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1、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2、家书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作者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3、《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4、《曾国藩传》读后感心得相关文章:
5、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6、《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7、张作霖有6个夫人,8个儿子,6个女儿,这样一个大家庭,治理起来可不容易。所以在治家上,张作霖制定了许多极为严格的家规。
8、感悟:时间单向前进,一去不复返。以前总感觉时间还很多,成年以后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事情来不及做。什么永远追不上?时间。
9、曾国藩说,不要过于相信医药是对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医生不肯给我开药了,我想,坚持吃药,不如坚持养生;到处旅行,不如在家读书写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财情,何必花销过大,每次花钱大手大脚,仗义疏财后,都会有负罪之感。寒士家风不可缺。
10、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持家之本。历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圣先贤几乎在每一本经典里都会无一例外地谈到勤俭节约问题。
11、其次,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是读一部经典,就要沉浸其中去理解,去学习,做好读书的笔记,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对于有疑惑,有不解的位置,也都标注出来,找老师,长辈们请教。对于我们而言,若是有不懂的位置,倒是简单,直接在网上去搜索,去发问,自然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12、2022《曾国藩传》读后感心得2
13、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14、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5、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16、自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理念后,“做人”的框架便基本上固定下来。例如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曾国藩家书中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18、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19、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20、反观眼前,虽然每人看待“功劳”、“苦劳”见仁见智,但多数人都是委屈多于奉献,对于心态平和、随遇而安,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
二、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1、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健康问题,不过是来源于口腹之欲,不加节制的饮食和嘴馋。而一个人所面临的灾难和意外之祸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内心念头不正。
2、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3、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4、感悟:一个人越是在意什么就越缺少什么,此五条为识人之术,能看破人性的弱点。
5、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6、这八条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关于家庭和个人的。关于家庭的有四点:礼仪全废者败;
7、否则,不仅富不过三代,而且会让已得财富立马丢失,来得多快就去得多快。
8、△、关于治学,曾国藩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9、《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扫洒庭除、关闭门户等看似简单的小事,恰恰是一个人做事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把学习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习惯。同时,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防止“临渴掘井”。
10、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11、感悟:当过去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未来依旧是不能预知的憧憬,我们唯一能握在手中的,便是现在经历的每一秒钟。“活在当下”是禅宗的人生态度,这简单的四个字都蕴含着令人无尽深思的内力。“活在当下”并非不回忆过去,预计未来,而是专注于过程,一个过程只干好一件事情。回忆就专心回忆,展望就是展望,念经就专心念经,劳动就专心劳动,吃饭就专心吃饭,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12、这些浮躁不堪的观念和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13、曾国藩家训:一个家庭能否富贵发达,关键的三句话,越早知道越好。
14、《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书评说得通俗易懂、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1这次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第三讲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是受益良多,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5、而如今,我的孩子也上大学了。我也把父亲当初对我说的那两句话也传给了孩子。
16、《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5曾国藩,晚清时期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学、军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曾国藩家训》当中,就能看出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
17、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18、从本章节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原生家庭虽然小有富庶但并非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他并非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脱颖而出,进了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知识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阶层。总结来看,我认为曾国藩能够成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9、我便用每日节省下的积少成多的早餐费,去买这些被淘汰的书。这些书虽然破旧,但内容却如当初,算是我的精神早餐了。
20、感悟:大智如愚,大巧若拙,这是来自先人最古老的智慧。前者是自然的,后者是机心的,独立于机心之外的人的本真状态,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三、曾国藩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1、“天下的万事万理都是出于乾、坤二卦。就拿书法来说: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2、不妨讲几则曾国藩的家训故事:
3、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4、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5、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6、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7、翻译成白话文: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够兴旺。人保持勤劳就能够健康。家族能够勤劳俭朴,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不看重钱财可以集聚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众人信服,放宽肚量便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凡事率先去做则可以领导他人。做官要廉洁奉公,不可贪不义之财;行军打仗不扰民是第一要议。
8、《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3
9、最想谈的是努力。亦可分为勇于承认努力和敢于努力两部分。
10、生活简朴,做一个廉洁自律的教师。
1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12、曾国藩把一些让家庭衰败的因素总结成八条,并苦心劝诫:不管家庭如何,这八条千万不能碰,碰一条就能让家庭衰败没落!
