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不推荐读叔本华
1、无论悲观与否,叔本华到底是个清醒的思想者,他的文章往往如解毒剂般,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如《读书与书籍》,“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谁说不是呢?“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读书如果没有自己的眼睛,那还叫读吗?所以,尽管这些话读来未免“令人兴起泫然欲泣的感觉”,但良言逆耳,终究是值得我们铭记于心的。
2、我们要通过人的生存本身,来考量意志内在的、本质的命运,由此来证明:生命本质上就是痛苦。
3、叔本华:野蛮人互相吞食,“文明人”互相欺骗
4、因为,只有在此时,它才会作为一个内在部分和活生生的成员进入你思想的体系中,与你的思想结成完美和牢固的和谐。
5、对他来说,希望离开人群独处是很棒的。(其实大部分内省智力者都不喜欢被人接近,在身边,在人群中,他们特别喜欢与人群保持距离,这是这个智力分支的特性,否则这会非常的折磨他们。其实在诸多心理学的一些书中都提到过这种人格的特质。)
6、李希腾堡是前一类型之典型,而赫尔德则是后一类型之代表。
7、科学家ErwinSchrödinger薛定谔、AlbertEinstein爱因斯坦
8、本应倾注在这些作品上的力量,却花费在那些低劣的粗制滥造之物上。于是,当货真价实的东西在它本身的时代出现后,人们认可它是非常迟缓的。
9、后来人们常用这个形象比喻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又想亲近又不敢靠得太近的那种两难处境。
10、读书是必要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停滞不动、难以进展时,才去阅读书籍,避免“思而不学则殆”的苦恼。当我们的思维劳累,想要休息时,可以读书,这时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为精神获得思考的材料。
11、而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其实不过就是从心里认为"幸福"是一种手段可以获得东西,并且是从外界获得的。
1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叔本华,要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从读他的传记开始,更要读他的作品。为此,诚意推荐“叔本华专题”:
13、叔本华的关于幸福的思想中有三个重要的观念:
14、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的观点很不统在某些问题上是一个价值标准,在另一些问题又是另一个标准,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作为核心支撑的观点,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成系统的缘故。
15、思想家,可以被分成以下两种情形:那些由其自己内心的指导而进行思考的思想家,和那些受他人指导而进行思考的思想家。
16、叔本华以意欲为人生的本质,因此人要么处于意欲得不到满足的状态,感觉人生无意义;要么处于意欲得到满足后的空虚感,于是转而寻求另数外一个新意欲,重新开始一消请个循环,于是人生就变成了一场悲剧。这种以意欲为人生本质的观点本身就是偏而不全,因此得出似是而非的看法。
17、总之,人们把叔本华看成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然而,对于人生,叔本华从来不悲观,相反,他一直是积极的。
18、今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逝世162周年纪念日,我们来聊聊这个孤独的哲学大师。
19、康德毕生都在写作和教学,然而,他在六十岁后方有声名。艺术家和诗人的园地,多少比思想家的宽广一点,因为他们的读者群要多至百倍。
20、哲人之间的批评商榷,是智慧的碰撞,值得阅读。
二、为什么不推荐读叔本华书斋
1、叔本华17岁那年,父亲溺水身亡。他继承了一笔遗产,投资很成功,经济条件相当不错。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2、只要我们所追求的,一天没有到手,
3、英文原名为ArtharS360问答chopenha少学看认路肥对uer两种译法,都是同一人。
4、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5、在他的观察里发现,我们对痛苦与幸福的觉察,是这样子的特性:
6、《时代周刊》专访任正非:没有美国市场,华为也是世界第一
7、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我们的希望希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孩子阅读,父母们也越来越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许多父母从孩子还没有出生的胎儿阶段就开始进行“胎教”,孩子出生后,父母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励孩子读书,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虽然,父母希望孩子多读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需要讲究策略方法。只有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孩子才会主动地去读书。试想,如果孩子从书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又怎么能不爱上阅读呢?
8、不要在需要洞察与思考年龄,被世事的表象轻易的遮蔽了双眼。
9、前者是真正的为其自身的思想家,他们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内心之中本身就充满了热情。他们生存的快乐和幸福全在思考活动之中;
10、叔本华:当你对庸俗熟视无睹时,你已经庸俗了
11、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早期是一个“乐观积极”的“富有攻击性”的人。
12、我们为了避开思维的劳累,借用了别人的成果来解除自己的疑惑。所以阅读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原因。然而,叔本华说:“读知别人的思想,如同吃残汤剩菜或穿别人扔弃的旧衣一样,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读别人的书一般而言,不会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兴趣,也不会引起独立思考。
13、不管在什么层次的认识上,意志皆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作为个体的人,在无限的时空中仍自觉是有限的,与无限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相比,自身以几乎一个消逝的数量,投入到时空的无限。既然时间与空间无限,那么个体的人只会有一个相对的某时某地,个体所处的时间与地点也仅是无穷无尽中的特别有限的部分。真正个体的生存,只有现时当下。现在会不可避免地逃入过去,就是不断过渡到死亡,慢性的死。个体过去的生命,排除对现时存在的某些后果,除了铭刻的过去与这一个体意志相关的证据不论,既然已经死去、完结、化为虚无了,如此,个体在适当的情形下就一定会将过去慢慢淡忘,无论那内容是快乐还是痛苦。
14、芈月GET到了!芈姝就是在找理由!她的傻不是因为找了些不靠谱的理由,而是本质善良却不得不被地位推上黑化之路,她无从接纳自己,只好编了些理由,来骗自己,她还是那个善良的她,她没有做错,这样她才能接受为了嬴荡而害别人的自己。芈姝好傻!
