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梅花教案
1、生:在提醒王冕不要放弃。
2、教师:“小朋友,这是宋朝诗人王安石描绘的梅花场景,你知道古诗中是怎么说的?
3、“丝竹相合”古琴合奏曲八首电子版
4、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5、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6、师:是的。我们都知道王冕是画梅高手,可是这样一位大画家,怎么会不用颜色呢?有的梅花是红色,你可以用红色呀;有的梅花是白色,你可以用白色呀。请问,王冕的梅花为什么是淡墨色?猜猜看。
7、诗意 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8、介绍作者(PPT7)
9、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10、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和梅花的特点,知道“凌寒独自开”的寓意。
12、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13、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4、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15、师:他说了一个关键的信息,谁听到了?
16、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17、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18、(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19、试着让学生即兴创编歌曲《春晓》。
20、师:你怎么断定这一句是心中梅?
二、古诗梅花教案设计
1、wèiyǒuànxiānglái
2、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3、生:因为这里有淡墨痕,淡墨痕出现在画中。
4、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5、师:第一个新词是洗砚。练过书法,学过国画的人都知道有“文房四宝”,谁知道?
6、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7、生:我刚才的猜想有一半对了。
8、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成互动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汉字。
9、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10、内含福利,9位导师带你飞|2020首季古琴名师课堂
1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12、默写古诗《梅花》,并注明作者及朝代。
13、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14、诗人运用了是衬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来衬托报春的白梅。 这首诗同时以梅比喻人的高洁、刚毅的品格。那墙角边的几枝梅花,迎着严寒独自开放出洁白的花朵。 总体来看,是用的 比喻和衬托 两种修辞手法。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雪衬梅,写梅花不仅具有雪之洁白,而且具有花之香。诗中的梅花(凌寒独放)象征高士的坚负不屈、不苟流俗的人格
15、活动结束。幼儿园古诗《梅花》教案2(教材分析)
16、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17、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18、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19、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歌曲表现的内容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反复后的结尾不一样。
20、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三、中班古诗梅花教案
1、(4)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这首诗是作者推行变法失败后写的,借写梅花的品性来表达自己坚忍不拔,身处逆境洁身自好的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2、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3、问题二:王冕是大画家,很善于用色,怎么不给梅花添点颜色呢?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5、书籍配套音频课,无需安装APP,扫码直接听。
6、(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7、“为”是多音字,因为的“为”,在这里读作wei,另外一个读音“为什么”的“为”;诗中的“数”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hù,不读shǔ。
8、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10、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唱好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11、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师:哦,他猜了这样的可能。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我们等会来揭晓谜底。谁再猜猜看?
13、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14、提问:画面中是什么季节?梅花盛开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15、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6、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17、(4)组织“小诗人朗通会”,鼓励幼儿大胆朗通古诗。
18、尝试根据图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0、将古诗译成白话文。
四、古诗梅花教案设计意图
1、②要唱准反复后的两个不同的结尾,不要混淆。
2、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3、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4、师:没错,清气写的是人呐。第二小题谁来说?
5、师:王冕一生,穷困潦倒,但是就是王冕。他一次一次的拒绝让我们想到正气和清白这两个词。这就是清白,这就是正气,不干不净的钱不要,不干不净的官一文不值。
6、生:就是王羲之他也有个洗砚池,王冕为了把自己比作王羲之那样刻苦地画梅花,所以也说他家有洗砚池。
7、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读了一首叫做《梅花》的古诗,知道梅花的味道很香,并
8、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9、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王安石写下此诗时,当时,已经是年过半百、对政治已生心灰意懒之感。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抑郁,也藉此表达自己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
10、(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1、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12、生:由于原先王羲之有一个洗砚池,然后呢,王冕觉得自己画梅花也和王羲之练字一样刻苦,所以说,他也自称自己有一个洗砚池。
13、此诗语言朴素,对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绘,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他的《北陂杏花》对杏花花、影俱妖娆的形象大加渲染,用“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来强调杏花的高洁、坚持的精神,写得很张扬外露。而这首写梅花的诗,其思想内涵实是相通的,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
1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5、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16、教师出示古诗情境图,帮助幼儿初步感受古诗描绘的场景。
17、生:因为他的洗砚池也是灰黑色的,他为了表达自己的勤奋,所有把梅花也画成了灰黑色。
18、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学名为Prunusmume。今天呢,我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梅花》教案,希望能帮到大家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梅花》教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9、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20、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五、古诗梅花教案二年级
1、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
2、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2分)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分)
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5、师:一首简单的《墨梅》里竟然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那么这三种不同的梅花有什么玄机呢?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王冕的《墨梅》。谁来读一读第一句?
6、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指导生读好家中梅。
8、教师: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请小朋友闭起眼睛想象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9、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 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10、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11、“淩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12、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应该是吧…………⊙﹏⊙b汗)
13、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14、(5)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15、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16、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17、(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18、生:数点梅花满院香。梅花夜开香满溪。梅花至老香犹在。落尽梅花尚有香。半夜梅花入梦香。(生读)
19、师:有两个词很关键啊,谁听到了?
20、教学要求:小组创编组织有序、要求清楚;教师在小组创编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
1、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2、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认读“砚、冕、乾、坤”四个生字。能理解“洗砚、乾坤”的意思。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整首诗。
3、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4、(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5、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6、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7、降(xiáng),服输。
8、师:这叫文化。还有一个词是乾坤。谁知道乾坤是什么意思?
9、通过创编《春晓》,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10、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11、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诗中说“不是雪”,但是以雪作比,暗指梅花色洁白如雪。
12、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13、教师出示腊梅图,引导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14、中国历代画梅名家众多,张子盛老师也因爱书画、爱梅花,爱古曲,操缦之余仿八大山人笔意,精心创作了《梅花图》。
15、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16、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17、全诗语言朴素,非常平实内敛,耐人寻味,《梅花》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横溢,也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
18、花早春何力,香寒晓尽吹。
19、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
20、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自制课件《梅花》、古等曲(渔舟唱晚)、“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2、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3、引言(PPT1)。同学们,大家喜欢花吗?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花在百花凋零的寒冷的早春季节,迎风傲雪独自开放,它是什么花?它,就是梅花。我们来认识梅花。
4、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5、(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6、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的。为: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7、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8、教师:这首古诗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9、课外了解历代诗人赞美梅花的诗句。
10、网间曾有评论说:八大山人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又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少,也许能有人做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11、“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12、再学习切分节奏,和老师一起拍击。
13、讲解生字(PPT8)
14、师:我做过不完全统计,一百首写梅花的诗,至少有六十五首会写到它的香气。但是王冕写的是清气,这里有什么玄机?孩子们,思考课后练习的第二大题。四人一组,做个讨论。
15、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6、花香中别有韵致,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17、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
18、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20、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1、(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