别打断我——他问道,世上是否有人比我还要富有智慧,女祭司回答说没有。凯勒丰现在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兄弟可以为这点作证。
二、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
1、最后苏格拉底,还是被法庭不公正地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从容接受,⽽朋友们都想不通。有朋友问他:“你难道不考虑为⾃⼰的申辩考⼀下吗?”
2、一开始的讲述涉及的内容较多,也比较杂。
3、亲爱的西米啊,我认为要获得美德,不该这样交易——用这种享乐换那种享乐,这点痛苦换那点痛苦,这种怕惧换那种怕惧;这就好像交易货币,舍了小钱要大钱。其实呀,一切美德只可以用一件东西来交易。这是一切交易的标准货币。这就是智慧。不论是勇敢或节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享乐、怕惧或其它各种都无足轻重。
4、苏格拉底是法律的殉道者。信仰就是可以为你所尊崇的目标和事业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5、无意中伤及思凡的尼姑。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打抱不平,声泪俱下。不亦快哉!
6、所谓契约条件,就是契约中的具体条款。放在计算机中就是if语句。一言以蔽之: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让渡自己的什么权利以达成什么目标。
7、如果说哲学是对智慧的爱(loveofwisdom),那智慧又做何解?
8、克赛诺芬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和“神”。话说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希腊,改名换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见《老子》四十二章)
9、社会契约一旦建立,其扩张速度就会飞速增加,从而将自由民的诸般权利囊括进去。时至今日,除了生命权等基本权利,自由民的多数权利都不来源于自身,而是来自于“社会契约”的赋予。
10、我的朋友啊,我们所谓愉快,真是件怪东西!愉快总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联在一起。看上来,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候和这两个一起相逢的。可是谁要是追求这一个而追到了,就势必碰到那一个。愉快和痛苦好像是同一个脑袋下面连生的两个身体。我想啊,假如伊索(Aesop)想到了这一对,准会编出一篇寓言来,说天神设法调解双方的争执却没有办法,就把两个脑袋拴在一起,所以这个来了,那个跟脚也到。我现在正是这个情况。我这条腿给锁链锁得好痛,现在痛苦走了,愉快跟着就来了。
11、宋振江:刚才这段话很感人。苏格拉底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怎样信仰法律?什么叫信仰法律?什么是信仰?
12、“你应该了解的世界历史知识”——此言系来自于这本《世界通史》封面上的一句话,该书前言所述“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吸取前人的经验,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13、“多么奇怪啊,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60B)
14、扎实做好群体工作全面提升实战水平
15、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16、群体中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其原因“无意识主宰者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7、朋友很难过,苏格拉底说,别难过,被判死刑,这不是我的耻辱,⽽是给我定罪的⼈的耻辱。朋友甚⾄想把他偷偷带出监狱,他却不肯出来.....
18、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19、到了公元前403年,贵族失势,民主派控制了希腊全境,苏格拉底便大难临头了。他的朋友预见到了他的结局,纷纷劝他尽早逃离。苏格拉底平生树敌众多,同时也交友广阔。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以丰富的学识针砭时弊。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社会支柱的,苏格拉底热衷于撕下他们的伪装,并将其思想骗术公诸于世。
20、编者按: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三、苏格拉底之死申辩篇读后感
1、陪审团的先生们,请你们必须充满信心地往前看,并且把你们的心灵坚定地灌注在这个确定的信念上,那就是:无论生前或死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损害一个好人;而一个好人的命运,于神而言,不会是一桩可以漠不关心的事情。
2、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3、其次,苏格拉底把一般流行的意见评判为无知无识,也让那些民主d人对他充满怀疑。
4、一是耐心倾听信访诉求,依法化解答复信访人。集体访是涉众型访,具有参与人数多、诉求相同等特征。集体访中的组织者往往通过微信、飞信、QQ等现代化沟通平台,提出观点并深入分析原因,导致涉及者响应组织者号召,给政府等部门施加压力。集体访中大多数有着正当诉求,但有些集体访者不知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一味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考虑,甚至提出违规取保嫌疑人等诉求,通过越级访或扬言等方式,给办案单位施加影响。
5、(实体店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大成名店2楼)
6、爱好:喝酒,看天,发呆。
7、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8、对学生提出的这个困惑,苏格拉底说出了自己对去世如何的看法:
9、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10、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了解世界的真谛。所谓“世界”,那是一个多么宽泛之话题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世界的过去、现在或将来,那么承载着这一过程的“历史”或就是一面明镜。
11、不过,要说柏拉图/苏格拉底提出的向死而生研究哲学的思想是否已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思想史进程中被遗忘了也并不准确。在最近读完的《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一书里,我就发现戈尔茨坦重新回忆起了《裴洞篇》中的这个知识,指出“做哲学探讨就是在为死亡做准备”(tophilosophizeistopreparetodie),并以调侃的语气说,“奇怪的是,哲学系竟然没把这话改成招生宣传的口号”。(p14)
12、而奸淫掳掠对群体是不可接受的,群体只有阉割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将其让渡给公有的“社会契约”,而社会契约本身是不会产生冲突的,这样,部落就合理解决了人与人的矛盾关系。