13、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14、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15、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16、严格的作息时间,外出活动一律不允许超过晚十点钟。
17、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把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和育德。
18、在崇尚快餐文化的时代,即便是读书人,也很难真正做到读书有“识”,更谈不上持之以“恒”。△、关于忠诚,曾国藩力求:表里如至诚至真。曾国藩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9、君子之泽,三代而斩。高门巨族三代一下能够保得住祖宗基业的鲜见,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曾家则不然。有学者对曾国藩同时代中兴名臣之后做了调查,其他人家都衰落了,可曾家至今五六代,代有英才。
20、昨天才拿到《曾国藩传》就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及其家族如何通过科举之路一步步踏上从政道路并实现阶级跨越的。
四、曾国藩家训读后感800字
1、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2、常常看到高考后的状元采访,把自己说得是个不靠什么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绩的顶级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赋异禀这一可能,那为什么状元们,括弧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与笨挂钩,而谁又愿意每天在脑袋上顶个“笨”字沉迷刷题,生人勿进呢?其实努力的人才是聪明人。不是每个人都找得到学习的捷径的,那谁先开始走路,谁便握有胜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认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轻松同时也可获得众人的监督,而所谓众人亦会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不惯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
3、虽然是家书,却也是曾国藩一生治政、治家、治学的思想精华。
4、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5、"一个人的成就真的跟聪明与否无关。"我自己做了总结,"如果成绩不理想,就是吃不了读书的苦,缺的是勤奋;遇到难题,惯性思维等着老师讲,缺的是勤思;一个好习惯养不成,缺的是恒心。"
6、联想:当洗手后,忘关水龙头时,你是否想过人类剩下最后一滴水将从哪里来?也许就是你的眼泪吧!当你把剩饭乱倒的时候,是否想过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便是艰辛的又一真实体现。
7、曾国藩家书也是从他三十岁左右开始编撰,由李鸿章和李翰章整理校勘传阅后人。曾文公一生笔耕不辍,虽无著书立说却留给后人近两千万字的记录,集中记录和反映了其成为中国传统儒学、程朱理学、道家、法家等大家思想之笃行者和践行者。
8、每封家书中的诸多醒世名言都令我尤为撼动、如获至宝。
9、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10、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11、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12、喜欢孙中山先生的题词——“饮和食德”,其出处:“饮和”语出《庄子·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食德”语出《周易·讼》:“六食旧德”。吃喝后感觉自在、享受和乐,饮要和谐,食应道德,享受先人的德泽。也就是要吃自然天成的食物,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如今提倡的“光盘行动”,从各级政府到普通民众,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吃光盘中的食物,不浪费粮食,就是在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古德,令人欣喜。
13、严禁夫人私自做寿。
14、《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15、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6、我们寻常人佩服曾国藩是在情理之中,就连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都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的人也是曾国藩。曾老先生能受到如此高的赞誉,我想曾老先生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更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这样的好榜样值得我用心去学习。
17、“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便是《资治通鉴》的由来。读人物传记,也是求在茫茫过往中窥见一缕善意的光辉,然后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过程。
18、★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篇
19、一年四季,滇源普通人家的各种祭祀活动,可谓勤,可谓诚。真正体现和落实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经言。
20、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五、曾国藩家训读后感800字题目
1、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2、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3、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更是敬意!
4、要想让自己有辉煌的人生,就以曾国藩为榜样吧!
5、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6、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7、“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深谙官场之道,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了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8、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10、《道德经》里,老子也说:“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太多的美味吃多了,会令人味觉减弱,反而品尝不出食物原汁源味自然的美味,所以圣人们以能吃饱为原则,而不追求五花八门、奇珍异食。
11、 空调吹多了得病,闲事管多了要命。管得越多,错得越多。不要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与其多嘴多事,招惹一地鸡毛,不如静心寡言,清净自在。人生最大的愚蠢,一是不把别人当回事,二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没有你,地球一样转。越有本事的人,越不把自己当回事。人和人最舒服的关系是毫无压力,可以不说话,也可随时说话。这样的人值得你真心相待。
12、《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13、这是一本曾国藩和家人,儿女的书信集,大约成书于咸丰年间十九世纪中叶,内中包括从清道光年间至同治十年前后所有的家书近1500余封。家书中除教导,告诫家人,子女无论从日常生活起居方面,处世待人,还是勤俭持家,思想道德等方面应严格遵守的家规,家训,事无俱细,面面俱到。
14、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15、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16、“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17、现代人,读书不一定为“志”,有可能只是一种消遣,打发时间,或只是一种装点门面。
18、★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600字
19、★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篇600字
20、──至淡以消嫉妒之心。嫉妒两字诚难克除,故秦誓若有一个臣之章,方得写入大学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此乐自五四斵丧殆尽矣!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