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1、随机推荐课程相关题目:
2、古代承认“天人合一”的学派主要有:
3、绪论单元测试问题: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选项:A:以人为本B:崇德重义C:载道化成答案:(以人为本)
4、学习圣贤、践行孝道、弘扬中国文化
5、“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指:
6、(4)《王阳明全集》,2014年,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7、这四句话,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却凝聚了阳明心学的真谛。四句教应该就是阳明心学的“立言”的根本宗旨。只可惜后世往往偏重于“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核心内容的研究,没有完整深入得去挖掘四句教,未能真切领会四句教的内涵和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8、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9、问题:本讲中认为历史上解释“仁”的意义,典型的有:()选项:A: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B:《中庸》,“肫肫其仁”。C: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D:《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答案:(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中庸》,“肫肫其仁”。,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10、学术界论四句教及天泉证道,《传习录下》、《(阳明)年谱三》、《天泉证道纪》三种文献的被引频次最高。陈来指出:“这三个材料是我们讨论四句教的基本依据。在这三种当事人的记录中,记录者各自强调了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虽然三种记录互有差别,个别问题上差异很大,但大体上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阳明思想的不同侧面。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接近天泉证道的全部真实情形。”(3)(P198)
11、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没有包含作为其根本含义的好善恶恶,这是无善无恶之意旨被误解,进而受到质疑和批评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阳明的另一个说法“无是无非”,也同样容易引发误解。通过澄清阳明有关无是无非论述的意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认他所说的无善无恶,不仅不在好善恶恶之外,而且也并未对好善恶恶构成否定。
12、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14、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15、《讣告同门》点出“天泉桥”,《复周罗山》、《复杨斛山》点出“无善无恶心之体”,可以确证钱德洪为四句教及天泉证道之当事人的身份。
16、首先,就阳明对德洪的告诫来说,中下应该努力达到不必刻意、执着而能完全依靠本体之动力的阶段。重要的是,阳明断言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指出两种不同为学进路,“及其成功一也”这一说法可见,两种进路没有高下之分。阳明最后将上根与中下的区分归结为不同性格,如王畿之“明朗”和德洪之“沉毅”(3)之别。这正说明上根与中下的分别不是高下之分,而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正因为各有长短,所以才有必要相互取益。“上乘兼修中下”,中下“进此一格”无非是相互取益的具体实施方法。相互取益的必要,也正表现了两种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
17、对此,你怎么看?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阳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龙溪,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有否认者如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颜元、张烈之流。”(参见陈立胜论文《“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王阳明四句教的内容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详细理解如下:
18、《龙溪会语》凡6卷,各卷均题署“宣城门生贡安国辑,麻城后学蔡应扬、泾县门生查铎校,莱州后学胡来贡、广德门生李天植同校”(5)(P66777773)。《龙溪会语》前有王畿弟子贡安国(生卒年不详)写于万历三年(1575)的《龙溪先生会语序》,文中指出:“笥中蓄龙溪老师《会语》,盈十余帙,时捧一焚香敛衽,阅一过,辄助发多多。近得查子警甫同心商究学脉,所尊信此帙,意同。但嫌散漫无纪,因共谋裒录,编为成书。”(5)(P676)据此可知,《龙溪会语》之编纂,多得力于贡安国、查铎(生卒年不详)二门生。
19、关于无善无恶,王畿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天命之性(实即良知本体)至善的主张,符合阳明的见解。天命之性至善,乃是“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的原因。“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是王畿对无善无恶内涵的解释。“神感神应”是说孩提知孝及长知悌之类的良知之发用,乃是完全出于良知本体的好善恶恶。“其机自不容已”是说不必刻意、执着,由良知本体主导的意念便自然能持续不断地好善恶恶。王畿对无善无恶之内涵的理解,与阳明以完全出于良知以好善恶恶来解释无善无恶的思路,是一致的。
20、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
1、还可在bilibili站内搜索“天一文化讲坛”
2、本讲中认为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是()
3、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4、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5、然而,在四句教是否最终只能落在四有上讲,以及两种进路是否有究竟与否的分别这两个问题上,阳明的观点与王畿是不同的。阳明认为四句教包含了两种进路,这一点我们在第一节已经提及。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不仅四句教中的两条进路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两条进路并无高下之分,王畿认为并非究竟的进路也可以达到究竟,他认为的究竟进路也可能因为不能兼修中下,以至于不能真切做格物工夫而流入虚无。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节详加讨论。
6、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7、单选题:孔子曾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三十而立,四十(),五十知天命,六十而(),七十()选项:A: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B: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耳顺;不惑C:耳顺;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D: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答案:(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8、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9、单选题: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选项:A:性有善有恶论B:性相近C:性恶论D:性善论答案:(性相近)
10、种:资质特高的人,让他直接从本源上体悟。人心原本是晶莹无滞的,
11、单选题: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选项:A:随心所欲B: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C:遵守礼仪D:遵守法律答案:(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12、选项: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C:儒家和道家D:纵横家答案:(儒家和道家)
13、第一章单元测试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选项:A:以人为尊B:以民为贵C:以仁为本答案:(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
14、有事都不切实加以处理,这只不过是修养成了一个虚空静寂的坏毛病。
15、助您各类考试都拿满分!
