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国藩简介资料
1、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不能放弃进步和学习。一旦放弃进步和学习,你的知识结构会越来越差,离时代越来越远。你抛弃时代的同时,这个时代也在抛弃你。
2、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4、曾国藩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5、曾国藩被很多人视为成就大事业的榜样,堪称近代圣贤。他总结一生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你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志向远大、行善积德。所以,曾国藩时刻告诫家人,多做善事、救助贫困等,所以曾国藩整个家族得以旺盛发展。行善积德,不仅让一个人家庭幸福、成就事业,而且会让一个人开心快乐、心想事成。你要经常反思,你做了多少善事?
6、在李大人的把持下,清朝大幅向现代国家迈进,工业化进程大幅提速。虽然也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但总体上国家的核心地区还是稳定的,而且在快速发展,逐步的缩小了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7、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因素最集中的一个人就是曾国藩。虽然我们经常把他当作一个成功学的代表,但实际上他应该是一个反成功学或厚黑学的人物。他一生的所作所为跟“厚黑”两个字是恰恰相反的,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叫做“拙、诚”,“拙”是笨拙,“诚”是真诚。用这两个字去改变自己,去改变自己周围的世界,这两个字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最稀缺的。
8、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9、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0、曾国藩以平凡的农家子弟身份出道,带着一身毛病,却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誓言,一生克勤克己,“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最终成为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圣人,成为后世称赞的完人。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12、梁启超认为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13、同时在你的书中也能看到,在曾国藩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他其实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政坛的优秀人物,这也对我们很有启发,那你觉得,如果一个人已经功成名就,应当用怎样的心态去培养和成就他人?
14、曾国藩在46岁那一年被皇帝剥夺了兵权,他就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完成了人生最重大的一次调整,这就发生在他快50岁这样一个似乎不可能有太大进步的时候。曾国藩后来也会以自己为例,经常跟自己的弟弟曾国荃说,人到中年仍然很多地方是可以改变的,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天下无事不可变,关键在于想不想变。
15、这个好友愉快地告诉了曾国藩,原来他最近新纳了一位小妾,这小妾年轻貌美,面若桃花,因此他非常满意。曾国藩一听竟然变得十分兴奋起来。
1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家训
17、(9) 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18、学会《冰鉴》,能看清一个人内心到表情的真伪。
19、中国人有一个问题,在文化心态上有一种圣人崇拜,我们相信会有圣人,我们特别崇拜那种没有缺点的人,但事实上这种人是不会存在的。
20、蒋介石一生,手边永远有两本书,一本圣经,一本曾国藩家书。
二、曾国藩简介资料10个字
1、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敬以存心”,身心都会湛然澄澈。就好像一位精明的主人,能够将自己家中管理整饬得井井有条。而心如果不敬,就像一个家没有了主人,各种混乱就会随着而来。敬就是谨慎的状态度、敬就是不懈怠的状态,人只有保持这种状态,才能不断进取,似有天助。
2、他在民间的流行,与在正统历史上的消极形象,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3、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天意恒居十分之七。说的是,人的天赋资质其实差不多,因为我们大脑的开发程度几乎一样,当然排除少部分。但为什么取得的成就差别会那么大,这里曾国藩用天意来解释这一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
4、《曾国藩》唐浩明 著
5、三十岁是曾国藩最重要的人生分水岭,他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并用他的后半生踏踏实实的完成。从立志之日起,就每天做日课,写日记,以圣人的标准监督自己每天的一举一动,并记载下来,深刻反省,完成从庸人到圣人的跳跃,完全是靠三点:
6、蒋介石评价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7、忍得了,等得起,守得住,是一流的智慧。
8、正面——镇压太平天国,协助左宗棠平捻、发展儒学。反面:镇伟增等江改药守一压天平天国手段残忍。有儒家思想愚忠的局限性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若星空。《冰鉴》在我看来是一部很神奇的书,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意。我看此书更像是个双面镜,一面观照自己,自省其身;一面识别他人,人焉廋哉!
10、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11、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老家,结束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仍没有还清在京所欠债务,直到做了五年两江总督才彻底了结了京官生涯的欠账。
12、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13、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终于,那个人抑扬顿挫的将古诗词一字不漏的背出,可惜这个人不是曾国藩,而是一直潜伏在他家,手脚快发麻的小偷,小偷说“这么笨还读书干什么?我都背下来了!”
15、他的笨拙更体现在带兵打仗上,他创办湘军选将领时,多是不善言谈、经世致用的读书人,兵员都是山村野夫,原因是老实、实在、能吃苦。
16、湘军行军打仗,不管去了什么地方,最重视的就是扎营。
17、众所周知,曾国藩被誉为具备“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圣人,他的许多人生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总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与启发,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厉害在哪里?
