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1、懂唯識也者,是講你自己的經驗,心理的、生活上的、認識上的印證的經驗,千萬要懂唯識,假使不懂唯識,你的哲學、佛法,是絕對不通的。朱熹的成就,當然了不起。但朱熹只是進到意識的清淨面,第七識沒有進去,第八識更不用說,他不如佛洛依德。佛洛依德的思想書──《夢的解析》、《性學三論》,一定要看。佛洛依德的學說,講到癡的層面,佛洛依德第七識進去了,一切都是從陰陽、男女、性來的,釋迦牟尼佛也說得非常清楚。因為朱熹沒有到家,他只從意識的清淨面就搞出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呢?就是「虛明靈覺」。
2、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3、这就要求我们生活中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人在做,天在看。保持良知的纯洁性,这样从良知发出的举动才是善良的、正义的。
4、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5、关键词:王阳明;四句教;心理;良知
6、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7、修行也是这样,只不过度量自己的尺子从“利害”换成了“善恶”。
8、——整理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9、「在止於至善」,整個人生的存在是永無止盡的往善前進,為眾生服務,就是佛,就是菩薩。
10、讲的王阳明这个问题,用唐宋来做一个界限,其实唐宋以前一直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刚才我们提到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墨道三家,到唐宋以后演变成儒佛道三家,这三家的文化都在追寻这个东西。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剃光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要潜心追究这个生命以及人的本性的问题。这个学问走的路线,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
11、「天光雲影共徘徊」──常寂光,太陽都在這裡面,這是我們幫朱熹做最好的解釋。但他對形而上的描述,並不內行,沒有進到純覺裡面。
12、行:商业实践/经营就是做自己认为有利的事情,实践出真知。
13、《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4、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中心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
15、论坛直播、论坛行程、资料流通
16、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性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当时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17、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18、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等运动时间
19、跟宇宙一切存在的常寂光,合而為一。
20、这句话出自:王阳明《心学》
二、王阳明四句教出处
1、进而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就便于理解了。对于人内心的念头,对于这个念头的善恶,即它是否符合现实的合理状况,人是知道它的善恶的。这个知道善恶的念头,就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本体的呈现,按照良知去做,便是“致良知“。人作为实践主体而言,保证有内而外的主体整体性和健全性。人想要找到自己的存在,便不能一次次地欺骗自己,而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
2、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属于行动层面的,格物就是正心,就是诚意,就是正事,如果你知善知恶了,就要为善而去恶,这样才能正心诚意,把事情做正确了。
3、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答: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好,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答:是。)
4、这就是我说的那个过度,也就是从钱德洪到王畿的所必须经历的一个思想过程,了解了这一点,就把之前对良知的解释,以及知行合一的解释,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联系。
5、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6、王阳明生平思想简介
7、11月22日下午,人文学院主办了题为“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的讲座。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教授担任主讲,人文学院周勤勤教授主持。董平教授从四句教出发,谈论阳明心学、儒道文化,讲授热情、学识丰富,为到场同学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极富启发性的讲座。
8、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10、这也是我把知识星球取名为《杰哥学霸圈》的原因,
11、王阳明最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南怀瑾先生二十几岁,年纪很轻,在四川成都任中央军校政治教官时,不顾当时校长蒋介石对阳明学说之爱好,就大胆对此四句教提出质疑。
12、强调心性自然本是王学的传统,许多王门学者如王畿、罗汝芳等,喜将此称之为赤子之心,到李贽时则形成了他不拘一格的童心说。而赤子之心与童心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尽管龙溪的赤子之心也是为了突出良知的当下现成与发用自然,但却仍罩着一顶伦理天则的帽子,李贽一方面继续了龙溪心性自然现成的说法,同时又舍弃了良知的伦理属性,以本体之空与自然童心取而代之,并将其引入文学理论的领域。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实自然,它由真实无欺之本心与自发无碍之表现此二种互为关联的内涵所构成,并以重视自我价值为其根本前提。
