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谦让的故事
1、而大哥扁鸿的医术更加出神入化,能够防病于未然,只要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可能得什么毛病,然后在其得病之前就及时治疗。
2、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3、不要快人快语,容易得罪人
4、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5、聪明、遇事临危不乱的司马光,在小伙伴掉缸里后,果断采取措施,救了小伙伴的一条命,此事成了亿万小朋友们学习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日后必大有可为。事实也确实这样,司马光长大后,一度坐上了宰相的位置。
6、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7、父亲听后连连夸赞他,这个故事也流传后世。
8、《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几经修改,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其中的小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窦禹钧“五子登科”的故事,“卞和献玉”的波折,孔子“不耻下问”的出处,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典故……赶紧跟小新一起重温吧~
9、韩魏公担任定武统帅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急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军中都很赞叹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10、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11、当时,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皇太极的二哥代善,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12、打·造·传·统·文·化·旗·舰
13、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14、父亲让最小的弟弟先拿。弟弟笑嘻嘻地挑了一个最大的,高兴地啃了起来。
15、大使说:“每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
16、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17、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8、而现在,大家不往本地附会了会怎么样呢?会附会成历史名人。“张英”是谁没人知道,“文华殿大学士”是个什么官大家也不熟悉。京城的大官,大家能想起来的也就是宰相了,于是有人编出了张九龄版本、王安石版本——你能马上想到的有名的做过宰相的还有谁?刘罗锅?张居正?曾国藩?你把他们的名字和“六尺巷”放一起在百度一搜,保管能搜出相应的版本来。
19、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20、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将来就非用斧头不可啊。”“假如真能慎之又慎,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多嘴多舌不是没有损害,它正是致祸的门径。横暴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终,好胜的人一定遇到强敌,盗贼憎恨主人,百姓埋怨上级,君子深知不可高高在上,所以要谦下一些。
二、关于古代谦让的故事
1、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2、⑶谦让不是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谦让不是一叶浮萍,飘摇不定;谦让不是一束昙花,转瞬即逝。
3、左拉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学生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布满欢快朝气的年轻人后来竟一举推出了《羊脂球》那个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
4、伟人不居功自傲(牛顿临终遗言)
5、点上方绿标听甜甜姐姐讲故事
6、他听了“伟人”二字便摇摇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样看我,我自己只觉得似乎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熟悉,被发现哩。”停顿片刻,他又说:“假如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7、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8、“六尺巷”的故事原来没有那么简单
9、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10、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11、长大后的孙敬,不负众望地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常有千里外的学子都来向他请教;而苏秦,则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外交家,都非常不错了。
12、读后感“六尺巷”故事的流传,最重要的因素是那首打油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一遍就记住了,谁不知道秦始皇和万里长城啊!最不重要的就是主角和发生地点——所以以前的老百姓为了好记和有说服力,都会把主角附会成各种本地名人,只需要找一个两边都是大宅院的巷子来印证即可。
13、寇恂的部下谷旁很不服气的说:“您和他的官职一样大,何必怕他呢?他的部下被执行死刑,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完全该杀……我带过兵,可以保护您的安全,要是他要动手,就由我收拾他!”
14、把谜语分享给你的好朋友,一起来猜猜吧!
15、关于团结的历史故事1:忍让为国
16、关于谦让的故事,其实早就有。城市文明还没有兴盛的时候,不兴让地基,兴的是“让畔”。“舜耕于历山,农者让畔。”“让畔”,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常讲常新的话题。
17、⑴谦让是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它是一种适合大家的素养,更是一种修养。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需要有谦让精神,也应该具备谦让精神。
18、小朋友们,《孔融让梨》一篇告诉我们从小就要懂得谦让的中国经典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孔融的谦让对哥哥的尊敬、对弟弟的爱护,以及他们兄弟之间互敬互爱的情谊。
19、这是海棠姐姐陪孩子入睡的第289个故事
20、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感情很好。孔融很尊敬哥哥,也很爱护弟弟。
三、关于谦让的历史事例
1、林则徐:人生“十无益”
2、有一天,父亲端了一盘梨子,把孔融和他的兄弟姐妹都叫来,让他们分着吃。孔融见到后,立即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父亲不解,孔融便说到自己年龄很小,应该把大的给哥哥们吃,父亲又问,弟弟比孔融小啊,孔融回答说应该让着弟弟,让弟弟吃大的。
3、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4、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5、⑵谦让是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谦让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谦让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
6、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7、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与代言人,在经历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定位后,孔家后人历代都受到朝廷的重视,孔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有了“孔融让梨”之后,成年后的他也受到了世人关注,成为了“建安七子之一”,以他的才华,在东汉末年也是风云人物,曾经被推举为北海国的国相。
8、哥哥们也互相谦让起来,都争着要吃小的,把大的让给对方吃。
9、悲剧的故事,还未结束,顺治五年,多尔衮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把豪格下狱,四月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10、《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
11、父亲有点纳闷,哥哥们也觉得很奇怪:这个小家伙看了半天,怎么挑了个最小的呢?
