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及道理
1、(没有利,父子也会反目,有利,就算只是雇佣关系也能相敬爱。大多数人是自利的,这是现实,儒家认不清这个现实,或者说故意讲了个虚假的人性本善的故事,让人人做圣人,实际只能是人人变成虚伪,人但做不到而且禁锢人性。承认人性自利,利用人性自利来进行政治管理,更有效。)
2、术之不行,有故。不杀其狗,则酒酸。夫国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
3、(儒家就是不肯说世间丑恶的东西,虽然很正能量,但让人不能看到世间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在此传统影响下,世上出现很多两面人,表面高尚,私底丑陋。)
4、(点评)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5、(同第33则出处《韩非子》卷八安危第二十五“忠言逆耳利于行”,做起来非常难,从领导人这一方面看,要领导人克服爱听好话的人性,听取不合心意的忠言,很难;从劝说者这一方面来看,人们也并无意愿对领导人进逆耳的忠言。从对统治有利的角度出发,应该是领导端不仅要肯听忠言,还要设计好制度使人们愿意进忠言,要使人们知道说逆耳的真话不会得罪领导,但这又容易使领导被下属轻视。所以要真地实现,只有领导者感受到统治危机,感受到痛苦,有了改革意愿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这苦口良药,没有切肤之痛是不会有人去吃的,所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6、(故事)一曰:司城子罕谓宋君曰:“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诛罚杀戮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戮细民而诛大臣,君曰:“与子罕议之。”居期年,民知杀生之命制于子罕也,故一国归焉。故子罕劫宋君而夺其政,法不能禁也。故曰:“子罕为出彘,而田成常为圃池也。”令王良、造父共车,人操一边辔而入门闾,驾必败而道不至也。令田连、成窍共琴,人抚一弦而挥,则音必败、曲不遂矣。
7、第三段为主要内容包括故事和点评,若干故事有多个版本。
8、郑人买履的道理是: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9、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13
10、出处《韩非子》卷七说林上第二十二34
11、申子之言“六慎”
12、出处《韩非子》卷七说林上第二十二17
13、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想去帮助、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篇2:鲁相嗜鱼(原文)
14、可是,这则寓言的作者,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听老师读。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你读。
15、(点评)桀、纣为高台深池以尽民力,为炮烙以伤民性,桀、纣得成肆行者,南面之威为之翼也。使桀、纣为匹夫,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风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势之于治乱,本末有位也,而语专言势之足以治天下者,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矣。
16、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派税官出去征税,负责税务的官吏向他请示征收标准。赵简主说:“不轻不重为好。税收重了,过多上交官府,国家富足了,老百姓就会生活贫苦;税收轻了,过多归于老百姓,就会民富而国穷。这件事,只要国家官员不从中图谋私利,就可以做到不斜不偏、不轻不重了。”
17、赵简主出税者,吏请轻重,简主曰:“勿轻勿重。重则利入于上,若轻则利归于民,吏无私利而正矣。”薄疑谓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18、出处《韩非子》卷八说林下第二十三1
19、寓言,是人类文化史上充满智慧的花朵,它的花瓣,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它的花蜜,是蕴含在故事里的道理。说到寓言,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来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它固然经典,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明珠瑰宝。
20、读书笔记:当“矛盾”相遇,恰是童心流露时
二、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1、(故事)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2、(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容易失败。)
3、(故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4、(故事)一曰:宋之酤酒者有庄氏者,其酒常美。或使仆往酤庄氏之酒,其狗龁人,使者不敢往,乃酤佗家之酒。问曰:“何为不酤庄氏之酒?”对曰:“今日庄氏之酒酸。”故曰:不杀其狗则酒酸。
5、(寓意)做人要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这才对。恃才而骄傲被人轻视,贤德而谦虚受人喜爱。
6、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6
7、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8、(要看真相,用暗访的方式。)
9、①靖郭君:本名田婴,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尝君)之父。齐湣王即位三年时,赐封田婴于薛邑,故称薛公,号靖郭君。城薛:城:动词,筑城。薛:春秋时诸侯国国名。战国时为齐所灭。地在今山东省滕州南。滕州市有“薛国古城”。②谒(yè)者: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③请者:拜访的人。三言:三个字。益:多。有于此:有,等候,等待。④亡:通“毋”。可译为“不”、“不要”。更:连续,接续。⑤荡:平坦。⑥阴:《释名》阴,荫也。荫庇。⑦隆:本义:高。隆,丰大也。—《说文》。⑧辍(chuò):中止,撤销,舍弃。
10、(故事)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
11、(故事)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之?”