13、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包含在他著名的四句教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掌握了四句教就掌握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
14、因此我在这里要提出第三种解释,我的这种解释,要彰显出一种思想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从心的无到心的有,从有到知,从知到行——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揭示出来,这样你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从钱德洪到王畿的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说,你们是否能够明白,我自己也一样,没有王畿那样顿悟的智力,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与我一样。
15、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16、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我现在又岔过来,跳了三四岔了。可是后来我在教这个课的时候,反对王阳明,批评他了;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18、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指的心,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就知道这事是善还是恶。这无法推理证明,但可以举例子说明。比如,我们知道无缘无故打人就是恶,再比如,为了救人而击倒歹徒就是善。同样是打人,一恶一善,我们的心是明了的。
19、注:请所有参加运动人员带上自己的球拍及换洗衣物等,运动后可简单洗漱。
20、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非常流行。
三、王阳明的4句教是
1、王学由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使其美学具有典型的体验美学特色。这种体验美学是以“至乐”境界为目标,强调超然的与天地同体,美善合美丑自融的“孔颜之乐”。
2、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以后,传到正在做劳动春米的六祖那里,六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牆上题下这首偈子:
3、首先,这四句话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对一个人具体的人说的,因为心学就是关于人心的本质的学问,它的对象首先是单个人,从单个人开始引申的,它宣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但是所站的角度是整个世界,所以这四句话是一个运动和超越的过程,自成一体,它自有生命力在里面。
4、文化是中国历史兴盛的秘密所在
5、然而当你进一步思考发现,性格这个东西只在人的身上体现,而性格又是有所发展的,那么性格实际上就分为四个层次:
6、从上述释义可以看出,王阳明关于人的本心、本体的认识与孟子“性善论”无冲突。里面也可以看到与《大学》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相同之处,只不过,王阳明反对当时程朱理学向外求理、即物穷理的方式,而是倡导向内,恢复本心的方式获得。第一句的心,第二句的意,第三句的知,第四句的物,心是本源的,意是经验层面,知是道德判断,物则是道德行为。四句都是一体的,层层具体化。
7、所以说我们用不断的利害计较,认识到了一个没有利害的规律。
8、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这个心要传下去,于是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写了一个偈子,题在迴廊牆壁上:
9、有关这个知性,儒家王阳明的哲学讲“知行合一”。当年蒋介石先生,几十年前黄埔同学都受他的教育影响,都在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日本人也在研究。明朝的王阳明由禅宗跳出来创立宗派,他是浙江人,影响东方文化思想几近五六百年,日本明治维新也受他的影响。蒋老头子当年的威风同毛泽东一样,他是校长耶,那个威权多大啊!但是,我在军校讲课时,拼命批评王阳明,一概不管。
10、他常玩这个本事,道家、禅都玩得很好。最后忽然不玩了,他说,玩这些本事,只是自己“玩弄精神”而已。他是走禅宗明心见性的路线开始,最后他用儒家的话,讲心性之学。
11、学习阳明心学的理论不是目的,关键贵在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最后一部分将给大家介绍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四句教,如何用四句教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12、这个能文能武,功不在禹下的王阳明,他的“四句教”是什么呢?
13、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他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答:看过。)下面怎么记载的?这考问你们了。古道师已经告诉过你们,我讲课随时出问答题的啊!不是光讲光听的。
14、责任编辑:兰美丽赵梅英
15、所以你不能直接就跳到那个本体上面去,因为直接跳上去,就很虚,你没有根基,一两句话说完,你没有支撑,你现在就可以读几个佛经,然后一个“无”解决问题,寻求解脱,但是很没有力量,虚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的,唐三藏也要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不然他执着个什么呢?直接放下取经执着,解脱,反正“无”不就了事了。
16、「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17、我说第一句话是偷《六祖坛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是第六意识分别,是人为出来的,此其一。第二句是引用六祖在大庾岭接引惠明法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是你的本来面目?”