16、问题:“天人合一”包括:选项:A:人与自然的和谐B:人自己的和谐C:人与上帝的和谐D: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诸方面的和谐答案:(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诸方面的和谐)
17、王阳明晚年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对其学问思想的最后总结,其中包含他心学思想的基本结构与创见所在。
18、单选题:“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指:选项:A:上帝B:天空C:自然界D: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答案:(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
19、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20、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包括()
三、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
1、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
2、钱德洪(1496——1574年),初名宽,字洪甫,浙江余姚人,时称
3、B: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C: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D:悟得良知,存省良知,运用良知,完成良知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就目前的讨论而言,王畿很好地把握了阳明的主张。不过,在四句教问题上,他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考察王畿看法与阳明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反观阳明的主张,尤其是就现有材料来看,四句教中蕴含的“四有”和“四无”两条为学进路,首先是由王畿在与钱德洪论学时揭示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阳明意旨在其后学中是如何发生偏离的。
5、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
6、李旭,哲学博士,供职于浙江省社科院,主要从事伦理学与美学研究,著有《心之德业:阳明心学的本体学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出),点校过《北方王门集》(与邹建锋合作),译有《剑桥海德格尔指南》。
7、摘要: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没有且不必刻意和执着;有善有恶指受私欲牵累而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分别以两者为核心的“四无”和“四有”的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差异主要在入手处不同。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8、历史上,《稽山承语》实乃《宵练匣》的一部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25《子部杂家类存目二》提要《宵练匣十卷》:“是书凡分三编:曰《稽山承语》,纪其闻于师者也;曰《烹芹漫语》,纪其闻于友者也;曰《印古心语》,纪其验于经典而有得于心者也。皆提唱心学,阳儒阴释。”(4)(P1075)10卷本《宵练匣》之中,《稽山承语》有多少卷呢?换言之,日本藏《稽山承语》是否就是足本,待考。另外,本文把杨文澄与王阳明这段对话的出处标注为“《宵练匣·稽山承语》”,意在人们对《宵练匣》、《稽山承语》二者的关系多加瞩目。
9、本讲中认为天的含义包括()
10、综上所述,我们以当事人及其同时代的知情人为范围,辑出9种叙述四句教的文献:(1)《传习录下》;(2)《(阳明)年谱三》;(3)《天泉证道纪》;(4)《钱绪山行状》;(5)《龙溪会语·东游问答》;(6)《讣告同门》;(7)《青原赠处》;(8)《宵练匣·稽山承语》;(9)《龙溪王先生传》。其中,前6种属于当事人系列,后3种属于知情人系列。这一辑考充分吸纳了学术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并在全面性以及《宵练匣·稽山承语》等个别文献的考释上有所突破。
11、问题: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选项:A:遵守法律B: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C:随心所欲D:遵守礼仪答案:(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12、那怎样才能让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明白清晰,对他的判断能够准确无误,符合天道呢?那就得依赖良知。
13、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定义是:选项:A:爱人B:克己复礼C:其言也訒D: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答案:(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14、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15、总之,在阳明直接针对良知的论述中,“有”具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应该加以辨别。良知在其中发用的见闻意义上的有,在他看来是不可无的。有善有恶之有所刻意、执着意义上的有,在他看来则是不可有的,当然这是针对上根人或达到较高阶段的学者来说的。之所以不可有刻意、执着,不过是因为刻意、执着会妨碍良知本有的不断好善恶恶能力的发挥而已。
16、选项:A:“心气一体”B:“致良知“C:“知行合一”D:“心即理”答案:(“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