12、当时,最惨重的酷刑,没有比“市街分尸示众”更残忍的了,但偷偷采金的行为还是不能禁止。那是因为,不一定每个偷偷采金的人,都会被官府抓获,这样就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13、(用古人的办法来治理变化了的世界,就像守株待兔的宋人一样,是愚蠢的。)
14、父子或怨噪,取庸作者进美羹
15、他就是韩非子。(板书:韩非子寓言)
16、在楚国荆山东南,富含金矿。顺着水流泥沙俱下,附着于水流泥沙之中,有贵重的天然金砂。所以,大量的淘金者从四面八方涌来,偷偷地采金。
17、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18、出处《韩非子》卷七喻老第二十一2
19、(以最低要求的“三言”求得进说的机会,以“海大鱼”赢得畅所欲言的机会,登堂入室、得寸进尺的方法值得学习;政治要靠实权来维护。)
20、(内在对人的外貌的改造作用,人虽然是以貌取人的,但也会日久见人心,日久生情。)
三、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什么
1、公孙仪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要看别人的脸色。看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因此,那时我虽爱吃鱼,却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2、你们看这里面这三个人,他们做的事有什么特点?—都是错的—对,这三个人都有错儿,而且错得很离谱,错得很夸张。这三则寓言都是在用人物的错误来揭示道理)
3、而在“运斤成风”的故事里,讲宋国有个人,鼻尖上沾了一个薄如苍蝇翅膀的白点泥浆。请一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头把泥浆削去。石工匠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泥浆就削得干干净净,鼻子没有丝毫损伤。庄子对石工匠运用斧头的技能多么赞赏。
4、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5、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韩非子·内储说下》:“州侯相荆,贵而主断,荆王疑之,因问左右,左右对曰‘无有’,如出一口也。”
6、(故事)一曰: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
7、(点评)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
8、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相互抵触,言行前后不一。 智子疑邻:宋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告诫我们切勿以关系的亲疏远近妄下判断,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9、10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
10、(孔子认为上行下效,统治者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是巨大的。)
11、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是个以寓言为主题的单元,而本单元的第一课,便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守株待兔”。提到寓言,大家最先联想到的,一定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殊不知,世界寓言共有三大源头。除了古希腊,还有古印度,以及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12、出处《韩非子》卷十七难势第四十2
13、(故事)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千里之马时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
14、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15、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6、老师给你们又带来三则寓言,大声读出他们的题目。
17、(点评)人主者,利害之轺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辞言通,则臣难言,而主不神矣。
18、出处《韩非子》卷八说林下第二十三18
19、(点评)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20、(故事)桓公问管仲曰:“治国何患?”对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涂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则木焚,灌之则涂陁,此所以苦于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则为势重以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谩侮蔽恶以欺于君。不诛,则乱法;诛之,则人主危。据而有之,此亦社鼠也。”
四、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等篇中
1、寓言中也常有对能工巧匠们的赞美。著名的“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梁惠王宰牛的情景。由于他对牛的骨架结构了然于心,所以他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都会发出皮骨分离,“噼里啪啦”的声音。进刀时豁豁地,既符合舞蹈的节拍,又合乎乐曲的节奏。借着庖丁熟练宰牛的动作。庄子告诉了我们“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能得心应手”的道理。
2、(故事)郑县人卖豚,人问其价。曰:“道远日暮,安暇语汝!”