18、左景伊的推测貌似很有道理,历史似乎也验证了其合理性。“曾左交恶”后,左宗棠受到重用,后来朝廷竟然放心地派他率领八万大军平反新疆回乱,曾国藩也得以位极人臣而善终。曾国藩、左宗棠两人还“暗地”里互相支持、欣赏。左宗棠平反西路捻军、新疆回乱时,是曾国藩把刘松山、刘锦棠等老湘营交给左宗棠,给了左宗棠很大支持。曾国藩还低调地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左宗棠平定西捻时则曾上书清廷:“臣以此服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曾国藩死后,左宗棠赠送挽联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见到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还“以三百金赠之”。
19、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20、《冰鉴》曾国藩 著
三、曾国藩的一生简介
1、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扩展资料: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1843年(32岁),出任四川乡试正考官。1845年,升侍讲学士。不久,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1847年,升任内阁学士。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3、一不交志不同者。志不同者不必强合,勉强之事,必不能久。
4、于是曾国藩就开始一遍一遍地读《道德经》,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做官这么多年的经历,曾国藩就想明白了,官场排挤他,一方面有湘军体制上跟官场不吻合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曾国藩的个性。曾国藩从青年时代就要学做圣人,各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也确实忠心耿耿为大清王朝服务,心态上容易以圣贤自居。用圣贤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自然认为别人都是小人,对别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
5、余当日实见不到此,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尝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腼颜也哉?此中误人终身多矣!温甫以世家之子弟,负过人之资质,即使终不入泮,尚不至于饥寒,奈何亦以考卷误终身也?
6、第笨人做事比较踏实,不懂得投机取巧,所以基础打的比别人要好。曾国藩虽然考了七回秀才,但这七回都没有白考,他把科举考试需要的所有基本知识点全打通了。他的积累比别人要厚,他的基础打的比别人要深。后来曾国藩总结,笨人做事或者做笨事有什么好处,你比别人要慢,但后期你就比别人快,而且越来越快。聪明人做事前期会很快,很迅速做成事,还能迅速把这事做大,但是到后期,各种前期绕过去的问题、钻的空子都会找补回来,导致后期可能会走得很慢。
7、《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本书其实就是一本他个人对“面相学”的体会和研究报告。
8、湖北武汉人,知善堂文化艺术公司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传统文化爱好者,从事传统文化传播13年,为数万客户设计个人人生规划与事业发展思路。
9、第十期《冰鉴》学习班学习委员
10、曾国藩不仅资质平庸,身体素质也不怎么好,30岁到40岁本来是人的盛年,可没到35岁的曾国藩就出现了早衰,30岁有耳鸣,用脑就头昏疲劳,一多说话更觉得疲倦不支,生过三次大病,差点死掉,在立志做圣人,规定每天做日课十二条后,因工作量增大,精神紧张而导致吐血。曾国藩还得了困扰他一生、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疾病:皮肤病,因病情反复发作,夜间加重而伴有烦躁、焦虑、失眠等表现,即使成眠,每天也不过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劳累过度还导致了眼疾。36岁就戴老花镜,多年的劳累使曾国藩身上的病一样样增多,如血压高,经常眩晕,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腹胀;经常牙痛,多汗。
11、中级班:《公笃相法》为教材(初级班优秀学员,方可参加)
12、后来曾国藩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一直沿着用笨人、做笨事的思路展开。比如曾国藩带兵打仗,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打呆仗”就是打笨仗,曾国藩打仗没用过任何一个奇谋妙计。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他给皇帝写了道奏折,他总结说,我用兵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用过任何一计。他说我这个脑子也不是很灵光,用不了计,完全是靠稳扎稳打,最笨拙的方式把太平天国给镇压下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
13、感恩明师指引!感恩朋友相助!最后将恩师常说的那句话,与大家共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学习这条路上,恭敬的心态和勤奋的努力作为两个翅膀,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14、跟他相比,我想今天大部分人没有这样一个脱胎换骨、学做圣贤的过程,我们可能在很多诱惑面前不像他表现的那么坚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对程朱理学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程朱理学是一种非常僵化刻板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东西,实际上程朱理学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间规划能力,包括改变性格,很多地方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对传统文化很多时候要更加深入、一分为二的去看,不能标签化的去加以理解。
15、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6、我是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数年前就开始关注王宏杰老师,一直对王老师的学问体系独自修学。随后,报名参加了《冰鉴》课程。我眼中的王宏杰老师学识渊博,课程设计系统整理得严谨有序。看到王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博学便心生敬佩,今年参加学习《周易凿光》。我已决定,下苦功逐字逐句的学习与思考,永远相信知识的海洋一定靠日积月累的积累,时刻秉持一颗谦卑之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修中慢慢成长!
17、最清廉的统帅。
18、张宏杰: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就是崇尚笨拙。曾国藩跟大部分人的人生哲学是相反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都“尚窍”。原来有一句话“遇着绿灯赶快走,遇着红灯绕着走”,追求高效率。但是曾国藩说,做事要做笨事,做人要做笨人,用人也要用笨人,这个思路放到今天来讲也是很奇特的。
19、去世时间: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61岁)
20、这不是明摆着说,湖南的官员都是无敌草包吗?