17、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
1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19、判断题: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没有良知。选项:A:错B:对答案:(错)
20、问题:本讲中认为运用良知于生活世界,即将平常人眼中的自然世界,转变为()选项:A:道德世界B:价值世界C:思辨世界D:宗教世界答案:(道德世界,价值世界)
四、心学王阳明最经典两句话
1、0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3、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4、“天一文化讲坛”是河南天一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文化品牌,将以剧场演讲、视频短片、线上课程等形式,关心过去、当下与未来,探讨与人有关的一切。
5、问题:良知一词最早出自:选项:A:《论语》B:《大学》C:《传习录》D:《孟子》答案:(《孟子》)
6、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
7、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8、选项:A:以仁为本B:个人主义C:以民为贵D:以人为尊答案:(以仁为本;以民为贵;以人为尊)
9、单选题:在王阳明看来,宇宙的根本是:选项:A:原子B:天理C:气D:良知答案:(良知)
10、于“用”上说“体”
11、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12、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是人类意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对反映到我们心上的客观存在的思想判断。正是我们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使我们会不自觉的对感官反映到我们心上的事物做出判断:该事物的客观存在是否有利于我自身的更好发展?有利即是善,不利即恶。这种意识的判断的依据有发自本心的,也有世俗经验的,(或者说这种判断一开始刹那是发自本心的,但是由于私欲的存在而蒙蔽了原发的判断)。所以这个阶段虽然“心”对该事物做出了判断,有了善恶之分,但很多时候这样的判断并不符合人性天理的要求,因为有了“欲”的干扰,导致了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或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或会妨害社会的进步。
13、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选项:A:天人合一B:人与自然的和谐C:人与人的和谐D:人与自身的和谐答案:(天人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14、选项:A:对B:错答案:(对)
15、提问者这么说也没错,是有利根之人。阳明先生生前和他俩弟子有过对答。王機认为这四句话应该是:“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意思就是,既然人的本心没有善恶区别,那么按逻辑推理来说,人的意念也就没有善恶区别,人的良知也是无善无恶的,意念所及之物也同样没有善恶区别。
16、问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选项:A:中和为美B:中庸之道C:阴阳五行答案:(中和为美)
17、答:丫丫搜题收录了大学网课、各类资格考试、考研考证、公务员考试,建筑工程,IT认证,会计从业,医药考试,外语考试,外贸考试,学历考试等各类题库以及一些常见的普通练习的题目题库供大家查询!
18、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
19、答:请确定您输入的内容与题目基本一致,只输入题干(题目)部分,不能有多余的字、特殊符号和错别字!!!
20、王阳明去世前的头两年,即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劫,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度阴山老师在摘星智库专门组织的沙龙活动中说过,想要了解更多,建议你添加微信服务号参加众筹活动,面对面与度阴老师聊聊。 王阳明自己没有形成阳明学体系,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他的阳明学到底想给他的信徒传达什么。所以,1527年的四句教,我们今天只能用他最后的、临终之前说的那些话,或者是说的那些思想,可能就是他最终的总结。所以我们今天只能用四句教来总结他的心学。
五、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1、价值观很简单。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用刻意地去追求,衡量这个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良知,是人之初性本善。一切跟着自己的良知去做,顺其自然,知善和知恶都与你的良知有关。
2、洪和王汝中探讨学问。汝中据引先生的话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
3、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4、问题: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没有良知。选项:A:对B:错答案:(错)
5、选项:A:张载B:董仲舒C:庄子D:孔子答案:(张载)
6、与前面三种文献相比,学术界对于《钱绪山行状》的关注度要低得多。这里,我们试图探讨:其《传习录下》、《(阳明)年谱三》并非王阳明的亲笔,亦难以确证就是另两位当事人王畿、钱德洪的亲笔;其《天泉证道纪》有可能是弟子据王畿之意所撰。有鉴于此,王畿为钱德洪亲笔写的此一《行状》,其史料价值理当得到更多的重视。
