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络编程
  • 网络文章
  • CMS技巧
  • 软件编程
  • PHP笔记
  • JavaScript
  • 网络昵称
位置:四海网 > 网络文章 > 句子大全 >

精选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09句文案集锦

人气:59 时间:2023-06-16 08:50:10

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1、以阳明文化精髓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2、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3、事实上,“格物致知”的哲学内涵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构建道德哲学。这是因为在《易经》中,“致知”对应着《否》卦。

4、《论语》中的这句话,事实上阐发的就是“致良知”或“格物致知”的理念。《同人》卦离火向《乾》为爱人。《同人》卦的“族类辨物”说的是“知人”。

5、“知行合一”思想理论是由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先生提出。

6、《复》初以阳顺阴,为性。故而《复》为“性本善”,而《姤》初为以阴顺阳,为“命本恶”,也就是说,所有邪恶都是迷失和被强迫导致的。其中阴为迷,阳为知。

7、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8、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9、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10、让我们一起走进王阳明的心学世界

11、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12、致力于成为国内传统文化当代化传播的的第一平台,

13、再如,大家都知道忠诚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

14、知行合一的特质是知难行易;

15、从这段经典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它们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在进行深入对比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唯心主义。

16、的确如此,所有的圣贤经典都是亲身实践而来的真理。我们若把经典当成文字,不在自己身上切实用功,则多学无益。

17、《解》卦表象的不是认识和实践的问题,所以,也不要将“知行合一”理解为认识和实践的问题。事实上《解》《坎》为“知”,为贞,为正,《解》《震》为“行”,从《易经》的角度,《解》卦的“知行合一”表象的是“正心而后行”。《解》卦四正成《师》,《解》六四爻为《坎》爻不正。只有在上位者心正,才能成为师长。

18、但是,良知人人具备。我们都可以听到内心深处的良知声音。

19、在自然哲学上,宇宙自从产生了时间,就是变动不居的,在中国自然哲学中,阳生阴中为变,阴生阳中为化。阴阳相推生变化,故阳生阴中成泰为格物,阴生阳中成否为致知。《坤》阴为致,《乾》阳为知。《系辞》曰:乾知大始,《九家易》曰:“始,谓乾禀元气,万物资始也。”坤作成物。荀爽曰:“物谓坤任育体,万物资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虞翻曰:“阳见称易,阴藏为简,简,阅也。乾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虞翻曰:“乾悬象著明,故‘易知’。坤阴阳动辟,故‘易从’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20、钱凤仪吉林省儒学研究会会长

二、王阳明最厉害的八个字

1、陆象山在南宋时就已经提出了他的心学理论。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所有经典都是为自己的心做注解。

2、“‘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3、《易经》在理论上指出,以阳别《坤》成《坎》为知。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寻找事物的原因就能形成认识事物的知识。这个对于事物原因的知识,就是科学知识,我们中国人以前称科学(science)称为“格物”之知。而事实上,科学知识主要对象是对物体的知识。

4、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

5、有人说我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两个完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还有半个完人是曾国藩,而曾国藩也是王阳明的追随者,可见王阳明的历史地位之高。王阳明确实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可以称得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之一。

6、答: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

7、“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8、人生真相,不是人们轻易能够体证的,唯有在心上真正明白了,才能行得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无用的大道理。

9、如果结合中国哲学的理论源头——《易经》来解读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时结合张载的理学理念,我们是不应该将王阳明的学说简单地定义为“心学”的,而应该将其定义为阳明理学、阳明儒学或阳明哲学,因为他的所谓“心学”理念是从可以从阐释天地之道、自然之理的《易经》中演绎出来的、用于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一门具有宇宙学背景和逻辑内涵的中国理性哲学或儒家理性哲学。

10、“知行合一”的“一”是什么?

