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门立雪的典故20字
1、书中不乏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如:卧薪尝胆、莼鲈之思、掷地有声、江郎才尽等。
2、后来就有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形容尊重老师,诚恳求学。
3、冬日的某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就一起去向程颐求教。走到了程颐家,门上的小书童却对他们说:“程颐先生正在睡觉,你们还是先回去吧,改天再来。”
4、(解释)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6、第六季:《陆绩怀橘》《杀驼破瓮》《庭坚学问文章》《王勃腹中写稿》《曹植聪慧》《曹冲称象》《曹丕论文》
7、程门立雪這个故事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现在早已步入信息社会,人们学知识早已更方便,更灵通,更科技化。尽管学识多了,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早已丢失了。
8、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
9、有的少儿读物上说,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好煽情的场景!杨时真的站在雪地里吗?
10、同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11、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里面的几个人物:
12、形容学生尊敬老师,恭谨受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13、杨时千里寻师,程门立雪,诚心讨教的行为被传为佳话,流传千古。“程门立雪”这则成语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没有多少人会对粗俗无礼、骄傲自满者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14、等了半天程颐起身了,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早在此呼!”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程颐大受感动,将两人收为入室弟子,之后杨时和游酢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15、程门立雪的意思: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有学问的长者的尊敬。
16、鸣谢区委d史和地方志编纂研究室
17、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讲厂州名害迫操验知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小演得全唱员扩几等才端。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18、有种说法,小程为人狷介,连脾气好的苏东坡也不敢与其交往。"程门立雪"的开始就预兆了结局的寒冷。此言差矣!从宋史《杨时传》和《二程集》比较看,后者描述更为详细。游、杨站立一尺雪功夫后,先生发问,"二子犹在乎,日暮矣,姑就舍"。如果说程子无视两人存在一经睡去,如果置两人不屑一顾,那他就不会还嘘寒问暖:天色不早了,你们先住下吧。这与文理和逻辑怎样也说不通。
19、(成语举例)这位青年学者求学坚持不懈、程门立雪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程门立雪的典故篇5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尊师更是我国传统的美德。老师担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被称为“全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动人故事,“程门立雪”就是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典故。
20、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修筑“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二、程门立雪的含义和故事20字
1、第十季:《画蛇添足》《对牛弹琴》《高山流水》《杞人忧天》《楚人学舟》《鲁人徙越》《翠鸟移巢》
2、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3、《游湘湖说典故》大量地引经据典,内容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有趣,并配之以精美插图,不仅展现了湘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萧山历来人杰地灵,更体现了先辈们吃苦耐劳、励精图治、刻苦钻研、奔竞不息的精神传统,以激励后辈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传承先辈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弄潮儿精神!
4、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仍然站着。老师一醒来,看见二人仍在雪里恭恭敬敬地站着,心中十分感动。由于他十分尊敬师长,虚心求教,所以受到人家门的尊敬。
5、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
6、政治上,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
7、宋代杨时与同学游酢在下雪的天气去拜访叫程颐的大学问家,结果程颐在睡觉。他独自在雪地里等到程颐醒来,结果积雪近一尺。。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8、人们如果失去了尊师的精神,必然也就失去了求学的恳切,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得到任何有用的学识。
9、游酢是杨时的好朋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他听说杨时要去拜程颐为师,便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他们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10、杨时,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政和二年(1112)任萧山县令,并筑湘湖。其师兄游酢曾任萧山县尉,负责萧山地方治安。两人曾同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一日,程颐瞑目端坐,杨、游怕惊动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等候,不敢惊扰,也不离去,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下到一尺多深了。杨时后来在萧山授学,程颐得悉赞曰:“吾道南矣!”明朝在湘湖设立“道南书院”,以弘扬杨时学说。萧山大弄原有杨时牌坊,今城南有道源路、道源桥。
11、快乐听故事,轻松学知识!
