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
1、孩子们,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中国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生了,他就是孔子。
2、子路见老师 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3、孔子说,谢谢先生,学生受教了,柔弱胜于刚强。
4、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5、大同市云冈区新胜三小王静慧
6、老子名叫李耳,在洛阳做周朝的图书馆馆长,他精通天地宇宙的真理,也懂得人间的智慧,孔子早就对老子非常敬仰。
7、(读音)jìn shàn jìn měi
8、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 ,而不被它们沉溺。
9、(释义)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10、(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朝·韩愈《与崔群书》
11、“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12、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13、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hé)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虽然其貌不扬,但从小聪明颖悟,活泼好学。受其母的影响,小时候的孔子就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并努力学习。
14、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
15、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6、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17、我没有伟岸的身躯,英俊的容貌,甚至没有那份让女孩子着迷的深沉和康洒.但我一定是像个男人,有着男人的味儿,我没有优厚的俸禄,没有耀眼的地位,没有显赫的家庭,但是我会让你从心底里无悔于自己的选择,让你在所有人面前能骄傲而自豪地谈我,人要让你崇拜,哪怕只是我抽烟的姿势.
18、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19、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20、孔子久慕老子圣名,所以,一天孔子带着弟子颜回和子路来到洛阳拜会老子。
二、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1、“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2、妈妈在世的时候,孔丘从来不会远离,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年迈的父母在家,孩子就不能到遥远的地方去,如果非去不可,也一定要把父母的生活安排好,而且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
3、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
4、我是岁月如华,我来回答:讲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故事。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苏东坡因才情出众,而得遇佳人喜结连理的故事”。苏东坡是苏轼因东坡居士而得名,字子瞻,苏轼(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子夏回文侯道:“在下据从老师 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6、(读音)kǎn kǎn ér tán
7、孔子周游列国,一路遇上很多困难,他们在匡地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匡地的阳虎,被匡人包围起来,匡人要抓孔子,孔子的学生们都很害怕。孔子安慰他们说:“不用害怕,老天爷不会让传播文化的人遭殃。”他的学生子路弹着宝剑高声歌唱,孔子也弹着琴应和,曲调很悲伤。正巧,这时候突然刮起狂风,地上飞沙走石,许多匡人被刮倒了。匡人害怕,就逃走了。
8、孔子深深感激老子的衷告,他对南宫敬叔说:“老子是我真正的老师呀。”
9、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10、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11、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奋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12、在孔子门下,有学生三千多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学校。孔子也培养出了许多很有学问的人,这些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孔子是我们国家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13、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14、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15、一旁的颜回犹如醍醐灌顶道:“老师,我明白了,这就好比是水和石头,水流虽然柔软,但是,纵使遇到坚硬的石头,它也能做到水滴石穿;风虽然虚无缥缈,但是,一旦它发起脾气,纵使是参天大树,它也能够连根拔起!”
16、颜徵在嫁给孔纥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但是,孔纥当时已经六十六岁了,两人年龄相差五十岁。那个时代,妾在家里,只是一个生育的工具,没有身份和地位,而且,一个年老的武士,纳一个太年轻的女人为妾,也是一件被别人笑话的事情。于是,孔纥就带着颜徵在住在尼丘山上。孔纥因为没有正式迎娶颜徵在进入孔家,所以,他们的关系,在史书上称作“野合”。几年后,颜徵在生下孔子。
17、但是,到了孔子时期,鲁国已经非常混乱了,有三个贵族家族孟氏、叔孙氏、季氏控制着鲁国,因为这三个家族是鲁桓公姬允的儿子姬庆、姬牙、姬友的后代,所以被人们叫做“三桓”。三桓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架空了国君,轮流执政。
18、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19、石莱镇有个叫道泉峪的村子,这村名是根据一个泉子的名字起的。原来村西有一古泉,原名“盗泉”,后人取谐音“道泉”。关于“盗泉”有个传说。
20、孔子在教书时疏忽了一点,没将重点讲清楚,许多学生没听懂,却没有敢问的同学,其中有一位同学去问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呀。并大大奖赏了这位同学。
三、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概括
1、母亲听了孔子的话,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2、子张又问老师:“一个读书人怎么样才能叫做‘通达’?”孔子反问他:“你说什么?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道:“在国内有名,在家中也有名。”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4、孔子知道后,对该弟子非但没有赞许,反而将其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大家都奇怪了,做了好事,又赎了人,又不去报账,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德高尚吗?