11、其实,贝克莱之所以提出“存在即是被感知”,不是说我们没有感知,没有意识到的事物就不存在的,因为上帝可以感知一切,所以一切事物也是存在的,他其实间接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贝克莱本身就是一位大教主。

12、王阳明剿灭各山寨匪乱也好,平定朱宸濠之乱也好,他在江西的整个生活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进行“知行合一”的切实实践,促进他对于“知和行”两者之间内涵的不断提炼。

13、曾国藩经常读王阳明的书,在王阳明的心学上,他悟出了一套处世、识人、交友之经验;他写给子孙的家书里提到,衡量一个家族家庭的兴败,从三个地方可以看出,一是子孙是否早起,二是子孙是否勤劳,三是子孙是否读圣贤书。王阳明文化就是圣贤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渊源相成,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通过王阳明心学,探讨如何着力培养学生亲力亲为、勇于担当的“事上磨炼”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格物致知”精神,务实事功、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精神,提高品质教育,从宾阳“五大文化”中汲取养分、力量,为宾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将宾阳打造成为“广西教育强县”,这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弘扬和实践。

14、这是阳明心学中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之前王阳明提出过“心外无物”,所以,很多人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西方唯心主义思想进行对比,觉得王阳明的心学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15、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16、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7、所以,要达到上面四个维度的解读,我们就不能停留在对王阳明只言片语的理解,我们会结合王阳明的传记,以及王明明心学大作《大学问》和《传习录》为大家逐一展开讲解,力图真实客观还原一个千古完人“王阳明”,力求完整系统地解读“阳明心学”思想。

18、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19、一个念头生发出来,良知清清楚楚地自知,念头的善恶、是非,瞒不过自己的良知。

20、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

三、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视频

1、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宝藏,这是天地间一个大秘密!

2、下面我们借助中国哲学的大道之门,探讨“格物致知”与“致良知”在哲学上的确切含义。

3、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4、阳明先生说:去得一分私欲,复得一分天理。

5、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传播平台

6、2“格物致知”与“致良知”期望达到的目标

7、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如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8、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

9、阳明文化;教育;立志;致良知;敷文重教;知行合一

10、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11、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方法:

12、《周易·序卦传》曰: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韩康伯曰:“室家至亲,过在失节。故家人之义,唯严与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家人尚严,其弊必乖者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崔觐曰:“二女同居,其志乖而难生,故曰‘乖必有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崔觐曰:“蹇终则来硕吉,利见大人,故言‘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者也。”“蹇而后解”,所以只有“反身修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克服当前所面临的蹇难。换而言之,只有做到了“致良知”,才能做好“知行合一”。

13、意思是说,你没有看到这棵花树的时候,它和你的心是一同归于寂灭的。而你来看到了这棵花树的时候,这花的颜色一下子就明亮了起来。由此看来,这棵花树并非存在于你的心外。

14、每一个错知错见都会为我们的心添一丝阴翳。当心蒙尘时,我们就无法清晰、准确地看待这个世界。

15、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时向学生提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点基本要求,提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求之于心”“致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具有优先性,致良知的目的是内圣外王,强调了学习圣人的道德优先于学习圣人的能力,先道德后能力,一个人的成就如何,首先在于道德之高度,再者才是能力之大小。

16、集中国文化书院、三智书院十年之精华至诚打造,

17、康德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我们只能认识世界的现象或者表象,而无法认识事物的自身,也就是物自体。但是在费希特看来,这种思想是有缺陷的,或者说是不完美的。

18、无论孟子的心学还是王阳明心学,都有区别于西方哲学家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而且孟子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都能在中国哲学的大道之门《易经》中找到理论依据。

19、就像就像声音不过是一种声波,甚至连声波这个概念都是人创造的,我们还赋予了声音以不同的旋律和格调,这些都是人所赋予的观念和意义。而事物处于“寂”的状态的时候,这些都是没有的。

20、心中之物,如天心之物,心中之理,如天心之理。而天心之外,无物,天心之外,无理。简而言之,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因为天地之道而变化。宇宙之外,不存在事物,宇宙之外,也没有道理可言。天心用来支配事物的变化,人心用来认识事物的变化。没有天心的支配作用,万物不生、不成;没有人心所具备的先天认识能力,万物如不在、如无道理一般。

四、王阳明心学的消极影响

1、因此,无论是孟子的“性本善”之论,还是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论,就天道变化的本原而论,都是在阐述在邪恶的社会环境中,要固守善道,恰如《复》卦说阐述的“天地之心”,在极寒中生温暖,如颜回一样,以道德为本——不迁怒,不贰过。事实上“不远即复”,其实就是“致良知”。我们之所以要“致良知”,其理论上的意义如同《系辞》所言:“复,德之本也。”如果我们只是关注生活原则,社会群体自然会争斗不休。为了避免社会群体因为利益争斗最后导致相互伤害,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致良知”,也就是以道德为本,以固守道德理念为出发点。