7、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8、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9、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10、钱明指出:“在阳明后学者的研究中,钱德洪是较为棘手的一个,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第一手文献资料所致。无论是其次子钱应乐编的《绪山会语》二十五卷,还是其弟子徐用检编的《绪山先生续训》和其后学王金如编的《钱绪山先生要语》,以及乾隆《余姚志》所记的《绪山语录》一卷,今俱已失传。”(8)(P13)因故,我们据《王阳明全集》、《明儒学案》,辑出钱德洪的文献。
11、选项:A:阴阳五行B:中庸之道C:中和为美答案:(中和为美)
12、《王阳明全集》卷35《年谱三(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己丑丧归越)》“(嘉靖六年丁亥)九月壬午,发越中”条云:
13、步骤复制选修课题目(也支持语音和拍照)
14、多选题:本讲中认为,“仁”的含义中有()选项:A:具体的说辞B:现实的出发点C:普遍的道理D:难以达到的目标答案:(具体的说辞;现实的出发点;普遍的道理;难以达到的目标)
15、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6、多选题:本讲中认为运用良知于生活世界,即将平常人眼中的自然世界,转变为()选项:A:道德世界B:价值世界C:思辨世界D:宗教世界答案:(道德世界;价值世界)
17、“为善去恶”,在阳明心学中其实是“致良知”,换句话说,四句教第三句说成“为善去恶是致知”似乎更准确。王阳明有意明确指出自己学术体系下“格物”的意思,与宋儒区别。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阳明心学中,“致知”和“格物”意思有些重复。另外,“为善去恶是德行”,这个表述也没问题。
18、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19、选项:A:辩证逻辑B:形式逻辑C:天人合一D:天人感应答案:(天人合一)
20、问题:在王阳明看来,宇宙的根本是:选项:A:天理B:气C:良知D:原子答案:(良知)
1、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2、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3、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4、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5、《(阳明)年谱三》也是学术界最常引用的文献。把天泉证道的时间具体到嘉靖六年九月初是它与《传习录下》的细微区别之一。但是,《王阳明全集》卷14《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有云:“已于九月初八日扶病起程……”(2)(P462)陈来据此推断:“阳明当于八日发越中,而天泉证道即在七日矣。”(3)(P195)奏疏乃王明阳亲笔,其可信度值得重视。
6、②此处“嘉靖七年戊子冬”,已到公历1529年。盖因王阳明祭日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公历1529年1月9日。
7、因势利导。嘉靖十一年进士。著有《阳明先生年谱》、《濠园记》等,
8、单选题:古代承认“天人合一”的学派主要有:选项: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纵横家C:儒家D:儒家和道家答案:(儒家和道家)
9、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10、选项:A:原子B:天C:事D: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答案:(事)
11、须指出的是,在廷仁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解释中,尽管前半“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体现了后半“天然至善之体”的特征,然而两者并非对等关系。如前所述,心体除了此处所说“一过而不留”的特征以外,不仅有“何费纤毫气力”的特征,还有“一照而皆真”的特征。与此类似,“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全集》卷第33页),仅从无善无恶字面上可能解读出的不刻意、不执着地好恶的意思来说,无善无恶是在说至善(即心体)的特征,但只是说了心体的一个特征而已。心体的另一个特征则是好善恶恶。虽然好善恶恶的含义在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是不存在的,是阳明赋予它的,但如第一节所论,这一含义却是无善无恶的根本含义,是不容忽视的。
12、问题: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选项:A:性相近B:性恶论C:性善论D:性有善有恶论答案:(性相近)
13、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14、问题: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选项:A:天人感应B:形式逻辑C:辩证逻辑D:天人合一答案:(天人合一)
15、本平台为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16、更多讲坛内容请戳下图↓↓↓
17、他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彻了。另外一种人,资质较差,心不免受
18、是否支持语音搜题?
19、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
20、多选题:天人合一的含义包括()选项:A: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C:人与自然的和谐D:人与自身的和谐答案:(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1、单选题: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选项:A:儒、释、道三家并列B:儒道互补C:“易”、“道”答案:(“易”、“道”)
2、故取名曰"传统文化育天下"
3、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
4、“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