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1、精读词句,深思“不振”
2、静以修身(修养身心)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4、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5、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6、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复习回顾“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谁来有节奏、有力度的朗读课题,很好!这就是铿锵有力的声音。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了,今天我们聚焦词句悟情探索尝试。
7、示例一: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8、(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9、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10、提炼资料,感悟誓言。
11、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12、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13、保持高效率学习的方法:
14、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接着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然后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1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6、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7、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20、教师由问题引出课题。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1、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通过读课文、欣赏视频资料等方式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情境对话朗读,换位想象、说写活动,深入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是因为中华不振的原因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3、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4、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深化对课题的认识。
5、第三件事: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见闻。
6、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读文要求。
7、(3)大伙一起捧起书朗读第七自然段。在这样繁华的租界里,周恩来见到了什么样的租界?
8、难点:了解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理解中华不振进而立志的原因。
9、(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1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立志——疑惑——气愤。)
12、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3、“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1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鄂教版第七册课文。
15、走近内心,升华情感。
16、本文中运用了具体事件来说明中华不振,请学生们写写自己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应该为什么而读书?比如:如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学上癌症不可治愈、观阅兵仪式时你的立志、为了获得诺贝尔奖、为了在奥运上为国争光…….用几句话表达清楚,说明自己的志向。
17、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18、(1)默读课文,注意要有一定的速度。
19、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20、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视频
1、交流,点评:是啊,目睹了这件让无比痛心的事情,“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在少年恩来的心里有千斤重。正如他看到日俄战争的遗址后发出的誓言: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国之主人。
2、在当时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外国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件出示)
3、他的意见( 显然 )是不对的。
4、繁华—繁荣驱使—命令踊跃—积极
5、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6、灯(红 )酒( 绿 )热闹( 非 )( 凡 )
7、2“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
8、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9、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10、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11、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13、正面论证: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14、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5、“肃”是独体字,书写时应注意其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16、(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17、首先请各组简单汇报一下学单“自主研学二”文中哪些地方你觉得体现了“中华不振”?
18、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思考: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0、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周恩来的痛心吗?愤怒吗?怎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视频一等奖
1、借助导学单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补充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2、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3、(2)学生书空生字,感受字的笔顺。
4、由于他勤学苦练,( 果然 )学到不少技术。
5、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预设:为父母、为了以后有好生活、为了考大学……)
6、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7、南昌武装起义,是为中华!
8、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想象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时的悲愤心情,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B.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11、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东北是焦点。
12、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13、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14、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15、聚焦课后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话题是什么,接着自由撰写,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理由。学生即兴创作,教师来回巡视,发现优秀的当堂表扬并读给大家听,最后找几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评出最佳小作家。
16、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一
17、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d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d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19、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0、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五、名人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1、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2、(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
4、(耀 )武( 扬 )威 左顾( 右 )( 盼 )
5、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7、(1)阅读周恩来或其他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8、出示课件——(生)“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11、B师:在场的中国人比如:
12、在情境句式练习中会用“不但不……反而……”反问句“……谁又能怎么样呢?”说交流中说话。
13、(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
14、第一组:为之一振中华不振
15、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16、(2)办一张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17、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
18、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d反动派的第一枪,d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d的六大以后,他作为实际主持d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机智勇敢地保卫d的中央机关,保护d的大批领导骨干,发展d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支持工农武装割据。
19、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20、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2、得意洋洋—洋洋得意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3、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4、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5、重点:在对话阅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6、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7、这是100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8、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租界”,谁知道?
9、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10、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3、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
14、(4)学生在书后生字表中描摹,再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5、思考:(学生完成学习卡内容)
1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17、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以他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激励我们,像风帆,像羽翼,勤奋学习,不懈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更美丽更壮观。
18、我会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多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争取均衡发展。
19、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是疑惑中华不振、第三件是目睹国人备受欺辱的事实。
20、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1、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