18、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19、董教授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四句教”不是逻辑的演绎程序,而是对人的生存而言来谈的,把朱熹的知识世界还原为个体的存在世界。只有在主体的自我表达当中,才能实现存在本体的表达价值。致良知不仅仅是自我的简单实践,而是人作为主体建构起自己的价值世界的唯一方法。价值、存在、人,都是统一的。
20、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
四、王阳明四句是什么
1、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插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2、「覺清淨心」──他自己那個痛,超越了,痛到麻木了。他自己觀這個痛,怎麼會這麼痛?痛到麻木以後,他不痛了,歸到那個清淨心。什麼叫做「清淨心」?女人生小孩,不是開刀生產的話,如果自然生,特別生幾天生不下的,蹦咚一下,小孩生下來,母親身心的愉悅與樂受,百分之七十到是清淨心所展示出的性狀。但是完全歸到清淨心,那是妙樂,內觸妙樂。現在跟你們報告的是真正佛法中的佛法,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很少人聽得懂,我特地告訴各位。
3、为善去恶是格物
4、所以连杰说:“善恶是修行路上的计较,但终须被遗忘。”这就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意思。
5、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我也倾向于认为,顿悟这种东西浮萍罢了,如果没有根基,顿悟也是白悟,即便真的顿悟,也要反过来老老实实的铺垫根基,你最多比别人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高屋建瓴,知道去哪里找材料,找线索去搭建自我的根基,但是这个根基是必须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凌空矗立,飘然其上。
6、大慈供销社是一个专门销售良心产品的线上商城,里面所有的产品都值得信赖。今后我们将不断上线更多的好产品,让大家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同时也给更多的微商义工提供一个销售平台,让他们不在那么辛苦,轻松挣钱养活自己。
7、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董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做出了深刻的阐发。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8、“为善去恶是格物”——修行就是践行那些我们认为是善的东西,善行出善知。
9、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10、第三句“知善知恶为良知”,这是第三个了,这个像是包子里有三个馅了,有青菜萝卜,还有牛肉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动就是体上来的,可见体本来有善有恶,一动它就能分别啊。你另外加上这个良知,还有个知道,当我意动的时候,我们想一个事情善恶的时候,我们心里知道不知道?知道这一知,是不是本体来的?是啊!所以说,把它分成三个了。
11、王阳明去世前的头两年,即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劫,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度阴山老师在摘星智库专门组织的沙龙活动中说过,想要了解更多,建议你添加微信服务号参加众筹活动,面对面与度阴老师聊聊。王阳明自己没有形成阳明学体系,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他的阳明学到底想给他的信徒传达什么。所以,1527年的四句教,我们今天只能用他最后的、临终之前说的那些话,或者是说的那些思想,可能就是他最终的总结。所以我们今天只能用四句教来总结他的心学。
12、本书收录了南怀瑾先生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而亲自撰成的《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或讲述了从远古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或讲述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从人生目标、家教、师道等方面漫谈教育,或简论儒家的发展历程,认为本质上影响中国民间社会的并非儒家或孔孟之教,而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或纵谈中学与西学的体用问题,指出近百年来中国是“西学为体,西学为用”,怀疑自家文化,但又对西方文化认识不清,对国际情势、整个社会环境、个人前途以及手边事业等都很茫然,等等......
13、光明之境,自然再无善恶可分。
14、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不成立的。王陽明是位聖人,但用其並不完整通達的哲學思想,治理國家社會,那是很危險的。倘若在學術上、思想上,也就是在人的存在的經驗上,一種學問,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在人的存在上,不成立。拿來治理社會,那個社會一定會出問題。
15、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瞭的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16、什麼叫做「純覺遺身」?