15、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鸡钟选确建迅啊程洋,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人们为一个人的呼刻爱谈明吸场龙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实外今真展父袁成合。
16、另一方面,经验得到的知识也不比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更为深刻,有些经验主义者凡事都要讲经验,认为亲历过就能得到真知,不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思维,他们不知道经验之于思想就如吃饭之于消化吸收。吃饭如果声称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义,那就可笑了。
17、所以,他要比较、掂量、批评这些陈述,进而找到问题的真理所在。由此看来,他实际上酷似具有批评眼力的史学家。
18、当时,法国人正坚定、顽强以及充满爱国情怀地沉醉于笛卡尔的旋流中。而就在四十年前,法国的学校对笛卡尔哲学却是完全禁止的。
19、严格说来,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20、我想,绝对不是这样,叔本华不是悲观,他只是在寻求一种真理,而表象和虚无,恰好走进了他的世界。
三、叔本华的书该不该读
1、叔本华:在本性上,每个人都有绝对邪恶的一面
2、后者是雄辩家,他们把自己表现为思想家,进而从他们企求自他人那里得来的东西中去寻找幸福。这就是他们渴望的东西。
3、不可说—郭关音乐绘画作品集
4、但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他的头脑只为有价值、有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他想要的外界刺激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对人生,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伟大成就的思索。
5、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既无变化也不调和,更没有丝毫意味。
6、其一种很大的愚蠢是"不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幸福,而是在 别人看待他是什么 中寻找幸福。
7、中国版“常青藤”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8、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后也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何以见得呢?叔本华之后的尼采,有一次走在大街上,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如获至宝,披星赶月地看完,并且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9、而这一切,洞察人事,谙于世故,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的面具的招数。竟然,过早的出现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就很糟糕了。
10、长大后的芈姝看似精了,其实她的傻只不过隐藏得更深。
11、―ArthurSchopenhauer,TheWisdomofLife
12、在任何时候,那些庸俗的大众,总是良莠不分、黑白颠倒。
13、本书是研究叔本华生平和思想的力作,史料翔实、脉络清晰、文笔优美,堪称当代最权威和典范的《叔本华传》。
14、不过现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人生的烦恼与痛苦很容易激增,以至于死亡竟成为人所期盼的事情,人们甘愿奔向它;其次,人刚刚在痛苦与困乏中得到喘息,空虚无聊立刻乘虚而入,以至于人又必然寻找消遣。那些有生命的事物忙忙碌碌地运转,原本是迫于生存,但是如果他们的生存已经毫无问题,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此,推动他们的第二个动力就是摆脱这种负担(即生存)的挣扎,让生存不会被感知,即打发时间、排遣空虚无聊的挣扎。
15、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等。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16、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
17、叔知别形显显松血本华以意欲为人生的本质,因此人要么处于意欲得不到满足的状态,感觉人生无意顶双生让希音义;要么处于意欲得到满足后的空还虚感,于是转而寻热岁杆找丰求另外一个新意欲,重新开始一个循环,于是人生就变成了一场悲剧。这种使以意欲为人生本质便取外阶右把吗也混规期的观点本身就是偏而不全,因此得出似是而非的看法。
18、但是为何又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也不是一个不好的迹象呢?
19、◎《叔本华传》:本书将叔本华置于其历史及哲学背景之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使自己的哲学为世人所知所做的抗争,以及他对于自己迟来名声的反应。
20、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为生存不断拼搏着,即使明知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失败。而让他们可以经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的原因既是贪生,更是怕死;不过死毕竟常常站在后台,且不能避免,随时会走到前台来。生命本身就是处处布满旋涡与暗礁的海洋。人想方设法地想要避开这些旋涡与暗礁,尽管知道自己即便使出“浑身解数”成功避开这些陷阱,也会一步步走向那不可避免的、无可救药的、最终的海底葬身,并且是直对着这个结果,一往无前地驶向死亡。
四、为什么不推荐读叔本华这本书
1、读尼采,不会不读叔本华,他两都是意志论者,年轻人的成长中,不免受挫折不免迷惘,尼采叔本华給你力量。
2、(经典品读)形容君子为何用"温润如玉"
3、尽管如此,在其书走进人群的时候,这位老人依旧老怀宽慰,倒不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名声,而是自己肯定的东西,终于可以被人知道了。
4、叔本华:确信自己的价值,才能在痛苦中安坐
5、(原创)与你有关的变化:盘点长三角一体化40年中的那些事儿
6、其人格(并不仅仅是性格那么简单,在他看来思想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通往幸福的首要因素,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生命的幸福,越思考越幸福。
7、而这些领域的著述,才值得我们特地注意。所以贺拉斯说:上帝、人类、甚至大街上的广告牌,都不允许诗人成为一个平庸之辈。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