四、曾国藩简介资料50字
1、1838年(27岁),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2、俞敏洪:我个人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能够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东西,因为王阳明有的时候有点神。但曾国藩很多东西是慢慢琢磨出来的,而且他琢磨的环境和场景如果抛开时代不同的特点,依然可以映照着来学。
3、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4、张宏杰:曾国藩在他的生命历程中遇到了几个贵人,第一个叫穆彰阿。曾国藩刚进入官场头十年升迁很快,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皇帝道光皇帝很欣赏他,但道光皇帝之所以欣赏曾国藩,是因为当时的首席大学士穆彰阿向道光推荐了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是个人才。
5、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6、(词义):晋潘岳。岳字安仁,故省称"潘安"。潘安貌美,故诗文中常用作美男子的代称。
7、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8、《万历十五年》,张宏杰的入行启蒙
9、曾国藩就很生气,责问自己弟弟,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不是让你简单修理一下吗?他弟弟说钱主要花在藏书楼上,藏书楼的造价是很高的。曾国藩一听就不再说什么了,因为曾国藩一生对藏书非常重视,他说我不会给子孙留银钱,但是我会给他们留很多书,所以曾国藩一生积累了30万卷藏书。虽然后来这30万卷藏书都没有了,但这座富厚堂却很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10、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11、曾国藩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2、经过这件事以后曾国藩决心改过,这件事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一度以为自己人面兽心,于是他开始修炼自己,最终才有了这一番成就,成为人们眼中的“完人”。实际上这也不是这么容易的
13、学会《冰鉴》,能看清谁是伪君子?谁是真小人?
14、用毛主席的说法是,掌握了大本大源的人,用过去的说法叫“内圣而外王”,具体去研究每一件事,把所有事情背后的规律都研究透,最后就掌握了宇宙背后的根本真理。
15、第因《冰鉴》是一部学术理论的书籍,其内容的理解当配合其他相书,也就是相学的基本知识。
16、这样他在官场上马上如鱼得水,各方面的官员马上给他提供各种资源,帮助他后来很顺利地平定太平天国。所以曾国藩在中年时代、在47岁,对自己做了一个非常大的调整。
17、举个例子,我们的历史课本讲了很多农民起义,但中国式的农民起义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没有的。中国式农民起义的特点是为了改朝换代,所以从秦朝到清朝也在不停地改朝换代,每隔一二百年就有一次大的农民起义,推翻旧的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
18、俞敏洪:这个评价真的是非常到位,让人很形象地感觉到两个人都是很了不起,豪杰层面和圣贤层面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马上能感觉到这是大江和大海的关系。
19、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20、梁启超曾经盛赞曾国藩的恒心,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
五、曾国藩简介资料100字
1、最根本的是,这两人的治学做事的思路也完全不一样。曾国藩的治学思路是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把每一件事情研究、讲透,融会贯通,掌握万事万物背后的根本真理。王阳明青年时代也曾经要“格物致知”,最后放弃了这个思路,开始向内求。这两个思维方式是完全相反的。
2、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免也被人理解为蟒蛇转世。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因为怕别人看到身上的鳞片,所以夏天燥热时还穿戴整齐地读书,让先生大加赞赏。
3、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父亲是私塾老师,连考17次,方才中秀才。1833年(22岁),曾国藩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学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举人。然后,赴京连续参加两次会试未中。
4、他却也从未走远,始终与时代同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成为你我他的良师益友,成为千古流传的中华精神。
5、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说完小偷把曾国藩背的一段流利地背诵了一遍,就扬长而去。
6、刘绪义,曾国藩故里湖南双峰人,知名学者、曾国藩研究专家。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7、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8、汉子曰,汝子担内不过果蔬,浸湿无妨,吾担内是京广贵货,浸湿一文不值,安能避让?
9、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10、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11、六不交在别人伤心时,还去落井下石,责备别人的人。
12、初级班:《冰鉴》为教材(此次学习,三十节课)
13、现公布本周赠书以及上周获奖名单
14、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15、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享年六十一岁。功劳:平定太平太国运动(对满清政府的功劳);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学技术,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过失:平定太平太国运动中滥杀无辜。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害。在中国人与西方传教士发生冲突时,他全力偏袒西方传教士,镇压中国人民群众的反抗。等等
16、还在担任军政要职之前,曾国藩就十分重视对档案资料的保管。咸丰二年(1852年)7月,曾国藩突闻家母去世,准备回乡守制,离京前在吩咐京城家中的儿子曾纪泽办理的十八个方面的事情中,有五件事是专讲典籍、舆图、书画和档案材料的保护的。
17、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18、到今天为止,我从事写作大概有25年,有至少1/3时间是写曾国藩,一共出了6本关于曾国藩的书,这是我关注曾国藩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
19、《经史百家杂钞(上下)》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着、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20、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1、四不交不孝敬长辈,不友爱兄弟的人。
2、曾国藩在处理这两个事情的时候其实还算比较大度,我读到比较感动的地方就是左宗棠到了西北去讨伐,收复新疆伊犁的时候,当时缺乏钱粮和资源,曾国藩在背后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并没有以此为契机来置左宗棠于死地,这种气度也是蛮难得的。正是因为这种契机,曾国藩在去世以后依然被所有他培养出来的人才所敬重。
3、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