17、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18、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是本心自然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未发之中,善与恶都是经验世界中的东西。在未发之中,没有办法判断善与恶,心本身就是价值的原点,就象秤的原点一样,没有东西就在原点平衡,有了东西才知其轻重。像人的眼睛一样,没有任何颜色,但能够分辨任何颜色,如果眼睛有颜色,那么就不能辨别颜色了。心只有是无善无恶的才能辨别善与恶,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才能照东西,因此说,无善五恶心之体。
19、讲座开始,董教授介绍了“四句教”的重要性。四句教从提出开始,便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同时,四句教的表述,与我们熟悉的孟子、朱熹等人的“人性本善”理论的确存在差异。心学的分化,儒家的讨论,无不与四句教息息相关。
20、主觀、客觀身心讓位,就是忘我。一切概念都打掉了,肉體也忘了,不是不存在,身心讓位,歸到「本覺」。
五、四句教王阳明真正意义
1、王阳明晚年对心学理论进行总结得出四句话,这四句精炼的话完整描述了心学理论体系,这四句话即是著名的四句教。学心学,首要在于准确理解心学理论,重点在于“事上练”。因此学习心学,先要正确理解四句教。
2、修身,格之以善恶;舍去善恶,心性可达澄明之境。
3、禅宗在中国初唐,从唐太宗这个阶段起,到中国最伟大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小说、历史写武则天怎么怎么坏,我常常说你不要把她看得那么坏,这个做了皇帝的女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你去看武则天的坟墓,她的墓前没有碑文的,一个空白的石头摆在那里。她的意思是,我的一生好与坏、是与非,给后人去研究吧!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女性,你们女同学应该好好研究。
4、经过这样的准备,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待阳明先生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谓”心之体“,就是人的本质,人的良知。良知即是道、即是性,即是理。恰如阳明先生所言,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在董平教授看来,”中“,是中国文化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5、因此你发现,学习心学,若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是照葫芦画瓢去把王阳明所有说过的话,拿来照搬教条,一句一句参习,那么你肯定是云里雾里,完全没有一个坐标的,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6、至于心性产生行为的善恶,这就讲不完了,中国几千年到现在,就是讲人要怎么把自己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的目的,很可惜现在被忽视了。今天因为时间很短,我只提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回去能够找这些书看,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谢谢。
7、“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的每一个意念,都是有善恶之分的;
8、他的学生得了眼病,忧心如焚,王阳明认为,这是贵目贱心。王阳明批评学生将外在的事物(物欲)当成内心的一切,遮蔽了心灵,忽视了心灵本真的状态。心理暗示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具有方法论的作用。
9、我们读书看道书,看到这个地方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人的习气是很难变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习气。这一点我们讲两句古人的诗,大家听了不要灰心。古人说“此身未有神仙骨”,这个身体上没有神仙的骨格,“纵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见仙佛是生来就有种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乱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阳明虽前庭后堂三拜紧跟,蔡蓬头接着掉头又走,王阳明又在后面跟,但却找不到人了。
10、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非常流行。我讲的话有逻辑,你们注意,现在不是讲王阳明,是介绍杨仁山先生到日本去,正碰到日本那个时代,一般留学生在那里都接触到佛学了,接触到心性之学,包括所有的国民d、共产d,这个你们就不懂了。
11、易飞,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12、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13、什么叫明心呢?就是找出我们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思想是怎么来的。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来看,认为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科学理论也快要走到尽头,走不下去了。现在研究脑的科学,正尝试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接轨,但还没有接上,所以这个问题很大。佛家提出了明心见性。道家提的是什么呢?修心炼性。儒家提的呢?存心养性。这都是心跟性的问题。