2、知不仅是“知道”,更有“良知”之意!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把“知”与“行”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

3、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以“知行合一”指导教学全过程

5、很多人都说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之所以未能践行大道理,是因为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可这些大道理。我们内心深处的错知错见,主宰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让我们经常立于危墙之下——“小我”,是错误人生的根源。

6、阳生为变,阴生为化。春夏为变,秋冬为化。通过文化知识,可以教化社会上下明理,但不能改变社会固有的风气;通过武力强迫,可以管制社会上下,但不能教化社会明理。所以,知行合阐述的也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理。

7、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8、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因此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实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9、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实际上是照着朱熹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去指导生活实践的。但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当中,王阳明发现了一个问题,即便是把朱熹所说的一草一木当中所包含着的天理都格出来了,拿该如何诚得自家的意?也就是外物所谓的理和我们人本身内在的诚意究竟又有什么关系?

10、任建光|新一代集团创始人

11、参观过王阳明故里的人,见到王阳明的书法字帖,会体会到王阳明是熟读《易经》的大学问家。下面我们结合中华文化的大道之门《易经》来解读王阳明心学的以上七个理念,会发现阳明心学同孔子的儒学思想一样也是以《易》卦之道“一以贯之”的。以此可以验证阳明心学和孔子的儒家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2、第二点,王阳明、朱熹等人所建立的思想体系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方法、思想观念等是有差别的,也可以说在功夫论是有显著差别的。

13、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4、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5、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6、“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人自身有道德体认、辨别是非的能力,天性中有向上向善的本能追求。

17、在王阳明的整个思想当中,可以看到他对儒家、道家、佛教不同观点的理论整合。王阳明集大成的性质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体系具有包容性的,所以也可以在不同的学术视野之下对王阳明思想进行不同解释的。

18、对内,要光明我们的良知;对外,要把我们的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之上,也就是要实践我们的良知。

19、阳明文化,在宾阳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是宾阳县打造“五大文化”品牌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明嘉靖七年(1528年),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两广提督的王阳明因“思田之乱”,驻节于宾阳。在督军理政之余,王阳明在宾阳关注民众教育,集诸生讲学,并创办敷文书院,大兴儒学教育之风。在宾阳县域内至今仍流传着与阳明文化相关的历史事迹,如创办敷文书院、移筑南丹卫等。他提倡的“无负初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事上练”等思想历久弥新。宾阳是他的实践之地、事功之地,更是他的成道之地,阳明心学在宾阳得到了集大成,给宾阳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20、另外,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其实也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费希特是黑格尔稍早之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黑格尔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费希特的思想,是在反思和继承了康德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五、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哪几点

1、《论语》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知水平。能够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都不是真知。

3、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功夫要用在“磨镜”上面,把自己的心镜擦亮,达到良知清澈!

4、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5、《乾》阳为生,为善,《坤》阴为杀,为恶。《复》卦阳生《坤》中,为“天地之心”。天道之善心,不从恶,不助恶,而是恶中生善,在极恶中以善为本。这就是孟子的“性本善”的理论源头,也是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源头。虽然性本善和致良知是有区别的,但在《易经》中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易经》定义《乾》为善,是变动的善。只不过是说《乾》为大明,舍于《离》,万物始生于《乾》,故而说《乾》阳本善。《坤》舍于《坎》月,《坤》

6、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7、圣贤告诉我们,生命止于至善。那么,我们终生追寻的至善、天理到底是什么呢?

8、这是唯心和唯物两个核心分歧,当然也还有其他观点,比如认为物质和精神、理念和心灵是完全独立的。

9、这就是“知难行易”——获取真知的过程比较难,然而一旦内心深刻认知了本质,行动起来并不难。

10、这和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认为客观事物是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11、为什么格物致知在宋明理学中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呢?孔子说:治理社会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富之,教之。”用管子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易经》的第十卦是履卦,而后是《泰》《否》。《泰》和《否》两者是天地之道的变化节点。到了《易经》下经,《损》《益》之道是人道的变化节点,所以王阳明针对《履》卦的变《讼》为《履》制定礼仪用于禁止争夺,提出变《临》为《解》,也就是追求修身正心而后行的“知行合一”。因此说,孔子、朱熹、王阳明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1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也如同种植树苗,要因材施教,更要掌握方法,种苗浇水灌溉要适时适量,水过量时间过长也会把树根泡烂而死。所以教书育人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诚心把当下要做的事做好,不必去想以后成多大才的结果,因为不可能靠一套拳法打天下。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天赋和家庭环境不同,在教育时一定要区分对待。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收能力,教学时要遵循适量原则,学习不在于量有多大,而在乎于真正能吸收消化多少,只要用心用功栽培,静待花开,学生自然成为有用之才。