5、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就相当于没了大树庇佑,他们被他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于是他母亲就带着他和孟皮回了孔子的外祖父的家里,在那个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地位,常受挤压,孔子母亲不愿孔子受委屈。
6、清·颐锁《黄绣球》三:黄绣球只是侃侃而谈,全不像他平时的性质。
7、孔子的一位弟子赎回一个奴隶后,出于非功利追求,事后并未到国库报销赎金,别人都说这个人品德高尚。
8、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10、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夹谷会盟的时候,齐国就演奏低俗的音乐,还让许多野蛮人带着武器来表演,想趁机绑架鲁定公。但是,都被孔子识破,并且制止了。孔子斥责齐景公不懂得礼仪,齐景公也觉得做得不对,孔子要求齐国归还过去占领鲁国的土地,齐国只好答应了。在这次夹谷会盟中,孔子的英雄胆识和智慧,为鲁国赢得了这次外交活动的胜利。
11、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12、“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13、老子这把嘴巴全部张开,只见里面只剩下了几颗牙齿。
14、七岁的时候,妈妈把孔丘送到乡里的学校学习,那时候,学校教给孩子们六种本领,称为“六艺”,指的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数理。由于孔丘天资聪颖,而且学习刻苦认真,他经常成为老师和同学表扬的对象。
15、孔子回到鲁国,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许多地方的人都听说孔子很有学问,就有许多人来拜师学艺,于是,孔子就开班办学。
16、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凿壁借光鸡鸣而起磨穿铁砚勤学苦练
17、“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文侯好奇地接着问。
18、他们坚定执着,自强不息
19、礼仪就是人们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表达对别人敬爱的各种动作。就像我们今天人和人见面,相互握手问候一样,只不过,那个时代的礼仪,叫做周礼,比我们现在的礼节复杂得多,敬天、敬地、敬父母、拜见国君、拜见长者、朋友之间相见,都有不同的礼仪。
20、“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四、孔子的故事简短100字左右
1、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2、这时候,鲁昭公姬裯已经死在晋国,他的弟弟姬宋当了国君,就是鲁定公。
3、(示例)(1)《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4、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5、孔丘十五岁的时候,他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人,用一生去学习人类的智慧和真理。他常常被鲁国人称赞。大夫孟貜(jué)读过孔丘写的文章,见识过孔丘参加礼仪活动,就告诉他的儿子孟孙和南宫敬叔说:“孔丘年龄虽小却懂得礼仪,他是圣人的后代,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去拜他为师啊!”后来,孟孙和南宫敬叔都拜孔丘为师了。
6、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7、周游14年,孔子始终没有找到他实现理想的地方。许多人劝孔子放弃理想,许多人说,天下这么混乱,孔子应该隐居起来,不要再到处乱跑了,非常危险啊!但是,孔子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孔子说:“如果天下太平,也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造它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天下太平而奋斗。”
8、“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9、“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10、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
11、说完,孔子和其弟子静坐着,准备听听老子的大道,谁知,老子笑着张开嘴巴,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道:“你们看看我的牙齿如何?”
12、★三分钟小故事精选5篇
13、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14、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15、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6、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17、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纸尚未出现,人们用竹简通过熟牛皮串起来来写下书籍。”韦编“就是熟牛皮的意思。韦编三绝顾名思义就是穿竹简的牛皮屡次断裂的意思。
18、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19、孔子的小故事精选5篇相关文章:
20、★关于孔子的故事2020精选
五、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50字
1、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
2、孔子和弟子颜回、子路看着老子的牙齿十分不解。
3、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4、老子又把嘴巴张的更大了。
5、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6、孔丘三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孔纥死了。孔纥临死的时候,一手拉着孔丘的妈妈颜徵在,一手拉着小孔丘,嘱咐颜徵在一定要把孔丘养育长大,而且叮嘱孔丘,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文化和武艺,将来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7、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人们传承沿袭了上千年,至今还闪耀着光辉。
8、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10、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11、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12、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偏袒”也在所不免的......这也算人情之常,不足深怪;但当侃侃而谈之际,那自然也许流露出来。
13、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14、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什么东西是火?”
15、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16、“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17、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18、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19、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0、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