14、一种是属于全人类的整体性格也叫种族性格
15、之前我在朋友圈发过这段话。
16、那么,这样“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又是如何有善有恶的呢?董教授认为,“无善无恶”是就心之体的本源实在状态而言的,这个状态面对实际生活,面对对象,是不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原样子表达,是不具有必然性的。因而才说,“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二句不是第一句的逻辑演绎,而是关于现实存在的现象状况而言。心体之发,为什么要变成有善有恶的,因为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很有可能违背本心,违背本心就是恶,这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都不是就本体而言,而是就经验价值而言。
17、一种是属于你这个人的个体既定的性格
18、王阳明的个性,越听越奇怪,非打开不可,马上给我打开!他那个威严一发,一下命令,和尚没有办法,打开了。打开一看,一个骷髅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有个条子,写着“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王阳明的名字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他一下傻了,哦,原来他就是我!前身在这里涅槃,工夫到这一步,他预知自己转世再来时,会打开这个门。但是儒家呢,这一段公案不采用,不记载。儒家把很多真的故事拿掉,认为太迷信了,怕人家批评。
19、“我早就知道你今天会来。”
20、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认为自己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要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忧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多得不得了,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无论做一个普通人,或者做一个领导人,都需要这个修养。
1、性格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性格在人身上表出,善恶就出来了,符合性格的是善,不符合性格的是恶,所以性格是知道善恶的,要做符合性格的事,而不要做不符合性格的事。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我当年公开批评他时,那是很严重很危险的,因为当时蒋介石委员长,他提倡的是王学,他是校长,我是教官,我上课公开讲王阳明不对,讲他没有彻底悟道,但我讲出了理由:
5、「無善無惡心之體」,畫蛇添足,不成立。
6、王学还有个道理的,你们这几位大师们,要特别注意啊!你听了这个王学,将来接引知识分子、学者,你们就有本事啦!不然你讲到禅宗,一提王学,什么都不知道,那不行的啊!尤其你们年轻学白话教育出来的,这些都不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7、现在讲到王阳明,中间岔过来是要大家注意。王阳明年轻时也学佛,也学道家的。他静坐得比我们一般出家的好多了,坐得有了眼通;他的朋友要来看他,半个月以前他就知道了。时候一到,他就去几里外等这个朋友。
8、「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雖然感覺痛,但是自己本來有的清淨心,並沒有痛。這是修持的功夫,忍痛後的境界。痛,看著自己的痛,千萬千萬注意,人的痛痛到極點,不但會麻木,而且會死掉。什麼叫做「死掉」?這裡面有回答。
9、所以这两种对四句教的理解方式,实际上就从基本轮廓表现了心学的博大精深,它的系统性直接体现在包容性上面,这是王阳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极高层次的标志。
10、王阳明当年很有意思的,出将入相。日本人明治维新是受他的学问影响,这叫王学。蒋介石也是研究王学的。王阳明曾在江西做巡抚,那个时候的巡抚,等于现在的d政军一把抓,比省长还有权。有个故事,在王阳明另外一个传记上,说王阳明到江西一个庙子去,他看这个庙子非常好,但是有个房间锁着;他问和尚,你这个房间为什么锁?和尚说,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涅槃了,死在里头,吩咐锁着不准打开。王阳明一听,有问题啊!他是地方最高的首长,这个庙子有怪事,说不定里头是什么特务,或是和尚做什么坏事骗人。他说打开!我看看,那和尚说,绝不能打开,我们两三代的祖师都吩咐过,不能打开这间房。
11、心,意,良知,格物,这四类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它代指这个世间万物的每一个类别的特性,放到人身上,就是人的性格,心也好,意也好,良知也好,格物也好,都是性格,格物就是找出物的性格,特性。
12、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是对“心即理”、“心外无物”和“知行合一”等的逻辑发展和融合;“四句教”是对致良知说所及的本体工夫论的表述;“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围绕“四句教”而展开,因此,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对其整个心学理论的融合和概括,是王阳明心学的完成。