3、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③”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④”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⑤。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⑥,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⑦”君曰:“善!”乃辍城薛⑧。
4、(通过刺激中间人来了解别人的意图。)
5、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6、(故事)惠子曰:“羿执鞅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旳。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閇户。
7、(故事)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8、(故事)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问者大怒曰:“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遂与之斗。
9、(点评)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10、出处《韩非子》卷八说林下第二十三9
11、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12、(拿无法验证的东西骗人是常见的骗人伎俩,但人们还是很容易上这种当。)
13、(点评)故曰: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
14、(社会治理也应和自然运动一样遵循规律,自然中有杀,所以社会治理中也应该有杀。)
15、(如果有大贡献,就应该有厚赏,并无不可,按功授禄嘛,这样才能顺应人性,调动激励人们的积极性,把事干好。儒家只看到尊卑等级,完全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要想富国强兵就要调动社会活力,打破阶级固化。)
16、出处《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4
17、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值得青少年儿童了解和积累。本节微课,从寓言的释义与出处出发,重点介绍了以《庄子》《韩非子》这两座高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概况与特点,结合一些具体的故事实例,为我们展现出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独特魅力。
18、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9、寓言导入,引出韩非子
20、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国文化中的“马”
五、《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道理
1、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2、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里的春天
3、出处《韩非子》卷八观行第二十四1
4、(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
5、(故事)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子西之钓名也?”子贡曰:“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也。孔子曰:“宽哉,不被于利!絜哉,民性有恒!曲为曲,直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白公之难,子西死焉。
6、重点:理清人物、事件,从寓言的小故事中感受大道理。
7、(德政实行要想有效果,必须上行下效,所以必须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实行,那样的人少之又少,而统治者中中人居多,让他们执政还是以实行法治刑杀的威猛之政更好。)
8、(故事)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简公受其祸。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9、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很公平,对待顾客十分小心恭敬,酿制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酒都发酸了,店主弄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去请教一位他所认识的老人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吧?”卖酒的说:“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哪。” 国家也有猛狗。有才能的人胸怀本领而想使大国国君贤明;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这就是国君所以受蒙蔽,受挟制的原因,也是有本领的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啊!
10、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11、(故事)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12、(故事)申子曰:“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见,人饰之;不知见,人匿之。其无欲见,人司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惟无为可以规之。”
13、(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想避免什么,就不能利诱他,不然就与目标背道而驰了。)
14、(点评)故曰: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
15、(不仅要多听多人的意见,更要多听多面的意见。)
16、(点评)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17、还有一类寓言,是歌颂人们美好道德品质的,是具有“劝善惩恶”性质的,其中也有许多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孔融让梨》歌颂了孔融从小就懂得谦让的美好品德;《雪中送炭》则赞美了那些在危难时刻能够及时、无私地伸出援手的。
18、原创: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林威
19、(做事不考虑后果的。)
20、(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之人,不免于乱也。”
1、(教育儿童要言传身教,要诚信教育,这是正确的。所以说儒家在政治上不行,但在教育上、在自我修养的提高上是很有可取的地方的。孔子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2、(故事)书曰:“既雕既琢,还归其朴。”梁人有治者,动作言学,举事于文,曰:“难之。”顾失其实。人曰:“是何也?”对曰:“书言之,固然。”
3、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纸鸢”的故事
4、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3
5、(点评)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6、▶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不用苛责卫君喜新厌旧,这是人性的本质,换了谁可能都会这样,只是处置的方式不同而已。隋代王通早就说过:“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方喜好和关系远近的变化,如果有疏远了,从前能说能做的,可就不能说或者做了。
7、(点评)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
8、下面咱们先做个游戏,看图猜寓言。大家准备好了吗?好,游戏开始。
9、(故事)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堤溃蚁穴
11、田连、成窍之共琴
12、(点评)此《周书》所谓“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13、出处《韩非子》卷七说林上第二十二3
14、(点评)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15、(点评)其好士则同,其所以为则异。
16、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