13、大卫出生于巴黎,由叔父抚养大。16岁时考入皇家绘画雕塑院,1775年前往意大利研究艺术,受到古罗马和文艺复兴艺术影响。大卫于1784年成为法国皇家艺术院院士,还曾担任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他也是法国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之对卢浮宫的保护与建设做出不小的贡献。除了《苏格拉底之死》以外,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马拉之死》(1793)等作品也以古典英雄主义的主题、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成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杰作。大卫182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去世。
14、辛弥亚的观点:灵魂是一种和合而成的和谐(86);格贝的观点:灵魂在穿坏很多身体后依然有可能会消失(88AB)。
15、“它们(快乐和痛苦)老是打架,神想叫它们和解,可是做不到,于是把它们拦头一把抓住,因为这个原故,一个来了的时候,另一个跟着就到。”(60C)
16、开篇,苏格拉底先是捧,让两位⾼兴起来,然后在由浅⼊深,有外到内。逻辑清晰。最后对⽅不得不服。
17、在西方文明史上,能与耶稣之死相提并论的仅有苏格拉底之死。劝人向善的耶稣为了替人类赎罪死于十字架上,得以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同样劝人向善的苏格拉底因“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死于雅典监狱被历史铭记。然而,与耶稣的杀身成仁、死而无憾相比,苏格拉底的死更具悲剧色彩,他死于不理解自己的雅典同胞之手,被认为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更是一大悲剧。对于这样的大悲剧,后人理当一探究竟。
18、此外,本人认为这部普及版的《世界通史》其存史作用不可小视。因为作为一部保存与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著述,可为后人所用,感受与领略历史的真谛与社会发展规律等,从而得到精神熏陶抑或灵魂洗涤。人类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历史;读史用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和勇气。
19、关于一个人是否可以自杀的问题,借由格贝的追问“你说不容许对自己下手,又说一个哲人会愿意追随死去的朋友,这话是什么意思”(61D),苏格拉底这样解释:
20、据说苏格拉底⽤⼿抚摸着他的头,同时微笑地问道:“亲爱的阿帕拉多拉斯,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被处死吗?⽽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
四、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考
1、他说,他到处找人反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雅典人——他通过不断的反驳来实现自己的智慧,同时也以不断的对话帮助处在缺陷中的雅典人学会爱智。这是神的给以他的使命。
2、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篇
3、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表面上看,苏格拉底是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起诉的,但在这两项罪名背后隐藏着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派在对待其时民主政体态度上的深刻分歧——苏格拉底的强烈不满与民主派的无条件拥抱。至于为何民主派不直接以“反对民主政体”而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起诉苏格拉底?那是因为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民主政体,他只是对其时被别有用心的民主派利用、已然变质的民主制表达强烈不满。
4、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的死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冤案。所谓的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完全是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时掌权的民主派贵族认为雅典城邦的青年都追溯苏格拉底的学说,这会不利于他们的统治。因此他们必须除去苏格拉底。
5、二是群体是社会变革的力量。群体的革命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虽然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劳动群众始终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因而,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可见,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的革命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时,人民群众还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那些代表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意愿的历史活动,才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紧紧依靠群众来进行。
6、苏格拉底:年轻人有两个内在的敌人
7、而苏格拉底的行事风格更是树敌不少。苏格拉底经常走到街上与人讨论哲学。他用独特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提问,步步使对方答案破绽百出。他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对一切皆无所知。”他用这种方式揭露人们认识上的无知。但大多人讨厌这种被骚扰、最后逼迫承认自己无知的方式。以下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例子:
8、苏格拉底无惧无悔地饮鸩自尽,但他知道雅典这匹血统高贵的纯种惰马一时不会从虚假的民主制的温床上醒来,老“牛虻”在叮咬完最后一口后遭到雅典镀了金的民主大棒棒击无悔地倒下了,苏格拉底闭眼的那一刻是无惧的、无悔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任何言行都合乎自己的神灵的旨意,自己的赴死也是去和神灵相伴,但他应该是有憾的,他至死都没有得到雅典民众的理解,即便在其死后,雅典公民仍然视他为雅典的公敌,认为他咎由自取、死有余辜。雅典的民主制也终究没有恢复它昔日的荣光。因此黑格尔将苏格拉底之死视为“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9、往期推荐,点击可阅读为什么我鼓励你开一家书店?