13、善恶是心的不同表现,当心未表现为行动之时(即传习录中说的“未发”),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14、是夕侍坐天泉桥,名举请正。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已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15、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16、「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難道我這個人是在矛盾狀態中嗎?一個是痛覺,一個是不痛覺。攝念未久,「攝念」,定下來了。超越感覺、知覺、悟性和有個對象的覺知,我再講一遍,超越感覺、知覺、悟性和超越有一個被你知的對象的那個也超越,就是觀音法門講的能所雙亡,覺與被覺都超越了,就入空,這是跟觀音法門相通的。這個境界是有步驟的,一步一步的。
17、在这场心理危机中,王阳明由外向内,将外在的一切,如功名、富贵、荣辱等全都抛弃,树立起“心”的大旗,内重于外的路子上。并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疏解五经,创办龙岗书院,广收门徒,开放讲学,教化乡民,实践内圣外王的儒家传统观念。老年后遭受谗言、毁谤,心理素质再次接受考验,最终毅然脱离官场,以授业为主,如同王龙溪描述的:“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事无非,开口即得本心,……,心次悠然,上下与大地同流”,“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意思是王阳明此时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明白是非,心中无是非,心灵很悠然,表达的是内在最真实的想法,用心灵关照一切,就好像太阳当空照,一切都十分清晰一样,达到了现代心理学上所讲的“自我实现”境界,实现了理想人格。
18、「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19、中国文化与生命科学
20、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
1、这是王阳明思想精华的体现
2、王阳明“四句教”的心理学诠释
3、二○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4、每个人在社会上是否做了善恶之事,看做出事来结果的本质好与坏,有利或无利,就知道是从善之人,还是从恶之人。知善知恶就是人分辨是非思想明确,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良心的目的并表现出来。
5、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话,那么意之动的有善有恶是从哪里来的?
6、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常常讲,东西方文化都说人为万物之灵,我说那是人类自己吹牛的,人类一点都不灵,这些人性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不管东西方所有宗教、哲学,到现在还没有解答出来,拿不出一个结论。人怎么会生来的?一男一女在一起,精虫卵脏相结合,一下就变出人来,而且变出来的人个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到现在也没有结论啊!人类现在可以上天了,可是最基本的生命与人生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结论,还没有脚踏实地呢!
7、最后总结。理解心学概念易,践行心学难。学心学不是理解了概念就结束了,就无敌了。它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它是为我们行走于世指明了方向:培养强大的内心,不为外物所扰,为人、做事业遵循天理则更容易立功业。
8、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9、临终时,弟子问王阳明“先生有什么要交代的?”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0、(国学爱好者、外企人力资源管理)
11、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阳明心学
1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从小就开始培养。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产生善恶是非之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一旦良知被屏蔽,自然而然就成了恶人。
13、上海音乐学院基础部教师,
14、实际上,这正是心学的特点,因为真正的哲学,它是以解放人,滋养人,引领人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束缚人,规训人,指定人为目的的,真正的哲学给人力量,让人自我觉醒,是反诸求己的,但是这种哲学就不利于组织,不利于统治,不利于进行说教,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教条的东西告诉你这么做,这么想,就会一定怎么样,因此这样的哲学必须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这就要求它必然是有教无类的,但与此同时这种哲学的学习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要真正诚实的对待自己,然后去理解它,如果只是学几个术语,搞几个名词,那你搞不好就万劫不复,有些人甚至转过头来生气,大骂心学,认为这种东西忽悠人,道理就在这里。
15、“知善知恶是良知”——帮助我们判断善恶的知识和经验就叫做“良知”,良知是行善的指导。
16、董教授从“中”的其中一个初文出发,讲述了中的含义。它的含义是古代的士族用于测量时间的标志,表示的是旗子的实物与投影处在完全重叠的状态。所以中一定是正的,一定是直的。这种直,便是言说真理,做出真值判断,掩饰事实无论如何都不是正直的。
17、《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8、現在講朱熹。他有個悟道的偈子:
19、这个境界佛家讲叫“空”。
20、這要慢慢積福德、慢慢去證。
1、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