13、《论语·述而篇第七》: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理论上,《乾》起于《坎》而转舍于《离》。人的欲望起于《坎》心而转舍于《离》目。“致良知”说的是教育人使之生出光明正大之心,这样的做法才能使得天下人充满仁善之道。

14、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5、(本文整理于喜马拉雅《董平讲王阳明心学》系列音频内容)

16、良知是人人原本自足的。

17、在宋明理学中,“良知”的观念与“天理”和“万物一体”的观念相关联。这一思想是程颢在其著名短文《识仁》篇中引入的。他所使用的表达式是“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在此明确联系到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这里说的万物同体的“体”指的是天或天理。他明确指出“良能良知,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由此可见,在宋明理学中,良能良知不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归结为天或天理。

18、王阳明以《复》卦直接阐述良知,孟子以水阐述良知,其理论来源是一致的。因为《复》初《坎》爻,《坎》为水,为心志。孟子认为,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见孟子卷十一告子上第二篇)。在《易经》中,《复》表象为阳气始生,万物也始生。初阳为本,为善。

19、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是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混为一体来论述的。无论是《易经》还是道家与儒家经典。在当今文化西化的背景之下,要想清楚地把握传统中国哲学文化,应该通过将自然和道德形而上学分开来解读,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

20、王阳明的思想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要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d、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意思是说,你没有看见花的时候,花当然也是存在的,只是以一种“寂灭”的方式存在的,这种存在没有人为的意识赋予任何意义,没有任何颜色、气味、情感等等。

3、同时王阳明强调的是心和物之间的关系,心决定了事物存在的意义和被我们认识的方式,而不是决定了事物的存在本身,这是非常关键的。

4、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钱凤仪:王阳明心学核心理念的来龙去脉

6、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为人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去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

7、那如何将这个信念转变为自己生活的事实呢?这就需要到“知行合一”。龙场悟道之后,贵州提学副史席书先生请王阳明到贵阳给文明书院的学生讲学,他开始宣讲“知行合一”之说。

8、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终于以自己的生命体证了“心即理”,体证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经历,来注解孔孟之道。自此以后,阳明先生才真正创立了自己的学说——阳明心学。

9、《同人》卦《象》曰:天与火,同人。荀爽曰:“乾舍于离,相与同居,故曰‘同人’也。”君子以类族辩物。虞翻曰:“君子谓乾。师坤为类,乾为族。辩,别也。乾,阳物。坤,阴物。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以乾照坤。故‘以类族辩物’。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故于同人象见,以‘类族辩物’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精选2014个性签名分享中
  • 精选王阳明心学书籍82句
  • 精选严于律己148句文案集
  • 精选爱情诗两首120句文案
  • 精选巴顿名言92句文案集
  • 精选三国演义歇后语小学
  • 精选牡丹亭昆曲125句文案
  • 精选用一如既往造句10
  • 精选语重心长什么意思
  • 精选个性短语147句文案集
上一篇:精选2014个性签名分享中心88句文案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
热门文章
  • 警句大全60句100句文案精选
  • 浩浩荡荡的意思100句文案
  • 团结的名言30句100句文案精
  • 爱情短语八个字100句文案
  • 最打动人的爱情宣言100句
  • 感叹时光匆匆的句子100句
  • 一会儿一会儿造句100句文
  • 关于友谊的神仙文案100句
  • 朗诵祖国100句文案精选
  • 经典句子说说心情100句文
  • 最新文章
    • 精选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
    • 精选2014个性签名分享中心
    • 精选王阳明心学书籍82句文
    • 精选严于律己148句文案集
    • 精选爱情诗两首120句文案
    • 精选巴顿名言92句文案集锦
    • 精选三国演义歇后语小学
    • 精选牡丹亭昆曲125句文案
    • 精选用一如既往造句105句
    • 精选语重心长什么意思1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