10、接着他告诉大家自己的真正的智慧是“无知之知”。
11、此时,雅典城中,夏虫也在为他沉默,只有他那高亢的声音在回荡在寂静的夜空里。
12、苏格拉底放弃了逃亡的机会,这是让我十分敬佩的。放弃生存的机会,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们把死亡看做最可怕的事情。但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死亡是一件幸事,他坚信灵魂是不变的。
13、然而,这段看起来震撼力十足的自我表白却把辛弥亚给逗笑了,但苏格拉底并没有在意。在接过辛弥亚的话茬时,他以普通人可能对哲人向死而生的误解进一步提出了三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下真正的哲学家愿意死;在什么意义下他们值得一死;是哪一类死(64C)。
14、但越狱的故事只发生在20世纪的美剧中,苏sir选择了安静地在监狱里睡觉。他的朋友苦口婆心来劝他,看在妻子孩子的份儿上抓紧时间逃跑,但苏sir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发表了一章长篇大论,拒绝了避祸他乡。就这样一个月后,去克里特岛求神祈福的人回来了,死刑最终执行。苏格拉底喝下毒药——一种喝完还可以叨叨很久的植物汁液,足够再发表一次长篇大论(《斐多篇》柏拉图),并留下遗言:我还欠女神一只公鸡。
15、难道在那时候,印度和希腊就有通商人员往来,原始佛教的教义就有了传播?这只是个猜想,也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不管是不是,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和佛陀的教义如此相似,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16、但这个意思显然没有被格贝和辛弥亚体会出来,所以他们才会反问苏格拉底,怎么能如此轻易地放弃为主宰他的神服务而感到不犹豫?(62D)
17、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做出了一个判决:以不敬神和误导青年罪,判处一个70岁的老头死刑。古代雅典是一个民主制的国家,他们的法庭由陪审团组成,陪审团给出的投票是221(无罪):280(有罪)。
18、(网店地址:打开淘宝APP搜索“本心如荷”)
19、先生们,我把你们当作我的朋友,希望你们能正确理解我的处境。我有一个不凡的经验要与你们分享。
20、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五、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1000字
1、柏拉图并未指出毒药的具体名称,其描述的苏格拉底在服毒后,在检察官对他的检查过程中,苏格拉底始终是平静的,甚至在毒发到大腿根的时候,他的意识还很清晰,说出了临走前的最后一句话,交代格梨东别忘了给医药神(Aesculapius)供奉一只公鸡。
2、雅典公民大会不仅是唯一的立法机关,而且具有高级公职人员的任免。执法、行政、军事、财政、宗教事务的决定权。从公元前5世纪起,公民大会就经常受理涉及重要人物或高级公职人员的案件以及司法执政官提出的公诉。
3、大姑娘穿短裤,小闺女跳高栏,使者学究掩面遮眼,口里呼“啧啧!者者!”不亦快哉!
4、这句问答,像极了塞翁失马的情结。
5、这幅油画是法国著名画家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
6、但也有例外,比如胡适,胡先生名言:不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
7、而该观点也是本篇文章探讨的核心:合理的框架必然导致合理的结果吗?
8、时代进步,见人出殡用留声唱片代和尚诵经。不亦快哉!
9、冒充和尚,不守清规,奸杀女子,闻已处死。不亦快哉!
10、“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11、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12、借苏格拉底之口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13、同样的问题,西尔贝克在《西方哲学史》导论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过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如果把句子中的“精神行装”换成“灵魂”就会有点儿柏拉图的意思,至少在我看来会比较好懂一些。
14、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15、苏格拉底当着他朋友的面说:“逃脱监狱并不能拯救生命,只是这一刻能拯救我,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原谅我自己去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所以他朋友的帮助直接当场就被他拒绝了。
16、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吧。
17、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我们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18、这部《世界通史》,可以令你的精神领地不觉空孤独与空虚,通俗易懂,也可让您快速了解与知悉一点世界文明发展历程,总之是历经漫长岁月及与之相关联的史实与典故的合适之读物之一。
19、岳飞的死,以及前述苏格拉底的死,都证明了事物在合理框架下运行的结果并不一定合理。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不合理的运行结果,是不是意味着框架本身的失败?
20、读到这里,我想起顾城那句诗: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尘世已再无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2、即使喝多了,苏格拉底也要拉着人说话儿
3、假如苏格拉底指出,雅典公民的审判权错位,这就意味着审判本身的不合理性,契约的执行者是不会把罪责揽在自己身上的,他们只会认为是契约制定的不够完善,是契约本身的僵化。
4、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论述实际上把灵魂和关于美、好、公正等绝对存在的型(相)提了出来。按这个论述的逻辑,当一个人感知到美好的事物时,它们唤醒了这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获得的美好的“型”,这个“型”是灵魂拥有的知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