12、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13、点击阅读李天飞老师的其他作品:
14、说起来有些人真是让人意想不到!下面就逐一说下他们的后续人生。
15、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她们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16、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爱因斯坦
17、牛顿是科学史上的巨人之一。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对他的伟大成就赞叹不已。然而他自己却非常谦逊。当他临终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在病榻边说:“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
18、明叶廷秀《诗谭》卷九《东野让一步》,这里反过来了,不是爸爸劝儿子,是儿子劝爸爸的。
19、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20、在东汉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懂的东西非常多。
四、关于谦让的历史典故
1、梨子洗好后,盛在盘子里,放在桌子上。父亲招呼孩子们过来吃。
2、⑷谦让是一种品质;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一种魅力。我们学会谦让,胸襟会变的更加况广。谦让是一种永恒,正是因为这样,时间才充满着和谐。
3、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4、凿壁偷光、蔡伦造纸、孔融让梨这样经典故事被世人铭记,到了现代,故事里面的主角都是小时候课本里这些被吹捧的历史人物,只是让人没想到,他们原来都成了坏人,知道他们后来的结局之后才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让人忍不住想起一段台词:只知道故事的开头,却没猜到故事的结局。
5、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6、《说岳全传》记载,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
7、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8、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终于在“鸡肋事件”中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9、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10、孔融让梨是我们小时候人尽皆知的孝道故事。孔融小时候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是在吃梨的时候却挑最小的吃,别人问他原因的时候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因此“孔融让梨”成为了教育孩子们知道谦让和孝顺的经典故事,只是没想到,孔融之死竟然是死于不孝。
11、谦逊赢得尊重(谦逊的爱因斯坦)
12、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13、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别林斯基
14、多尔衮和两白旗的官员则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主张由多尔衮登基的重臣也大有人在。
15、人是有这么一点悲哀。小时候的世界里,有许多的幻想和童话,就连课本上,也会有许多趣味十足的寓言故事,关键很多故事,还都曾真实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比如凿壁借光的匡衡、让梨的孔融、砸缸的司马光等等。
16、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17、不过,闲暇之余,很多人也不禁会想:“自己都长这么大了,那这些小学课本上历史名人,他们长大后,都变成什么样了呢?”
18、“凿壁偷光”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一则成语典故,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喜爱读书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根本没有钱读书,但他又一心想要读书,于是他以打工的名义来到一家珍藏书籍颇多的书香门第,他不要工钱,唯一的需求就是能够借给他书看。这户人家也是爱才之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个爱读书的孩子就是匡衡。
19、他默默地听我们的谈话,然后他的作品源源而出,显出了炉火纯青的功力。完全可以说,《羊脂球》的享誉文坛,是谦虚好学的结果。
20、故事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明中期,一个是清代,到底哪个才是原创呢?
五、古时候谦让的故事
1、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皇上大为兴奋。
2、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不惑集》
3、我们如今知道的很多成语典故、名人秩事都是从小时候的课本里得知:凿壁偷光、蔡伦造纸、孔融让梨等等,都是小学教科书里的知识。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小时候课本里这些被吹捧的历史人物,原来都成了坏人,颠覆了我们的认知。那么这些“名人”后来都是怎样的结局呢?
4、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5、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6、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
7、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应邀访问俄国。有一天他在莫斯科的街头散步,碰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独自在玩游戏。一时间童心大发,和小女孩一块兴高采烈的玩起来。分手时萧伯纳得意地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一个享誉世界的大作家萧伯纳玩游戏。”
8、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9、类似的举不胜举,若是资料详备,可以扒出一篇论文来。总结起来,故事的关键无非是一个巷子和一首诗,连诗也分为两种,有的用“万里长城”来劝导,有的用“含元殿”(唐代皇宫)来劝导。可是“含元殿”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实在太陌生了,于是这个版本渐渐不为人所知。原诗“长城万里今犹在”,是为了照顾绝句的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而老百姓并不懂什么平平仄仄,“长城万里”总觉得别扭,念成“万里长城”更顺口一些,于是就有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名句。
10、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11、毛泽东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12、——长安诗社|杂谈——
13、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14、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戴震
15、 孔融让梨,因尊敬长辈而被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这些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
16、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17、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18、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19、东汉末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孔融。孔融小时候,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大家都夸他神童,父母都很喜欢他。
20、作者|李天飞编辑|李四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