12、《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3、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4、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 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5、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
16、百度百科程门立雪(汉语拼音:chéngménlì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然雷风次浓国尽消宁对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模道河龙字年济压往拉旧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笔阳模算序委于烟古却北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360问答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17、游酢是杨时的好朋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
18、《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9、《萧山历史文化丛书》由萧山区历史学会主编。多年来,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各就所长,撰写有关专著。
20、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三、程门立雪的典故50字
1、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观念,提倡将那些授予自己知识的人当做自己的长辈来看待,这不仅仅是对为师者的尊敬,更是对知识的尊敬。
2、(注音)chéngménlìxuě
3、直到程颐—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4、中国儿艺的大朋友带你一起
5、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
6、程门立雪应是在屋内或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描写“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辞海"描写也是如此。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
7、第九季:《悬牛首卖马肉》《勉谕儿辈》《师旷论学》《狐假虎威》《学弈》《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8、栏目统筹、设计、排版/苏苏
9、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杨时。
10、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旽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
11、求学一定要学会坚持,千万不可以半途而废
12、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13、“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14、程颢,洛阳人,和弟弟程颐,同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他们和另一个儒学权威朱熹,成为一派之首,号称“程朱”。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并且非常恭敬,可知这二人也是属于“程朱学派”的。这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虽然都巳四十来岁了,而且都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程颐家去登门拜见的那天。
15、程颢、程颐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凤凰二程"。
16、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7、去了之后大雪纷飞,冷风嗖嗖的,来到嵩阳书院程颐屋外,程颐正在闭门养神,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故意不予理睬。杨时二人不敢惊动程颐,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当时外面的雪下得很大,两人还是毕恭毕敬的没有动。
18、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19、杨时还是一个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人。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想拜程颐为老师。
20、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四、程门立雪的故事含义20字左右
1、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信念必须坚定。扩展资料杨时。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2、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山先生”。
3、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4、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现在不少书籍把“道统南归第一人”授予杨时。讲述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时,要不根本不提游酢,要不说游酢没有定力,竟想叫醒老师,对先生尊敬远不如杨时。这是天大的失误!
6、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7、现代·冯至《但开风气不为师》:“日子久了,我很少看到一个教授或讲师对学生耳提面命,更没有听到过有什么学生程门立雪,表示求教的虔诚。”
8、书中也记叙了很多历史传说故事,如:勾践君臣“临水祖道”的故事、西施沼吴、“亚父掷山”、“孙康映雪”、“金龟换酒”、“钱王射潮”、“程门立雪”等,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萧山有关。
9、故事:北宋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字叫做杨时。杨时是一个很有礼貌、很谦虚、很好学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想办法把想要获得的知识弄懂。无论是付出多大的代价,为了学习他都愿意。在杨时四十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相约一起去向当时很有名的大学问家程颐求教。
10、故事的主人公叫杨时,从小就十分伶俐,有一年杨时赴县令途中,与他的学友游酢,对某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程颐家请教,程颐当时很有学问,他俩去请教时正值隆冬。
11、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12、第十二季:《卫人束士》《齐人有好猎者》《赵人患鼠》《张良受书》《月攘一鸡》《陈万年教子》《文徵明习字》
13、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程颐家门口,等待程颐醒来。
14、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生杨时、游酢站在雪天侍立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后人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15、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老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遍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16、宋室南迁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二程的弟子将洛学流传推广到南方。其中对正宗洛学南传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杨时。南宋理学家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以二程学说为本,兼取诸家之长,最终集理学之大成,完成了对旧儒学的改造。自二程到朱熹经过众多弟子的传播和发挥,终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
17、程门立雪的是两个人,而不是杨时一个人。
18、《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中说"疾学在于尊师",意思是要想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敬老师。
19、程门立雪的典故与故事介绍:
20、自本世纪之初,开始运行,迄今已成书问世者14种。《丛书》最大特色为不拘一格,视野广阔。专题范围有综合,有分论。涉及范围有古迹,有水脉,有方言,有风情,有旧事,有译著,有诗辑等。各种专著文风朴实,虽属地方小志,而多本事事有根据、字字有出处之旨,具有相当学术性。其中数种尚有若干插图,更增左图右史之妙。
五、程门立雪的故事及含义20字
1、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想听的故事,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2、链接互换、商务合作等请联系QQ:1115790161
3、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4、意思是: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5、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6、程门立雪是出自历史故事。
7、宋代杨时和游酢一同去拜见程颐,结果程颐却睡着了,杨时和游酢就站在门外等,等了半天程颐才醒来,此时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8、(完成训练后,请看知识链接)
9、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
10、《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1、程颐与哥哥程颢同为理学大家,人称“二程”,但弟弟的寿命比哥哥长20多年,因此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数学生为程颐的学生。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直传弟子很多,较有名的有80余人,大多有史可査,其中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称为“程门四先生”。
12、他们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便是其中的两位。
13、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颐见了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14、第十三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欧阳修苦读》《司马光好学》《芒山盗临刑》《管仲不谢私恩》《王冕僧寺夜读》《张无垢勤学》
15、“不!晚…晚生既…然要向…前…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